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本理论。这一理论体系涵盖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并表现出了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方面的特征,充分理解这些特征,对于更好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运用于实践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基石.它们具有共同的理论渊源和立论基础,面临共同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课题,三者形成和发展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并以其严格的科学性、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开放性,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中华民族振兴的要求,是我们顺利完成改革开放大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建构,还是对它的成熟形态和发展前途的解读,都不能脱离世界历史语境。在此语境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理论。该理论体系的本质内涵包含三个方面,即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方向,即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即保持中国特色。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关于两制共存时代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它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而当两制共存时代结束后,它必定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退出历史舞台,届时也将会有新的世界性理论形态出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化构想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要建设中国民族的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的内涵,科学界定其历史定位,对于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生命力、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历史地位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开拓性等三个重要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6.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把握:从理论的形成历史和发展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理论形态、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严密的层次结构,依次表现为哲学基础、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应用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历时态和共时态这两个方面的逻辑结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结构严谨的理论结构体系,这一结构体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就经济方面而言,可以归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在何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论。我们只有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做好相关的经济工作,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这个理论体系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也标志着我们党的理论建设更加成熟。全面系统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是中国人民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胜利的伟大旗帜,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必将对人类进步事业产生深远影响。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能够升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1.
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从“国情的特色性”、“理论的特色性”、“实践的特色性”、“目标的特色性”和“历史地位的特色性”等五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联系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构成的科学体系,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继承性和发展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这四个主要特征。它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三大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探索实践,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三大理论成果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构的研究著述颇多,但争论较多。这种争论实质上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构的建构原则之争。只有坚持"整体性"、"‘面'与‘点'相结合"、"一维性"、"严整性"和"相对稳定性"才能合理地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构,即思想路线→核心价值和主题→基本理论→具体理论。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划其中“三要素”之间的张力关系格局。它们并非如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是时间秩序的先后排列、逻辑层面的并列或实践主题的差异,而是呈现为主干与部分、主体与补充的“总分”关系格局。邓小平理论由于实践主题的统筹性、理论基础的指导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本的逻辑构架,因而在整体理论体系中具有了先在的逻辑优先性与主导性功能。当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的关键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及其最新理论表达,必须在邓小平理论所提供的逻辑构架内加以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定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是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交互作用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定位问题,是指它的内部关系、历史形成、体系结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强调了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在消灭狭隘的民族地域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从民族性、地域性走向世界历史性的辩证过程,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和普遍现象。这就为合理界定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以及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理论战线上取得的最伟大成果。这个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极大地推进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贡献。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时代发展的新潮流,迎来伟大振兴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分别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认识形态与社会结构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与苏联模式的变革和扬弃,是对资本主义及其它社会形态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与超越。它既具有质的稳定性,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分期及框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产生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这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有机整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此逐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