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关于汉语词义的演变方式,一般只提引申和假借。但有很多词义演变现象,无论是用引申还是假借都解释不了,本文将要研究的“相因生义”现象就是一例。一所谓“相因生义”,是指这样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一个词由于受另一个与之相关词意义的影响而产生新的义项。这种现象叫“相因生义”,这个新产生的义项就叫“相因义”。汉语词汇中各个词是通过一定的关系集合在一起的。它们可以通过意义上的关系而被集合在一起(如同义词、反义词等),构成一种聚合关系,也可以通过造句时各个词的联系程度  相似文献   

2.
徐锴对词义引申所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方面,承继许慎“六书”说,依据本义和借义的关系对假借造字进行分类,启发清代小学家进一步界定假借和引申概念,理顺二者关系;训诂实践方面,在《说文解字系传》“通释”篇中,有意识地申明大量字词的引申义,并对引申的基本途径有所认识,从而启迪后世学者深入探索,最终使引申成为词义运动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3.
“二义同条”是《尔雅》在释义时的主要缺陷,出现“二义同条”主要是多音、假借、词义引申、施受同辞等语言现象的存在,进而分析了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上古汉语中词义的演变往往表现在文字上的假借和分化,西周金文动词字与词的关系可分为三种:假借关系、同源关系和异体关系。对西周金文动词用字中孳乳和分化现象的考索,既是对西周语言中字与词关系梳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上古汉语动词词义演变脉络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上古汉语中词义的演变往往表现在文字上的假借和分化,西周金文动词字与词的关系可分为三种:假借关系、同源关系和异体关系。对西周金文动词用字中孳乳和分化现象的考索,既是对西周语言中字与词关系梳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上古汉语动词词义演变脉络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分析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引申假借”的性质 ,指出有的是词义引申 ,有的是用字假借 ,拟声拟态词 ,语境临时义等。并剖析了段氏造成这种矛盾和失误的原因 :有社会历史的、也有语言本身的。我们治学既不能盲从古人 ,也不应苛求古人  相似文献   

7.
辐射引申源头往往呈多元特征,各个引申义从其不同源头引申而来,故相对于从连锁引申或者从单一源头的辐射引申,其意义之间的关系,则显得较为疏远.笔者以实例从词义引申误为假借和同源词词源义的推求,应当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辐射引申源头多元性失察之流弊.  相似文献   

8.
汉字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完善,汉字的分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调整手段。一方面有同形字的分化,另一方面也有因词义引申和汉字假借等引起的分化。这种分化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发现并研究这种规律,对于我们认识汉字历史、指导汉字改革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段玉裁提出了假借理论的“三变说”,其所认同的假借包括字假借和部件假借、音同音近相假和形近相假、本无其字假借和本有字而代之的假借、引申假借和真假借、转移假借等类型,并在《(说文解字)注》中多有发挥。段氏的假借所包含的内容无疑过于宽泛,但他提出了大量假借事例,用假借为训诂,跳出了字形,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解读词义,这些做法无疑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古代汉语文字教学中的疑点 ,该文认为许慎所论“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假借为造字之法而非用字之法。从教学实践出发 ,兼及主要学者学派的观点 ,该文将“假借”概念分为广义假借与狭义假借。词义引申而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应看作广义假借 ;“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造字假借应看作狭义假借。它是古今字产生的基础之一 ,是表意字与形声字之间的桥梁 ,在汉字发展史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词义发展演变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以戏曲行业语为研究对象,以新旧词义为比照,通过观察分析戏曲行业语词义演变的两种类型,发现第一种是增加新义项,即通过多种引申方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词的新义项;第二种是新义取代旧义,即通过词义扩大、词义转移等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新义,旧义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12.
词义引申在词义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古至今人们对“词义引申”这一概念及现象的研究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主要立足于清代,以时间为线索对“词义引申”的概念界定和相关研究的发展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3.
一个词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本义或基本义引申派生出许多意义,形成一词多义。许多语言学著作在谈及词义演变时,往往以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三个方面来说明。如何进一步考察一词多义的内部及外部联系,探究词义引申的线索和方式,无疑是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语言的模糊性角度来分析词义引申的人类心理原因,并以汉语为例,按参与意义变化过程的心理活动类型对词义引申方式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里,一方面存在着同一字形表多词现象,即共用字现象;一方面又存在着虽然是同一字形,然而实际上却是不同的文字,即同形字现象。产生一形表多词原因,主要是由于词义引申、假借,而导致多词共居一字的共用字现象。产生同形字现象,是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为不同词造字上的偶合,其形虽同,但实际上却是意义均不相同的文字。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古汉语词义引申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谈古汉语词义引申的问题,多论及其途径、方式、规律。讨论的着眼点,只是面对既成引申事实的繁多语言材料,采用归纳抽象的方法,从而得出静态的一般性结论。而对既成引申事实之前的又与引申息息相关的诸多问题。如词义为什么需要引申,词义引申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一种怎样的历史责任,词义为什么能实现引申,词义引申作为语义运动的过程其动源动因是什么,一句话,古汉语词义引申运动的机制涉及哪些方面,人们较少谈到。本文试图对此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必需──动机论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发展是…  相似文献   

16.
词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1]词在产生之始大多是单义的,但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词的一个意义,往往可以衍生出另外一个或几个与之有关联的意义,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词义引申.通常所谓引申指的是顺向引申.不论是“辐射式”引申还是“链条式”引申,词义总是沿着本义所规定的方向运动.不管引申的距离有多远,本义与引申义之间,或引申义与引申义之间,总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相近或相关.比如:  相似文献   

17.
汉语词义研究是当代词汇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其中关于词义引申问题在语言学界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本文认为 ,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词义引申的研究视角不同。这些研究视角可概括为 :文化学视角、心理学视角、发生学视角、逻辑学视角、词汇学视角  相似文献   

18.
<广雅疏证>所涉及的"正反同词"现象的最重要的形成原因,是由词义性质和词义范围产生的词义引申.由词义性质引申形成正反同词,其内在理据是"义相反而实相因",其具体方式是相关代用和相因推演.由词义范围引申形成正反同词,表现为由语境引起词义范围缩小,从而使上位意义降格为互相对立的两个下位意义.视角单一和比较对象不同,也是正反同词现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 词义的演变,传统上有所谓引申的说法,现代有扩大、缩小和转移的说法。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上来谈问题的——引申是就词义演变的途径而言的,而扩大、缩小和转移又是就词义演变的结果而言的。所谓词义的扩大,是指变化后的词义比原来的词义所反映的事物范围扩大了。“皮”,本义指兽皮(人皮用“肤”),《尚书·禹贡》:“岛夷皮服”。《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后引申为既指动物的皮,又指人皮。“肉”原指兽  相似文献   

20.
体用类型是指由名词引申出动词或形容词,这是汉语词义引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过去未能揭示出这种类型,是它被概括在其它类型之中。它的提出,得到当代语言哲学的研究成果与传统词义研究理论的启发。汉语词义引申中的体用类型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范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流行的"词类活用"说其"本用"与"活用"的关系很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体""用"的联系上。近20多年来,围绕汉语词义演变所作的理论研究,有一些是对词的非理性意义的关注,它们与汉语词义引申的理论不处在同一个平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