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理解鲁迅《秋夜有感》一诗,曾经引起过讨论。主要分歧是,《秋夜有感》的内容和张梓生及其主编的《申报·自由谈》是否有关。张恩和同志《风雨鸡鸣斗志弥坚——对鲁迅诗<秋夜有感>的理解》①一文,持“有关”说。陈瘦竹同志不同意张的“有关”说,认为在联系当时形势时,“过于狭隘,因而难免牵强附会”②。严迪昌同志虽然也认为张的一些论点“欠市慎,与史实不符”,但却支持张的“有关”说,认为“鲁迅与张梓生及其接编《自由谈》的关系恰恰 相似文献
2.
严迪昌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4)
洪桥、叶由两位同志的《读鲁迅〈秋夜有感〉》(《扬州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一文的副标题是“兼与几位同志商榷”。拜读之后感到,两位对只有八句诗的《秋夜有感》的后六句的阐释,与他们指名的“几位同志”并无多大歧异,商榷的文字集中在诗的首联两句上,而问难的对象则主要是我。我很高兴,疑义相与析,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的不可少的手段,何况我原是鲁迅研究的门外后生,只是在读书时偶有所得随手札记而已,是亟愿得到教正的。这里为申述我的理解,就两位同志的文章顺序先答疑、后辨析,权作再商榷。 相似文献
3.
严迪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1)
鲁迅诗歌中的重要篇章《秋夜有感》诙谐而深沉地层现了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革命情怀,记录着他粉碎反革命文化“围剿”的光辉战斗业绩。可是对这一宝贵的革命诗篇,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还有待深入研究。最近高兴地读到张恩和同志的《鸡鸣风雨,斗志弥坚——对鲁迅诗<秋夜有感>的理解》(载《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七年第四期),感到文章有一些很好的意见,但也有些问题还值得商榷。在对《秋夜有感》的理解上,除了认为这诗是写张梓生年青时“艳遇”的游戏说纯 相似文献
4.
桌上放着欣文同志写的《回忆愿坚同志》一文。这是刊登在《山西老年》1994年第7期“往事漫忆”一栏的文章。文章写得质朴感人,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深情。看完它,我热泪双垂。 我和愿坚共同生活40多年。从1949年我参军到部队起,就和他一起在报社工作。结婚后不久我转业上大学,毕业后虽分配到地方工作,但却一直朝夕相处。在这风风雨雨的几十年中, 相似文献
5.
鲁歌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1)
最近读了《中山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两篇谈鲁迅诗《秋夜有感》的文章,感到有些说法值得商榷,也想争一争,鸣一鸣,以就正于同志们。《秋夜有感》是鲁迅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九日书赠张梓生的。张恩和、严迪昌二同志的文章都认为,鲁迅这首诗的内容与被赠者肯定有关。我以为不然。鲁迅赠人诗的内容,有些的确与被赠者有关,但有些却与被赠者无关。这首诗稿后面虽然写着“秋夜偶成录 相似文献
6.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2(1)
伟大的灵魂,总是沉重的.它除了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惨淡的人生,除了承受传统的重压并冲杀于其间以外,还敢于在自己颤动的心灵上放上一把解剖刀.在这种社会和自我的双重挤压下,迸裂出的往往就是一个炫人眼目的灵魂.《秋夜》可以说正是这种双重挤压下鲁迅灵魂的自我解剖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7.
赏析提要:巅峰创作,十全品相;柔韧有度,柔中有刚。革命题材,传承有据;2次著录,精品之作。草圣林散之书法作品《鲁迅诗一首》,立轴,尺寸为102×34cm,约3平方尺,落款林散之。名章为林散之印(白文),引首章有长寿(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原装老裱,裱工精细,品相十全。正文内容是鲁迅赠日本友人白莲居士《无题》诗一首: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 相似文献
8.
秦瑞建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关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秋夜》已有许多讲解,并且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准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选讲》(修订本》中,钱谷融同志对《秋夜》的讲解,代表了最新的水平。他澄清了一些陈旧的和错误的讲解。读来深受其益。但在我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地方有作说明的必要:一个地方是不同于钱谷融同志的看法;一个地方是冯雪峰、钱谷融提出了正确见解,但论证欠充分,难以说服人,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补充和论证。 相似文献
9.
一个作家总要或多或少地受到某些异域作家的影响。鲁迅就受到包括尼采在内的异域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鲁迅的作品中。通过分析《野草》中《秋夜》的意象,得出鲁迅对他人精神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10.
“坚白石二”立论之谜——《公孙龙子·坚白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祥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公孙龙“坚白石二”命题的本意 ,是指由“坚”、“白”、“石”三个单名只能生成“坚石”和“白石”两个兼名。在《坚白论》中 ,公孙龙从认识论的角度阐明了表征事物特性的名称之间的相离性、独立性 ,深刻揭示了“以通称随定形”的兼名合成法则。因此 ,从《坚白论》的思想意蕴来看 ,它实际上是一篇探讨名称符号之间关系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11.
锡金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5)
《哀范君三章》是鲁迅的诗作达到"成年期"以后的仅存的两篇重要诗章之一.鲁迅虽然时常有些讳言自己的诗作,然而这三章诗却是他自己寄出去发表的.这诗的写作年份是1912年,正是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一年,它与前一首《自题小象》诗遥相映照,跨越在辛亥革命的之前和之后,直接反映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观感,所以,这也是标志了 相似文献
12.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公孙龙的《坚白论》提出,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是正确认识的源头,并须经过“神见”这个认识阶段方可能变成人的正确认识。这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雏形理论。但文章同时也指出,“神见”并不是万能的,因为人的认识无法穷尽外部世界,事物总会有尚未被人认识的属性。事物已被人认识的属性和尚未被人认识的属性使人对客体的认识不完整。因此,就人的主体认识而言,物己被人认识的属性和其未被人认识的属性在人的认识领域中就彼此分离开了。但是,人认识领域里的“彼此分离开了”并不是说客体中的不同客观属性彼此分离开了,更不是说人靠其主观意志就能把客体中的不同客观属性彼此分离开来。 相似文献
13.
李玉明同志是少数几位从忻州起步而成长为省级领导、而且一直与忻州保持着密切关系的领导干部之一。他的著作《风雨集》,以亲身的感受、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既反映了各个革命时期的风雨,也记录了他在共产党培养教育下成长的足迹。读后使人觉得亲切生动,引发对过去岁月的无穷回味。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1944年李玉明还是一个15岁的小青年,就在忻县七区参加了革命工作。李玉明同志在忻县石家庄村、原平大牛堡村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清算地主,亲自参加了作为民主革命重要内容的土地改革工作,《“黑脊背”的人都上了红榜》、《… 相似文献
14.
欣赏提要:林散之草书艺术的高峰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从草书定义上来看。二、从林散之草书的特征来看。三、从《林散之书法选集》的内容来看。四、从名家、专家,以及社会的认知来看。这幅作品是林散之先生亲自选定入书的。一气呵成,流畅飘逸,连画连字,云烟缭绕,实乃林体草书的精品力作。作品先后6次出版。 相似文献
15.
16.
张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6,(3)
现代象征主义一向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文学思潮。以往的评论者往往看不到鲁迅受现代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本文从剖析鲁迅的名作《秋夜》入手,揭示他所受到的象征主义思潮的影响,以期进一步开拓鲁迅研究的领域。同时,鉴于前人对《秋夜》象征意义的探索甚浅,本文对其象征意义也作了探测。 相似文献
17.
余放成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1):45-49
对《秋夜》的主旨,历来争议很大,如把它当作爱情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是没有感情的,和许广平开始恋爱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爱情之火被点燃,想爱,一方面又顾虑重重,怕爱,怕没有好结果.《秋夜》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张雯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3-65
文章通过对晏殊的《踏莎行》、柳永的《秋夜月》英语译文的分析,试图展现宋词所独有的感伤抒情气质,观察不同叙述视角与期待视野,体味翻译美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王牧群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还记得《廊桥遗梦》一部区区几万字的美国小说曾在我国轰动一时。从文学界知名作家、学者到涉世未深的打工妹凡看过电影或读过书的都不甘寂寞,或褒或贬,无不侃侃而谈。其中不乏剀切中理的卓见绝识。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会注意到许多评论者文笔娴熟语言绮丽,然而他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性爱婚姻意识却让人不敢恭维。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常识,为数不少的人在评论小说中的婚姻关系时下意识地以中国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我是《山西老年》的一名老读者,由于业务的关系,这本杂志是我常读的刊物之一,读后给了我许多启发和教益,对我从事和研究工作产生过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