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如何对纳粹屠犹进行历史阐释,存在争议。绝对主义认为存在某种普遍的真理和标准,相对主义则强调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标准,不存在普遍的判断标准和道德规则。多元主义的特征在于,既反对绝对主义的单一论解释,承认其它解释、标准的合理性;又反对极端的相对主义。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在纳粹屠犹问题上的立场转变表明,相对主义在价值评价层面存在边界。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有其进步性,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般说来,我们总是看到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直接对立,但是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更根本的关系却是:相对主义分享绝对主义的形而上学预设——主客相分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因此,相对主义也是一种形而上学。二者之间的不同在于绝对主义是形而上学的积极发展,是形而上学的正统;而相对主义是形而上学的消极发展,是形而上学的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3.
道德普遍主义要求以普适性的道德理论规制人类实践生活,然而由于其忽视了实践生活本身的复杂性,最终导致各种现代道德理论众说纷纭。在此背景下,道德相对主义以情感主义、非理性主义等新面貌重返现代社会,直接否认了道德客观性。在这两种极端之间,道德历史主义以一种折中姿态出现,既强调道德客观性的一面,又强调道德相对性的一面。然而,该主张虽然克服了道德普遍主义的局限,却因强调道德相对性而陷入同道德相对主义的暧昧之中。如果要摆脱道德相对主义,它又要向道德普遍主义倾斜。这种介于二者间的张力,既是其魅力所在,又是其困难所在。  相似文献   

4.
道德的对立是影响世界和谐的重要因素。在多元文化的条件下,我们既要反对道德相对主义,又要反对道德绝对主义;应在道德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实行道德的多元主义,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保持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和相互学习,这样,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和谐。  相似文献   

5.
:“相对主义”是当代哲学极复杂的理论现象。其积极意义表现为 ,它既是“思想解放力量” ,同时又是一种“思想转化力量”和“思想建设力量”。应发掘和吸取它在哲学的自我定位、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和人的自我理解等方面的积极成果 ,并把它置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予以考量和反思。相对主义由于其理论缺陷固然应由一种更合理的学说所代替 ,但要做到这点 ,其哲学观必然建立在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对立的基础上 ,否则将毫无成果  相似文献   

6.
伦理相对主义作为一种道德认识方法论,在西方肇始于古希腊哲学,在中国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并一直或显或隐地活跃着。尤其是在20世纪的西方,伦理相对主义呈现出渐趋张扬之势。本文拟就伦理相对主义的实质、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理论缺失等作粗略探析。  相似文献   

7.
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关系受到当代学界的高度关注。规范伦理成为现当代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性框架和德性伦理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规范伦理迫切需要德性伦理的支持。如何实现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统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道德偏好不失为联结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实现二者融合统一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8.
论连带责任制度从绝对主义向相对主义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连带责任和连带责任制度的涵义、主要内容及其价值目标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传统的绝对主义的连带责任制度存在着其自身无法解决的多元价值目标的激烈冲突。由于这种冲突只有在相对主义的连带责任制度中才能够得到解决 ,故我国的连带责任制度的立法模式应该实现从绝对主义向相对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道德相对主义在解释某些文化的异质习俗时,往往从道德相对性的实然事实推出自己的应然理念,主张对所有的相对性道德标准都采取宽容开放的德性态度,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价值诉求潜含着折衷调和无原则、让德性沦为伪善的严重弊端,最终会取消"不可害人"的正义底线的终极地位,甚至纵容某些坑人害人的不义行为。要克服这种弊端,就应当站在正义一元主义的规范性立场上肯定多样性(而非多元性)的正当意义,一方面强调不可害人作为一元正义底线对于多样性的人类生活的终极约束力,另一方面宽容尊重所有符合这条正义底线、没有坑人害人的相对性道德现象,从而消解道德相对性与道德相对主义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对道德判断是否具有认知内容这一元伦理学中涉及道德本质的一个核心论争的回答入手,探讨了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两大阵营的重大分野,分析了作为非认知主义表现形态的情感主义和规定主义的大致立场和内在缺陷,展示了走向认知主义的逻辑必然性;进而描绘了伦理实在论在认知主义中的强势地位,以及作为伦理实在论之不同派别的自然主义和直觉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困境,在此基础上着重阐发了将道德价值视为客观要素与主观要素共同建构的产物的弱的伦理实在论的核心内容,从而得出伦理实在论的现实发展出路应是弱的实在论的最终结论。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共同加害行为人承担的连带责任,通说的观点是绝对主义连带责任。它存在社会效率缺失、司法权威丧失、内部矛盾激化、司法腐败滋生等弊端。基于利益平衡的考虑,共同加害行为连带责任要在价值取向上做出改变,从只考虑受害人利益的绝对主义,转向既考虑到受害人利益也考虑共同加害行为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相对主义。在指导思想上,相对主义连带责任应当内外纠纷一并解决,尽量避免共同加害行为人之间的追偿,让受害人承担程序上的不利益。在制度设计上,受害人应当起诉全体共同加害行为人;共同加害行为人在承担责任上应当“先自己后他人”;受害人免除部分共同加害行为人的责任产生相对效力;受害人与部分共同加害行为人和解也产生相对效力。  相似文献   

12.
德国刑法学家拉姆佩的刑罚哲学立场是,刑罚正当化目的指明了刑罚哲学的双重任务,其一,必须在违法性(非法)与刑罚之间,或者说,在有责(过错)与刑罚适用之间的关系上发展出正义的规则;其二,必须学会运用这些正义规则,使人们能够认识到,设立刑罚以针对违反规范的犯罪行为和对此适用刑罚以针对该犯罪人的过错都是正当的.拉姆佩认为,相对主义刑罚理论和绝对主义刑罚理论都不能完整地实现刑罚的双重任务,因而建立抵偿、配置和预防的三元理论对当代刑罚哲学的研究具有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普特南哲学的终极命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对立是普特南哲学的内在追求。普特南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 ,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思想转变 ,即由科学实在论向内在实在论转变 ,再由内在实在论向自然实在论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向生活实践的进一步皈依。内在实在论由于尚未真正摆脱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思维方式 ,故显出自身学理上的不融贯。而自然实在论在生活实践的层面上纠正了传统二元式的思维方式 ,坚持了实在论的追求而又抛弃了实在论的形而上学的包袱 ,在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之间寻得了一条中间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在认识论、科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领域,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取代决定论,是现代西方哲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倾向,是对传统哲学中以黑格尔哲学为主要代表的绝对主义的反动;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的严重泛滥,也使得现代西方哲学内部蕴涵着否定自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稳定统一的道德标准不复存在,现代人类将重新审视自我的生存处境。文章从3个方面阐释了小说《拉维尔斯坦》的伦理命题:相对主义导致是非观模糊;代表至善至美爱情的厄洛斯成为永恒的缺憾,人与人由彼此需要变成彼此排斥;生命的尊严体现在无畏死也不惧生。道德观左右了爱情的性质和对待生命的态度,重拾信仰才能完成人类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形上世界的崩溃,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扩张使现代人不可避免地被卷进了技术大潮的漩涡中,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技术统治的贫乏时代。在这个思想贫乏的技术时代,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医疗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不断冲击着现代人脆弱的道德底线。与技术突飞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类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不断遭遇伦理困境。现代技术的伦理困境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道德世界观,突显了道德的相对性和主观性,从而为道德领域中的相对主义倾向提供了孳生的土壤和蔓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理论、制度和主体这三个不同方面均提出了新要求.在理论建设方面,要求实现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从规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转向,并立足于多学科基础上的大交汇、大融合;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变革社会制度,加强科技立法,引进科技伦理的"软着陆"机制;在主体建设方面,要求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建设科技主体的伦理规范,开展多极主体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