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崇宁三年(1104)五月,黄庭坚贬谪宜州途经桂林,仅留下一首诗,使人产生疑惑与思考。对黄庭坚桂林行踪的考辨证实,党祸对于诗文创作的箝制才是黄庭坚在桂林文字稀少的主要原因。古代诗文作为文化留存如何转变成城市文明的组成部分得以延续,是后人应继续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鲁迅诗《自题小像》,长期以来争论很大,但有些问题仍未解决。这就不能不影响到对这首诗以至对鲁迅早期思想的了解。近年来我们在探研这首诗时,对几个问题有了一些新见,愿提出来,请大家指正。 关于诗的题目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鲁迅这首诗原先没有题目,题目是接受赠诗的许寿裳后来加上去的。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看的,现在看来此说来必妥当。凡鲁迅赠人诗,诗后大抵都有文字,赠许寿裳的“惯于长夜过春时……”、“曾惊秋肃临天下……”等诗是如此;在《呐喊》扉页上题诗赠日本友人山县初男时也是如此,并明确写明“自题十年前旧作……”。…  相似文献   

3.
梅华 《唐都学刊》2012,28(6):96-99
苏、黄诸人"以诗为词"自北宋以来已成为共识,但黄庭坚的"以诗为词"则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在理论上,与苏轼认为词是"诗之苗裔"不同,他注重以学问为词;在实践上由于受到其诗学理论的影响,他更注重用诗歌的创作手法来写词,即"寓诗人句法入词"。故对黄庭坚"以诗为词"的正确认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破体"、"立体"两种文体观,从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微笑一下并不费力,它却产生无穷的魅力。前不久,笔者走访了一位刚从外国回来的朋友,闲聊之中,他兴致勃勃地从公文包里抽出一张纸给我,一看,原来是一首题为《微笑》的诗。我信口读了起来,越读越觉有味,他告诉我,这首题为《微笑》的诗,在外国许多商店、饭店、医院、机场等公共场所都可见到,诗曰:微笑一下并不费力,它却产生无穷的魅力,受惠者成为富有,  相似文献   

5.
赵涵漠 《东西南北》2014,(10):32-35
每做一条大一点儿的新闻,卓伟先生都会在微博上写一首诗,他热切地拿过记者的笔记本,”我给你写一下,你做报道的时候可以引用一下。”  相似文献   

6.
《河岳英灵集》选孟浩然诗九首,置于卷下第四位,诗人名下有品评;其品评内容包括总论孟浩然生平与诗风、摘句论析并征引孟浩然《宿建德江》全诗;其选孟浩然诗,题旨包括赠答诗、登临咏怀诗与羁旅见闻诗、慨叹身世诗;其体裁,总计五律六首,七绝二首,七古一首。殷璠选评孟浩然诗,从诗歌总集编撰史、诗歌批评史以及诗歌接受史等角度分析,均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诗是主情文学。诗情之于诗,有如灵魂之于固体,几乎人人皆知。但在诗歌理论界,却有熟视无睹的倾向,以至长期来一片沃土近乎荒芜。诚然,创作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单就一首诗看诗情的产生,固然有其偶然的突发的契机,但若将一个诗人一生或某一特定时期内发表的作品看作一个文本体系,我们就会发现诗情其实有着内在的、极有机的结构。分析这类总体诗情结构,不仅可看出诗人独特的艺术追求,更可透示出诗人深层的心理结构。因此本文意在直觉印象的基础上,努力深入望舒诗歌文本,理出一个较为客观明晰的诗情结构系统,并考察一下这一诗情结构是如何在具体作品中呈示出来,呈示过程中又表现出什么样的文本特征。一、诗情的感召结构戴望舒一生只留下了92首诗,在这些玲珑清丽的小诗中,色彩意象很引人注目。有关青色的(戴  相似文献   

8.
施秀兰 《生存》2020,(4):0017-0017
诗歌不仅展现在我们所学的课本里,更充盈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凝神聆听,用心感受,你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请选取一首你最愿意分享的诗来吟诵吧。请以“ 是一首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阐明观点。  相似文献   

9.
<正>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是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诗的最后两句,也是毛泽东劝慰柳亚子最着力的两句,也正是这首诗的主题所在。可是因为对“观鱼”一词是什么意义,没弄清楚,于是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就说得不够明确。有的单从字面上解为观赏游鱼,那就是劝柳先  相似文献   

10.
沈金浩 《求是学刊》2006,33(2):109-114
宋人自称“老子”自北宋范仲淹始,至苏轼、黄庭坚而成时尚,至陆游、杨万里而泛滥。宋人自称“老子”的原因一是对老敏感,好言老弱病懒的时代文化心理,而这种心理又有多种成因;二是向往晋人风神;三是几个典故都合宋人口味;四是范仲淹的正面效果;五是宋人好以才学为诗;六是“老子”一词可影响作品风格、显示作者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党薇薇 《学术交流》2012,(Z1):119-120
《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其中萧统将诗文划分为38类,并第一次将祖饯诗与挽歌作为诗歌的类型载入总集。祖饯,其实也就是一种祭祀道路之神的仪式或活动,萧统在"祖饯"类下收录了八首诗,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些诗歌已经很难看出祖饯的特点,更  相似文献   

12.
晚唐诗承中唐而实现一大转变,明显区别于盛唐诗近于圆满的艺术之美,具有一种虽美而残、虽残却美的特殊诗美,我们称之为残缺美。这种诗美气象格局较为逼仄、促迫,感情相当幽微、纤细,在风格上偏于柔细、冷峻,题材上转向偏重于对内心的刻画,体裁上专心于五、七言律绝体的锻炼。它以丰富的感性为基础,是颓圮、残破的历史导致的晚唐诗人心灵的残缺在艺术创作中的反映。这正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现象。  相似文献   

13.
从诗歌的理想境界来说,陶渊明的诗,真是一任自然,从来不争,一字一句不跟人争胜,都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可是杜甫,有一种争胜之心.我认为,人一有争胜之心,就永远是落入了第二等.钱钟书现在是读少陵诗"有触余怀",第一首中他说"才竭只堪耽好句",是说你才华有所不足了,才在字句上争胜,才在"绣鞶错彩赌精工",即在这个词句、辞藻的刻画来斗胜.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诗运动是千年诗国的一次伟大变革,是“一种开风气的尝试”。它的意义还在于: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诗的观念,“表示了一个新的诗的观念”,“提示出一个新的作诗的方向”。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初期白话诗,会觉得它粗浅而稚嫩,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给予我们今天的新诗,在观念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一切现代意义上的新诗,无不都是在它所开拓的方向上的延伸、拓展与深化。新诗运动酝酿发生的过程,也是诗的观念变革的过程。诗的观念的变革,受到多种因素的刺激。五四新诗运动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的。饶有兴趣的是,它却得到过传统文学的滋养与启迪,这一点却常常被忽略。胡适还在美国留学期间,在与同学讨论诗歌改革的问题时,曾写下一首诗:  相似文献   

15.
<沈园>二首是陆游75岁时,追念40年前与被迫离异的前妻唐琬偶然相值、略伸嫌婉的那刻骨铭心短暂印象的两首诗.伤心人作伤心语,千载之下读之仍令人为之伤心.而诗中即有"伤心"一语,出在第一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相似文献   

16.
曲江赐宴是唐代重要的官方文化活动。德宗是赐宴曲江最多的唐代皇帝,据史书记录共计13次,可用诗歌证实史书缺载1次。唐德宗开创了长安曲江园林第二个繁荣时代。伴随赐宴活动有较多君臣唱和诗,今保存下来的有20余首,其中德宗皇帝诗9首,其中8首可准确系年,德宗与崔元翰重出诗1首可推测系年。  相似文献   

17.
前人在解释唐代李贤的《黄台瓜辞》一诗时多是比附历史事实,较少论及诗的艺术魅力。本文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和发掘,并认为这首诗妙于曹植的《七步诗》。  相似文献   

18.
贺坤 《青岛画报》2006,(7):68-69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一首<乡愁>诗,浓浓思乡情,一首诗流传了30多年,一段情横跨了海峡两岸.带着淡淡忧伤的乡愁,表达了一颗赤子之心,也让我们记住了一个游子的名字--余光中.2006年5月29日到6月2日,著名学者、诗人余光中先生在青岛的短暂逗留,给这座海滨城市带来了诗的气息、诗的旋律.  相似文献   

19.
从三首《望岳》看杜甫诗歌的发展、变化郭其云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三首同题的《望岳》诗,分别咏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时间各不相同,登泰山之作是青年时期所写,而西岳诗是杜甫四十多岁时的作品,南岳诗则是诗人晚年漂泊荆湘时完成的。三首望岳诗,虽...  相似文献   

20.
张海楠 《社科纵横》2005,20(1):119-120
《七月》一诗应该是编定《七月》一诗的人把两首或两首以上关于豳地的农事诗加以整合的结果。对《七月》中不同来源部分的创作时间应分别加以分析。经过参照《大戴礼记·夏小正》、《逸周书·时训》等文献 ,以及结合古代历法知识 ,我们可以大致确定《七月》原始内容的创作时间不晚于夏代 ,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 ,其内容历经后人的充实与改造。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七月》也许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