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后现代社会理论看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社会理论认为,由于知识分子拥有社会秩序的维持和完善极其需要的知识,因而能够将知识与权力融为一体,并超越阶级的限制,成为对社会核心价值强烈关怀,促进社会进步的“立法者”。但在多元主义盛行的后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立法者”地位受到动摇,他们只能成为“阐释者”。在当代中国,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应该充分发挥“阐释者”的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一超 《云梦学刊》2012,33(4):119-122
巴塞尔姆在文本中突出混乱和人类存在的荒诞,他拒绝承认生活的意义,作品中弥漫着悲观主义氛围.《玻璃山》便是一个典型作品,它淋漓尽致展示了作者关于在美国的后现代社会中的后现代美国人的后现代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3.
吕宏波 《北方论丛》2006,(5):119-122
在回应后现代理论视角下对于知识分子职守和使命的消解论述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的知识分子始终受到话语机制的困扰,因此知识分子已经从“立法者”转变为“阐释者”,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分子的职守。但事实上,从启蒙与知识分子的现代产生看,消解权威和守护理想是知识分子永恒不变的职守。这是后现代条件下无法消解的理念,知识分子的话语批判理论不过为知识分子消解自身的权威提供视角而已。  相似文献   

4.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打破了文学惯例,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范.其实验性的创作风格被模仿最多,但其作品的极端奇特和晦涩难解也饱受争议.文章通过解读其经典作品,阐释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平面性”的产生根源、具体表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董雯 《学术探索》2010,(6):141-144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将后现代小说《玻璃山》中现代人攀爬玻璃山的故事情节解读为现代社会生态意识建立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对该篇小说的多元化理解,而且对启发人类构建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后现代语境中的“真理”危机与“反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解构主义对逻各斯、知识-权力、文本真理、历史真实、欧洲中心论、性别神话等真理话语进行了全面消解.标准的相对主义和认知的相对主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知识-真理话语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现代派的反美学与后现代的反美学在当下的后现代语境中都与“真理”危机密切相关.前者是致力于“审丑”的否定艺术,后者彻底打破了传统美学的求真意志和审美情结,当今中西学界流行的大众文化研究和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正是后现代反美学兴起的表征.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文化中心主义解构的时代,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发展呈现了价值形态上"趋后"的向度,即文学语言形式的"后现代性"。然而,中国当下客观物质层面还远没有达到西方后现代的社会基础,西方后现代思潮是在后工业时代架构上的精神裂变与突围,而中国后现代是以人文价值形态为先导的工具理性的范畴。在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场域内,后现代主义则是作为一种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论,并衍生为无限扩充后现代"领地"的非本质主义倾向,"无边"的状态致使文艺理论阐释的虚无与混沌。同时,在新世纪乡土小说看似大众化的表象下,知识分子集团却决定了这种大众化所蕴含的精致的"小众情结"。诸多人文价值理念的错位是新世纪乡土小说面临的既真切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这是知识分子对启蒙话语力不从心之后逃向形式主义的溃败。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成就方面的不相称是一个客观事实。文章通过对大量作品的阅读和研究,客观地指出80年代以来小说中知识分子叙事的两个现象:即“匆忙立象”和“想像对现实考证的悖谬”,并对这一题材新的创作可能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简瑷 《兰州学刊》2007,(1):26-28,31
在《反对阐释》一书中,桑塔格主张:在符号表层之下根本没有隐含着什么深层意义,意义就在表层;对那些将被阐释的作品而言,艺术家本人的意图无关紧要;最好的批评是把对内容的关注转化为对形式的关注的批评;人们需要的不是一种理解和解释,而是一种体验、一种新感受力.她的这些口号可能有些激进,但它们正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精神的体现.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思想回应了后现代艺术的现实诉求,代表了后现代文化批评对传统理性批评的反叛.  相似文献   

10.
“弥赛亚”是王蒙在小说中浓墨重彩书写的一个独特意象,通过探讨“弥赛亚”所寄寓的复杂蕴含,可以梳理出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王蒙作品所展现的对革命狂欢的赤诚赞颂到对知识分子“救世主”神话标榜的冷静反思,再到深刻质疑“弥赛亚主义”的一个精神历程.这既是王蒙作为知识分子自审和自救的心灵历程,也是王蒙文化心态发展和自身的历史定位调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士人精神逐渐潜隐,且没有可替代的精神资源,由此出现了人才在价值追求上的精神困境,造成一些人才追逐"权"与"利"的现象。重新认识和继承士人精神,有助于在人生目标与人格尊严两方面实现我国人才的自我超越。对于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而言,外则应营造宽容的政治环境,内则应涵养现代士人精神。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世纪引人注目的俄侨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以及传奇的一生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民和世界各图文学家的关注,作家本人和他的作品因其复杂的经历而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这位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唯灵主义作家,对道德和真理的探求体现出俄罗斯文学的悠久传统,并将这种传统应用于小说<古拉格群岛>的创作中.作家在作品中以"写真实"的写作手法,以发散性的风格为读者展示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凝炼而形成的为师生所认同的,对师生行为起引导、熏陶、激励和规范作用的一种以求真创新精神为核心范式的价值观念体系。大学要构建大学精神,必须克服大学精神理性上的价值沉沦倾向,大力弘扬以求真创新为内蕴的大学精神。求真创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构成大学精神的内蕴并统领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孙玉忠 《北方论丛》2003,3(4):12-14
科学精神是科学中提炼、升华出来的科学理性成份,具有真、善、美三种精神价值。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科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极大地张扬了理性与真理的精神。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科学不断追求真理的根本保证。在科学精神与人类明的进步中,创新和求真是互动的双翼,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论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特征认知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建华  李伟 《北方论丛》2005,(3):95-100
20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典型的"批判型知识分子".他们具有坚定的自由主义信念,是"言论干政"的积极参与者、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的倡导者.尽管他们的努力昙花一现,但并非意味着这种探索毫无意义.思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此作为判断真理与谬误的标准.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以及对民主、自由的追求还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金批《西厢记》受佛学禅宗影响甚深 ,金圣叹用“赵州无”公案阐释了艺术创作中超越艺术构思之“有”“无”的充分自由的特定创作规律 ,并由此揭示《西厢记》所潜涵的超越意识观念之“有”“无” ,从而达到无住无念 ,精神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的思想意旨 ;用佛禅的虚空、梦幻观念解析了《西厢记》人生如梦及追求随缘任运的人生境界的思想内涵 ;用“极微”论等阐释了《西厢记》小中见大的创作方法。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艺术解析是立足于作品实际的科学阐释 ,而对思想的解读则完全是出于寄托人生感慨的自我需求  相似文献   

17.
学派意义上的新安理学在明初终结之后,徽州学界失去了自我防御的机制,这使得心学的流入变得畅通无阻。心学在徽州的大肆传播又刺激了朱子学者对新安理学的回溯,从元代新安理学发展出的"求真是"的理念又被重新提起,"求真是"理念又激发了考据学的苏生。明代中后期,徽州学界兴起的考据倾向一直延续到清初徽州朱子学者那里,并对皖派考据学"真是"主张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主题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小说《福楼拜的鹦鹉》如何通过对再现的质疑来说明"真实"的多元性以及如何通过戏仿和自反叙事的策略来构建多重的文本世界,表明其充满多元性和游戏性的后现代的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郑杰文 《文史哲》2002,2(6):67-70
张问陶诗以其情真事切被时人传颂。其写景诗、抒志诗、赠酬诗中 ,时时表现出诗人或仕或隐的矛盾心境 ,从而反映着那个政治桎梏时代的进步士子的共同心态 ,成为传统的入世文化与出世文化矛盾对立的历史缩影。联系清代学术研究思潮观照这一问题 ,可见张问陶的诗作 ,正是嘉庆以降“求实”文化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且具有文化先导的时代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