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德普 《老年人》2013,(11):49-49
曾在某刊物上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同一高僧斗智,最后,高僧问苏:“你看我像什么?”苏调笑道:“你像一堆牛屎。”苏接着反问高僧:“你看我像什么?”高僧答:“像菩萨。”苏东坡非常高兴,回家讲给妹妹听。苏小姝听后说:“其实输的是你,并非高僧。你是‘牛屎心’,才会把别人都看成牛屎。高僧有一颗‘菩萨心’,认为人人皆可成菩萨,所以说你像菩萨。”苏东坡听后,羞愧不已。  相似文献   

2.
嘘!严肃点     
忧伤有一位第一次获得稿酬的年轻诗人,在公园里漫步走着,脸上露出忧心忡忡的神情。他的一位朋友遇见了他,问道:“你怎么啦?”年轻诗人忧伤地叹了口气,说:‘’莎士比亚死了,雪莱和拜伦也死了,落在我肩上的责任实在太空了。”让每个笨蛋都能憧导演对剧本的作者说:“剧本嘛,倒是不错的,但是—…·你囊好还是修改一下,让每个笨蛋都能任,那就太好了!”‘’你究竞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剧本的作者问道。回音一位牙病病人找到医生,医生检查他的口腔时惊叫道:“哎呀!作的牙洞是我见过的最大的!最大的!”病人气愤地说道:’‘你不…  相似文献   

3.
送“令尊”     
送“令尊”从前有个庄稼人,没有读书,不懂文诌诌的客套话。一天,他向一位正在路边树下阅书诵诗的秀才请教:“相公,‘令尊’二字是何意?”秀才抬头一看,原来是个没有学问的农夫,竟连“令尊”是对人家父亲的尊称都不知道。子是就耍笑地说:“这‘令尊’二字嘛,就是...  相似文献   

4.
刘锴 《老人世界》2013,(6):37-37
一部《西游记》使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流传。于是,人们便认为“唐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其实,早于唐僧228年,就已经有人去西天取经了,此人便是东晋花甲高僧法显大师。名著中的唐僧就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公元627年,玄奘法师西行天竺(今印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经回国,为弘扬东方的佛教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并不是西天取经的第一人,获此殊荣者应是东晋的法显大师。  相似文献   

5.
“有个故事,说一个书呆子,见财主家门口晒着很多书,他便解开上衣,袒着肚子往那儿一趟,晒起肚子来。有人问他:‘你这是什么意思啊?’他说:‘他家晒书,我晒晒肚子。因为这些书都在我肚子里。’以前,中国人都以为读书是读到肚子里去了,遇到有学问的,就说他是‘满腹经纶’,遇到读了书但不懂事的,就说他‘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是无稽之谈吗?当然不是了。”  相似文献   

6.
王辉 《现代交际》2011,(1):71-71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佛像雕塑艺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很多出土的文物中的雕像造型生动优美,神采奕奕,这表明中国古代的雕像已经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的佛像艺术有了很大的推动,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佛像雕塑艺术宝库。对中国传统雕塑产生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由以表现人和动物为主题,变为着重表现佛、菩萨的宗教信仰崇拜;在技巧上由简明质朴发展到了精巧圆熟;在风格上由雄伟、挺秀转为庄严、富丽。  相似文献   

7.
“三合一”,当何如?姚涤新结识了一位王老头,他是郊区菜农,年近古稀。一天,风雨交加,他又进城来卖菜。我极同情,问:“今天也来了?”他不无伤感地说:“唉,我还在走‘牛运’哩,哪像你走‘狗运’了。’这“牛运”、“狗运”的俚语,说的是“人生三运”:小时候,...  相似文献   

8.
小文 《当代老年》2007,(10):50-50
乾隆皇帝有一次出巡到江南,看见一农夫扛着锄头,就故意对身边的宰相张玉书开玩笑,问他:“这是什么人?”张答道:“他是个农夫。”乾隆问:“农夫的‘夫’字怎样写?”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世界级的精神伟人屈指可数,玄奘是其中之一。玄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在他身上,有着在一般中国学者身上少见的执著求真的精神。去印度之前,他已遍访国内高僧,详细研究了汉传佛教各派学说,发现它们各执一词。互相抵牾。用已有的汉译佛经来检验,又发现译文多模糊之处,不同译本意思大相径庭。因此,他才“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到佛教的发源地寻求原典。  相似文献   

10.
最近读到一篇题为《视角》的文章,作者讲述了他站着看佛像和跪倒在地看佛像的不同感受。在佛像面前,站着看的时候,它不过是泥塑木雕,是艺术品;可当跪到它面前的时候,顿时感到它高大威严,而自己则渺小得很。于是他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要把宝座筑得高高的,让他的臣民们在下面跪着说话。这算得上一个“发现”。  相似文献   

11.
追溯中国茶道形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唐朝,茶圣陆羽是“茶道”创始者。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是独尊儒学的,道教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佛教在唐朝时从印度、天竺等国度传入到中国来,因此,从时间上看,中国茶道的形成也与佛、道、儒这三家思想有着密而不可分的联系。中国茶道处处体现着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精华,这使中国茶道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文化底蕴。也就是说:把中国茶道比作棵树的话,儒家是中国茶道的主干;道家是中国茶道的灵魂;佛学则是中国茶道的绿衣,有这些精髓的思想贯穿于中国茶道的之中,使中国茶道成为佛道儒家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主人公,也是“中国梦”的见证者。“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中国女性的梦。在本刊2013年12期的卷首语中,这样的表述引起编者与读者的共鸣:“‘中国梦’之于中国女性,是巾帼建功之梦,是男女平等之梦,是家庭幸福之梦。”本刊从今年3期开始采访来自各界的中国女性,探寻她们对于“中国梦”的理解,分享她们各自的梦想。本期访问的是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展负责人、曾获“加拿大总督国事访问奖章”的钱海英。  相似文献   

13.
非常声音     
“一有煤矿出事故,接着便有汇报上来说,这个煤矿是‘五证一照’齐全的。现在我要反问的是,既然‘五证一照’齐全,为什么还会出事?”  相似文献   

14.
青天 《老年世界》2007,(4):45-46
见到“南阳十大收藏家”之一的王玉信时,正好听到有人进门喊他:“玉信,老家有人给你送礼来了!”给法官“送礼”这样明目张胆?走近一看,我们不禁哑然失笑,这礼还真不“轻”——原来是一箱奇形怪状的石头。“有好多人给我送‘礼’呢!”王玉信幽默地说,“这些东西对我而言是‘宝’,对别人来说是‘废物’。”许多人参观了王玉信的家庭收藏馆后,经常为他收集一些藏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的“讲究”特别多。比如说话,同样的话,须讲究该由谁来说,用什么口气说,说到什么分寸等等。该说的话由该说的人用恰当的方式和合适的口吻在适宜的场合说出来.这话才算对。否则,不管你说些什么、对错如何,都有问题。著名作家王鼎钧这样说:“中国人是没有‘自己’的。一个人,他是父母的儿女、儿女的父母,他是长官的部下、部下的长官,他是老师的学生、学生的老师。”  相似文献   

16.
来信     
“常说有梦的人才是幸福的。而一个成功的社会也常常受某种强烈的信仰所激励,这种‘信仰’,有时就是全社会所接受的‘梦’。众所周知的美国梦曾经引导了几代美国人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维持了美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融合。当全世界都瞩目中国的和平发展时‘,中国梦’之信仰正催生着新一轮的发展能量,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无限生机和人们美好生活的希望。北京王晓芦“把钱用到百姓身上”应是医改核心一项调查显示,79.7%的受访者对即将出台的医改新方案充满期待。他们希望这个方案能从体制上把当前医疗界的沉疴一扫而光。在谈到“新的医改方案最…  相似文献   

17.
胡言 《中外书摘》2007,(12):80-80
有一次陪一位日本朋友逛上海,一路上看到好些个巍峨的大楼,都俨然冠以“某某广场”之名。那日本朋友汉字自然是识的,却仍然纳闷地打量着这几个字,好像是在看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我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于是一语道破了“天机”:“这里的‘广场’,不是‘黑老爸’  相似文献   

18.
溢出来的母家文/柳无心大学时代曾在校园里到处胡逛,结识许多有趣的朋友。新认识一来自美国的高个子大卫,是个犹太人,说一口活泼泼的中文。一次闲聊中他偶然失神,若有所思后,不禁笑得失声。忙问:“什么事?’他纯熟的中文伴着笑声:‘说出来你会笑死的!”天!这老...  相似文献   

19.
1.克朗益作家想写个电影剧本,可感到场面太大,人物众多,迟迟没有动笔。有位领导知道了,问他:“怎么还不动笔呢?”作家讲了自己的难处。领导听完,开导他说:“这有什么难的,搞个宽银幕不就装下了!你搞吧,我支持你。”2、路牌某人常以画家自。一次有人问他:“这次画展有您的东西吗?”“有点小东西,当然比不了您的画!”“挂出来了吗?”“当然.就在人口处边上最显眼的地方。”“祝贺你,我一定要去看一看.访问画的是什么?”“一块标明‘公厕往右’的牌子。”3.省钱作家:“我最近写了一本小说,不知道您看过没有?”读者:…  相似文献   

20.
岳晓东 《金色年华》2009,(12):59-60
鲁迅先生曾说,“‘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这个观点一直让后人争议不断:中国人到底是不是幽默“贫民”?幽默在国人心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我在对创新的系列研究中,竟无意中发现了中国人的“幽默”之痛,从此开始了我的幽默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