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外来词的借入方式和汉化方式 --兼论外来词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词是其他语言符号的借入,作为一种符号的借入,是形式和内容同时借入,即外来词是以语音一语义方式借入,加入文字的因素,则是以字形一语音、语义的方式借入。根据外来词的借入方式,可以把外来词分为借音词、借形词、借音借形词三大类。外来词借外语词语形、音、义结合方式的同时,又融入了汉语词语形、音、义结合方式。外来词中的汉语形、音、义结合方式便是汉语对外语词语的汉化改造。经过汉化,外语词语才成为进入汉语系统的外来词。  相似文献   

2.
汉语文化词是经由文化交流和翻译活动被借入英语语言中的。本文深入探讨了汉语文化词被借入英语的历史过程,系统地研究了英语中的汉语文化借词,并对今后汉语文化词的翻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富含来自英语的借词,几乎涵盖了文化的各个方面,借入方式灵活多样,现阶段借词现象更加频繁,体现出中西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以及文化全球化之趋势。因而,必须重视并且客观全面地对待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现象。  相似文献   

4.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对丰富英语词汇,促进语言交际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探讨了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的种类以及借入方式,并为非汉语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必要的中国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博士"的外借和返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士"在南北朝时已从官职演化为尊称教师的一般名词,被借入突厥语中,又被转借入了其他北方民族语.五代以后,通过汉族与西突厥、契丹、女真(满)、蒙古等民族的交往,返借入汉语.由于民族间文化交流中的取长补短作用,汉语在"博士"一词的返借中没有引入"传授文化知识的人"一义,而主要从武术、音乐、杂技等方面引入了"技艺的传授者"或"技艺精熟的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种语言向其他语言借入语言成分,是为了补充本身成分的不足,词语的借入也是为了补充丰富语言的词汇系统。外语词进入汉语,首先是以语素的身分来补充汉语的造词材料的不足。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后,外来语素便摆脱原语言的词汇系统的束缚,按照汉语词汇系统的造词规则来造词。  相似文献   

7.
一种语言向其他语言借入语言成分,是为了补充本身成分的不足,词语的借入也是为了补充丰富语言的词汇系统。外语词进入汉语,首先是以语素的身分来补充汉语的造词材料的不足。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后,外来语素便摆脱原语言的词汇系统的束缚,按照汉语词汇系统的造词规则来造词。  相似文献   

8.
英语的迅速国际化必然产生各种带有不同地域和文化特征的英语变体,作为在中国的一种变体,中国英语是英语和中国文化接触、融合的产物。中国英语词汇层面特征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汉语借词上。依据从《牛津英语词典》中收集的汉语借词,通过分析这些词语的借入时间、借入途径和构成方式,探讨了中国英语词汇层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汉语借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是中国特有的,这些词汇不但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也把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带给世界。  相似文献   

9.
关于英语中汉语借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民族在同汉民族的接触过程中,借入了一些汉语词汇。这些词汇主要来自中华文化、生活习俗和地理概貌三个方面。从英语的汉语借词中,我们可以窥察出英汉两个民族文化接触的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富合来自英语的借词,几乎涵盖了文化的各个方面,借入方式灵活多样,现阶段借词现象更加频繁,体现出中西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以及文化全球化之趋势。因而,必须重视并且客观全面地对待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英汉语言文化的交流架设了一条沟通的桥梁,使得英汉文化互相借入与渗透。在对英语文化的借入中,我国传统的汉语文化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而使英汉文化间差异缩小,距离拉近,英汉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12.
长期的文化交流必然使外来词汇出现在语言中。由于俄、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两种语言系统吸收外来词的情况有所不同。俄语在自身的发展中借入了来自古斯拉夫语、鞑靼语、法语及英语的一些词汇,特别是20世纪以来受到了英语的强烈冲击;汉语也吸收了佛教用语、日语、英语等外来词。外来词的借入,体现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反映了各自民族的交往心态:俄国人一心向往西方,中华民族则经历了文化优越——认同西方——学习西方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以世界上使用面积最广的英语向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借入过程中的语音换算为核心,对现代汉语中诸多英语外来词进行"相近音译加音改、相近音译加义通、相近音译加义注"的微观音变例析,从而发现当今现代汉语译借英语词时比传统译借更智慧以及在"音近义通"原则下"语音换算"的规律和诸多奥秘。  相似文献   

14.
汉语量词"头"最早出现在汉代,日语量词"頭"是借自汉语,借入后在长期使用中演变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汉日量词"头"与"頭"的语义,结合其语义演变机制以及不同的称量对象来比较它们的异同,以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它们的区别,为比较词汇研究和二语教学与习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外来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外来词(借词)特别是英语词汇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对此表现出了很深的忧虑:这会不会破坏汉语文字的纯洁性?本文主要对外来词所涉及的内容、存在的依据、借用的形式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着重指出外来词不会影响汉语的纯洁性;相反,外来词的借入会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因此人们应该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来吸纳外来词。  相似文献   

16.
哈尼语在交际过程中,不断从汉语借人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语词,同时增加了新的音位和语法形式。本文以云南绿春县规东哈尼话为例,谈谈汉语对哈尼语的影响。 哈尼语汉语借词的一般情况 哈尼语很早就不断从汉语借入词语,不同时期的汉语借词有不同的特点。为叙述方便,本文把解放前后的汉语借词分别称为“老借词”和“新借词”。  相似文献   

17.
域外借词指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等诸语言在历史上从汉语借入的字词。域外借词数量巨大,保存了借用时代的汉语词义,是汉语历史词汇的活化石,对于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重大价值。汉语词汇史、方言词汇和域外借词三者结合起来研究,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接受新知识的需要,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口语文体的出现和大量新词的产生。来华传教士最敏感地体会到了汉语的这种变化,并将这些变化记录到自己的著作中。从A.H.Mateer和E.Morgan的著作中可以观察他们所捕捉到的汉语的新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原因:留学生是新文体和新词语的积极引入者和使用者,报刊推动了新文体和新词语的普及;日语书的翻译以及日语词汇的借入是汉语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新词缀大大增强了汉语的造词能力。  相似文献   

19.
借词是语言、文化接触的产物。然而,借词的研究价值不限于两种语言文化的研究,对借入和借出语言的历史研究也有特殊的意义。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汉语借词的音译情况给我们传递了元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截然不同的声韵母信息。  相似文献   

20.
"深喉"在美国英语中本指一种性行为,并用于美国电影名;后来指水门事件里的"告密者"。汉语借入这个词,指熟知内情者、举报人等。本文指出这个词词义的发展演变是换喻和隐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解释了它在汉语中广泛使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