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储国斌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8):45-46,50
从大学出版社图书物流模式、运行规律和行业竞争等现状分析,大学出版社图书物流存在信息不对称、投入不均衡、配送无效率、物流从业人员服务不到位等因素。针对上述不足剖析其原因,依靠出版社内化管理、强化宣传、增加投入和构建绿色图书物流供应链等举措,完善大学出版社图书物流工作,以促进大学出版社图书物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大学出版社引进版权图书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大学出版社进行学术著作及教材的版权贸易的可行性,并就大学出版社版权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指出大学出版社应综合考虑本社情况,以双语教学为契机,或者直接引进原版教材,或者海外组稿合作出版,或者以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为基础进行版权输出,从版权贸易的角度做好教育、学术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3.
图书工作室与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是当前出版业竞争的焦点之一。图书工作室借助体制优势,与出版社在人才、出版资源和图书选题等方面展开了有力竞争。这种竞争无疑对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直接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图书工作室的运作模式,剖析工作室与出版社竞争的实质,对出版体制改革和出版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大学出版社如何走向市场陆丽凤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的发展方向。作为大学出版社,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建立起图书生产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大学出版新体制。图书如何走向市场,出版社如何走向市场,摆在出版社面前的只...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从大学出版社的社会责任还是从大学出版社的自身发展来讲,做好专业化经营都是最有效、最明智的选择。专业化经营是大学出版社的根基和灵魂,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大学出版社只有占领了市场才能生存,只有争取更多的读者群才能发挥优秀出版物的社会作用。因此,大学出版社应该在坚持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之上,引入社会化经营的手段,走专业化基础上的社会化经营之路,以经济效益的实现来促进社会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大学出版社选择特色经营战略原因进行了分析 ,从确定图书的目标市场、图书市场定位及市场营销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学出版社如何实施特色经营战略 ,并联系一些大学出版社成功运作的实践 ,从理论与实践上论证了大学出版社实施特色经营战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大学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高校教材、科技著作以及市场图书。目前,出版社拥有3600平方米的独立现代化办公大楼和2800平方米的大型书库;有百余名专  相似文献   

8.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用科学发展观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而作为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如果墨守成规、靠惯性思维做好编辑工作是不可能的。在新时期做好大学出版社图书编辑工作,其首要任务应坚持政治路线是图书编辑工作的生命线,开拓创新是图书编辑工作的动力,社会责任是图书编辑工作的使命,搞好经营是图书编辑工作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目前面临着外资冲击、大社竞争及政府扶持力度减弱等严峻问题。中小型大学出版社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走市场化之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以精品立社、靠特色生存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辽宁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12月,位于拥有一宫两陵世界文化遗产的清朝发源地——沈阳。出版社设立5个编辑部,有编辑47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9人。具有副编审以上高级职称的编辑人员21人,占全社职工总数的40%。建社20多年来,已出版各类图书5700余种,其中教材、教学参考书、工具书及学术专著约占图书品种总数的80%。有500多种图书分别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奖、省市优秀图书奖、畅销书奖等各种奖项。截至目前,累计出版国家规划教材和省编职业教育教材300余种,被国家教育指定为国家职教教材出版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1.
如今出版走向了市场,财政"断奶"而带来的生存危机让出版人反思,这使出版社在进行准确定位和精心打造内容的同时,还要通过形象广告等现代营销手段塑造自身形象。然而,究竟什么是出版形象广告?它都有哪些类型?当前我国的出版形象广告都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运作出版形象广告,使其收到出其不意、事半功倍的最佳宣传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直面回答。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笔者在论文中对出版形象广告所作的阐述,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出版史是中国出版史上的重要变革与转型时期,中国出版在这一历史时期逐渐完成其古今之变,开始从传统走向近代,形成具有近代形态的新式出版。变革与转型的因素贯穿和渗透于晚清出版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从宏观上看,印刷技术、出版物形制、出版物内容、出版物类型、出版机构、出版观念、出版管理体制、著作群体、出版交流、出版社会作用等10方面的变革能够充分反映和印证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网络出版的兴起与出版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网络出版是伴随着现代电子通讯技术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兴起的 ,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电子网络出版的探索阶段 ;电子出版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与网络技术的结合阶段 ;网络出版与多种媒体大融合形成所谓“大媒体”的阶段。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在载体、传播型式、传播工具和手段、功能、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范式 ,目前出版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民营出版业起步于文化启蒙与民族诉求的时空大背景中,以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的崛起为代表。有别于当时清政府主导的公营出版和教会主办的教会出版,近代民营出版业通过嫁接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进西方先进生产工具与设备,翻译国外出版物、整理传统文化、出版大型工具书和新课程教材而得到快速成长,成为民族工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固然与出版企业制度、内部管理、经营者出版理念等内生条件有密切关系,但同样不可忽视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时局变化、近代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商业氛围的浓郁、启蒙和新文化运动、新教育改革以及出版法规、同业公会等外在社会生态环境的支撑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术出版国际化的历史从晚清和民国初期开始发端,经历了西方传教士办报建社的初创奠基时期(1887-1949)、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旧更迭时期(1949-1965)、“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的坚守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后的恢复与改革创新时期(1978-2008)以及2009年以来的转型升级持续发展时期,中国学术出版的国际化进程可谓跌宕起伏。一百多年来,中国学术出版为融入国际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互联网时代,中国的出版规模、传播技术等条件已与国际同步,应考虑改革现有评价体制和标准,完善中国学术出版的生态环境,提升中国学术出版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树立自信和威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传统出版机构组织文化的的核心内容,包括出版人的使命、出版机构的决策模式、出版机构对员工的评价和管理制度、出版人的形象以及出版企业人际关系本质等;同时还分析了现代出版企业面临的变局,指出,在新环境下,传统组织文化已经产生了种种不适,并阻碍传统出版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最后,构建了适应现代环境的出版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7.
要改变少数民族出版社的危机:一要搞好版权贸易;二要拓宽发展空间;三要和其他产业一样"拉动内需";四要探索特色之路;五要和内地实力强的出版社联手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者资源是一个出版社必须掌握和开发的重要资源。本文阐述了作者资源的特点,在分析当前出版社利用作者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开发利用作者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演变中的中日出版与教育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出版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是中日两国早就共同形成的优秀的历史传统,这一传统符合传播学中视觉接受与听觉接受结合互动、强化传播效果的规律.中日两国出版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于中国的出版文化生发较早,历史上形成的顺序是编辑著作-出版印制-发行销售;日本的出版文化形成的历史顺序是市场交换-刻印出版-编辑著作.中日出版文化与教育,近20年来交流充分,发展很快.编辑、出版、发行,已开始形成交互循环型的现代多元化经营模式.两国出版教育的交流还应提高层次,扩大范围,完善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