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暴风雨     
聂鲁达 《可乐》2011,(8):M0003-M0003
风暴席卷着清晨在夏季的心中白云在漫游,宛似一块块告别的白手帕风用飘摆的双手将它们晃动  相似文献   

2.
山中暴风雨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我们在山隘前遇到了暴风雨。我们爬出帐篷,躲藏起来。 暴风雨越过山脊,向我们袭来。 上下左右漆黑一片。突然一道惊心动魄的闪电,将黑暗与光明劈开,巨人般的山岳,以及我们周围象山峰一样高大、黝黑的松树现出身形。仅仅一瞬间,我们觉得,仿佛已经看到坚实的土地,然后一切又沉入黑暗和无底深渊。 闪电渐渐临近,光明与黑暗此隐彼现;白色的光,玫瑰色的光,紫色的光,闪光中,山峰和松树依然在原地出现,巍峨挺拔,叹为观止;而当它们消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金融危机不可能被遇制。事实上它已开始感染其他国家,在被遇制之前,它将会走得更远。从停滞不前的贸易到信贷紧缩,从房产市场萧条到股市动荡,这就是这种传染病将会蔓延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我35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如注。老师还会不会来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  相似文献   

5.
我35岁的时候,考上了一所夜大。每天下班后,要穿越五条街道去读书。一天傍晚,台风突然来了,暴雨如注。老师还会不会来上课呢?我拿不准。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打探不到确实的消息。考虑了片刻,我穿上雨衣,又撑开一把伞,双重保险,冲出屋门。风雨中,伞立刻被劈开,成了几块碎布。雨衣也背叛了我,鼓胀如帆,拼命要裹挟我到云中去。我扔了雨衣,连滚带爬赶到了学校,看门的老人却说,从老师到学生,除了我,没有一个人来!那一瞬,我非常绝望。不单是极端的辛苦化为泡沫,更有无穷的委屈和沮丧。老人见我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我进他的小屋歇口气。伴着窗外瀑布般…  相似文献   

6.
从收音机里传出的音乐声“如水晶般清澈明净”,一点也不输给激光唱片——欧洲、美国和日本目前已着手研究“数字广播”,它一旦投入使用,将大大改善广播的声音质量。 调频广播虽然很不错,但在某些复杂的传送情况下,比如受气候因素影响,它的信号会分裂扭曲,造成声音失真;而“数字广播”决无此憾;它把模拟信号转变成一连串的数字信号,然后用电波传送出去,只要在电波覆盖的范围内,所有听众都保证能听到高质量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张其佐在《文汇报》2 0 0 2年 1 2月 2 9日著文指出 ,从工业化到现在 ,世界经济呈现出具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动已有五个 ,而且每个长周期总是与一次大的产业革命紧密相连。第一个长周期的“早期机械化”技术革命 ,引发了以纺织工业为主导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个长周期的“蒸汽动力和铁路”技术革命 ,引发了以钢铁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三个长周期的“电力和重型工程”的技术革命 ,引发了以石油和重化工及电力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至此 ,现代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 ,随之出现了第四个长周期的“福特制和大生产”式的技…  相似文献   

8.
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解读莎士比亚的收山之作《暴风雨》,力求通过剖析文本中呈现的野蛮化他者和种族自恋的对比性写作,揭示文本中潜藏的殖民思维。指出《暴风雨》为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神话奠定了种族自恋、丑化土著、面向海外的基调,并对后辈作家将帝国话语与白人神话联系在一起的殖民想像提供了生动指向。  相似文献   

9.
论《暴风雨》中的基督教隐喻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一生的整合之作 ,蕴含着丰富的基督教思想。从剧中地点、人物以及事件中的宗教仪式三个要素出发 ,对《暴风雨》进行解读 ,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的深层隐喻系统。这部戏剧事实上是当时英国社会中宗教生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在后殖民批评中被看作是殖民主义寓言,其中普洛士帕罗和卡力班分别是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象征.这个批评视角的形成与加勒比海地区原殖民地作家对<暴风雨>所进行的解读和挪用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文章一方面从加勒比海地区作家莱明、雷塔马、塞萨尔等人的作品中,看殖民地作家在反抗殖民主义、寻找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如何对<暴风雨>和西方学者的研究加以挪用,另一方面回到莎士比亚原著,寻找使挪用成为可能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叙述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母亲》的创作缘起,素材来源、构思、写作过程与状态,以及作品当年发表、出版的经历和社会反响。并且结合叙述加以理论的分析与概括。探讨和总结高尔基创作这一伟大作品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从基本定序技术到自动定序机器的研发,进而利用超级电脑将DNA片段一一组合,随看生技实业将在本世纪大放异彩,势必启动新一波知识经济的革命。  相似文献   

13.
李劼人先生的作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在国外、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颇深,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笔者曾将李先生的《死水微澜》中常见的四川方言语汇汇集归类注释,对准确理解文义似有辅助。现继续将其《暴风雨前》中的四川话词语(包括词、短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予以注释。所收条目均以李 人作品中的写法为准(以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第一版本子为据),并用国际音标给条目注音,注音以成都话实际读音为准。释义不求全面,特别是有的条目普通话中也有,但词义与方言迥异,只释文  相似文献   

14.
《暴风雨》被公认为莎士比亚传奇剧的代表作。自面世以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很多中外学者运用不同批评理论、从不同视角对该剧做出多元化解读。作为一部围绕创伤记忆进行创伤叙事的传奇剧,剧中大多数人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身心创伤。创伤受害者向他人讲述过去的遭遇,随着叙事深入,创伤逐渐愈合。这种叙事疗法有效地把他们的伤痛、罪恶、忏悔、宽恕关联起来,使他们在自我修复中重建身份,追求新的人生意义。采用当代创伤叙事理论,从创伤记忆、叙事疗法、自我修复多个层面分析人物的创伤以及他们修复创伤、重塑自我的过程,可以为研究这部戏剧提供一种全新的阐释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作为十六世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在几乎他所有的戏剧创作之中都高举人文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他的喜剧、悲剧以及悲喜剧当中,莎士比亚赞美人类无穷的力量,褒扬青年男女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肯定了资产阶级新女性,表达了对全人类光明未来的坚定信仰。而这些完全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再现,反映着人文主义的光芒。但是在他的后期作品当中,莎士比亚对社会现实产生厌倦。他开始有意识地将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相混合。基督教思想由此占据上风,而人文主义则开始了不可避免的衰落。本文试从莎士比亚最后一部戏剧——《暴风雨》分析其人文主义的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6.
贝多芬“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多芬的"暴风雨"钢琴奏鸣曲(op.31,no.2)虽属其早期作品,但在创作手法上较之海顿、英扎特的同类作品已有很大突破。作品更为复杂、宏大,更富创造意义,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其中、后期作品的某些发展趋势。探索该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对于进一步研究自古典到浪漫时期创作手法的发展及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其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十七号,d小调《暴风雨》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的第三乐章运用了完美的技巧表达了富有诗意和形象的内容,使演奏的技术性与音乐性得到了完满的结合,为浪漫乐派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18.
<正>上海、深圳、温州……不管在哪里,只需一个手机号码就可以在全国各大消费场所享受商家推出的折扣信息和优惠服务。5月18日下午,浙江新万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手机打折消费平台统e省在杭  相似文献   

19.
《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着力从后殖民的角度 ,重新探讨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伟大浪漫传奇剧《暴风雨》的现实文本意义。围绕种族、性别、他者等后殖民关键词 ,就剧中故事发生地的历史依据所体现的殖民主义象征意义、剧中代表人物蕴涵的殖民话语中东方主义思维方式、被歪曲表征的被殖民者形象、后殖民语境下被殖民者的悲哀四个层面探讨《暴风雨》的殖民主义主题。揭示了普洛斯彼罗代表的西方传统人文主义虚伪的一面 ,指出它在殖民时代所蕴涵的殖民者的霸权本质 ,透视了凯利班象征的被压抑的被扭曲的“东方世界”的文化起因。  相似文献   

20.
人们经常谈到,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战败国废墟上崛起,已经创造出一种适合全体人民工作的制度。许多外国专家原来都嘲笑日本的经营制度——终身雇佣制;通过调查进行决策;在公司中成立工会——现在却不得不重视这一切,而且在揣摩如何才能在本国建立起这样的制度。日本在短短几年之后,已经成为其他许多国家愿意仿效的样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