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女性与城市的关系非常紧密,她们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些女性居于城市,浸染了这城市的气息,她们大多具有机智世故、坚韧顽强、能屈能伸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韧性,这也正如上海这座城市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样的战乱和磨难,却总能顺势而变,蓄势待发,以不变应万变,劫难之后又焕发生机,甚至比以前更有活力。文章以几个具体女性形象为例浅析王安忆作品中的女性和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上海盛产女作家,海派三个阶段性代表人物均为女性。张爱玲、王安忆、卫慧等不同时代的书写上海的女性作家,用她们各具特色的文本,以女性叙事为视角,阐释了女性与一个城市的纠缠关系。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三位不同时代的女作家的女性文本有着相通的精神实质和不同的时代所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格调。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以“中性”状态进行写作,女性经验被主流话语遮蔽。王安忆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以“城市”为窗口,从女性个体对孤独这一生命原生态的反叛与认同,对母性的拒绝与回归中,对于家庭的独立与依附中,实现她对城市女性生存意义的体认与终极关怀,并找出一条救赎之路——建构女性自己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文坛,王安忆是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和精神地理把握得最为准确、描写得最为细腻的一位女作家。而《天香》这部作品的问世无疑可以看作是"上海系列"的进一步完善,但同时也能清楚感受到它是作家一路创作以来将女性写作的困顿与挣扎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作品。通过对王安忆女性写作挣扎与困顿的解读,不仅能更全面地把握整部作品的精神维度,还能看到一位写作者的人生圆融之途在该部小说中的隐性存在。  相似文献   

5.
<富萍>以上海作为人物生活的场景,反映的是上海底层社会一群保姆的生活画卷,小说同样以王安忆擅长塑造的女性形象为主角,以扬州乡下女孩富萍凭借自身努力留在大城市上海生活的经历为主线,摹画出一个个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为留在城市而经受住种种漂泊生活的磨砺与艰辛的女性形象,是王安忆对城市女性"韧"的生活的又一首赞歌.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小说一以贯之地强调女性柔弱而绵长的旺盛生命力,她以细腻的笔法、悲悯的情怀娓娓叙说着一个个女性的令人感慨的命运与灵魂,她的小说创作彰显了一种特有的女性经验与女性书写。她创作的《妹头》和《富萍》再次向我们呈现她的上海,一个处处浸透了张爱玲又处处浮凸着王安忆的上海。  相似文献   

7.
女性的性别角色与“拾海人”的创作心态决定了王安忆女性书写的边缘状态。她不推崇女性霸权,也不逃进私人空间,更不以凸现女性欲望来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而是以入世务实的平常心书写着位居社会边缘的“边缘女性”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在传统男性霸权的边缘充分地发掘出女性的柔韧力和生命力,真实而有力地完成了对男性关于女人、城市、爱情等书写的解构,塑造出一群边缘女性的强者形象。  相似文献   

8.
文本中的城市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它身上还负载着关于两性关系的文化密码.从张爱玲、王安忆等女作家的文本分析可知,“女子进城”这一女性文学创作内在模式,显示了女性与城市关系的两面——亲和性与悖离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城市女性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碰撞,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秉承了“海派文化”之“庸常之美”的上海女性,她们在分享现代城市的自由的同时展现一种本色的美、诗意的美。她们能少受传统的拖累,又不是以激进的姿态前行,而是在两者之间自如地穿行。她们给人们呈现一种延续“未完成的现代性”的姿态。本论文从女性视域和现代性的大文化背景下来阐释王安忆的城市女性在当代对抗现代化的困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小说《桃之夭夭》体现出王安忆创作的一种"过渡",那种更加倾向于真实而平淡的底层化与民间化的姿态,可以看出王安忆小说精神的内在转变。王安忆在文本中倾入了大量的精力来探索女性内在的生命精神:《桃之天天》无疑是最能体现普通女性日常生活姿态的作品,这种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地母的精神"或一种关于母系生命所创造的奇迹。从"上海传奇"再到这一次真正的"上海日常",王安忆以其细腻的笔触、真实而温暖的感情、熟悉的时空与生活,又一次完成了另一种"上海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作为“第三世界的女性写作”,王安忆小说体现了当代中国现代性想象的性别政治:女性性别的自然化,女性身体的欲望化,以及地缘空间的性别化是确立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新的现代化项目的重要意识形态手段。王安忆的女性写作显示了批判性的女性精神与现代意识,颠覆了当代中国在现代性想象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构成了一幅别样的现代性图景。  相似文献   

12.
以王安忆、铁凝和残雪为代表的当代女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坚持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她们对女性的生存境遇进行思考,对女性的人性弱点进行审视,尝试精神自审与自我救赎。王安忆以写实为主,残雪坚持非理性,而铁凝则借助心理描写,把人的精神自我救赎的过程,更加细腻地展示出来,更多地表现出与残雪创作风格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的《长恨歌》表现出与张爱玲小说的相似性。《长恨歌》是以一个女人的一生来描述上海这座城市的长篇小说。小说从“生命的韧性”和“人生的安稳”两个方面表现主人公王琦瑶的人生,并进而归纳对这座城市的认识。这与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倾向相契合,它们都来自女性的经验记忆,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女性心理。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个真实而又独特的存在。她凭借自身的理性和智慧,发现人的两性之间是以对抗与依存的关系微妙地紧紧纠结在一起,彼此无法互相救赎。女性必须依靠自身的坚韧、顽强,走向女性的成熟,赢得真正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王安忆经过对两性关系的探究,关注的是人类的生存和困惑,抵达的是对人类关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是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女性作家,奠定王安忆丰碑式文坛地位的是她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她以女性的细微和敏感切入女性生活,在她看来如果将这个世界比作一件华美袍,如果将这个世界比作只有一种存在物--人,那么女性就是这袍上万千种令人眩目的饰品,而隐在这些饰品背后的那一部分则是男性世界,这是做为"底"的世界.女性再繁闹也不过是佩饰,是坠子穗子,并且光阴会剥离它们的光彩.王安忆为女性的被动处境和易逝的红颜发出轻轻的叹息.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王安忆多书写女性为爱情而生并在爱情中成熟,近年她转向“红颜薄命”题材,突出这个薄命的个性因素,它与市场经济负面的关系。这一主旨与20年代后期庐隐、丁玲等人的创作有着近似的性质,都是从实感出发而对或脱离现实、或庸俗化的“女性主义”的超越,在当下则具有反诘后现代思潮、紧密关注社会转型期女性命运变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作为一名当代女性作家,在其创作过程中,不仅受到来自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而且也深深受到西方当代文艺思潮特别是女权主义的冲击,而这些影响的痕迹分别在她不同时期的小说文本中以不同的女性意识形态体现出来了。试就王安忆小说文本中女性意识的不同表现来探求其女性写作道路的变化发展轨迹:即从欲望写作到民间叙事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女主人公王琦瑶是作家笔下上海文化的代言人,同时,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还有着形式上的意义。她是沟通边缘与中心的媒介,体现出女性由边缘向中心的努力,同时也显示出作家在创作中从形式向意义的追寻。  相似文献   

19.
癫狂体验耻辱意识市民精神--当下女性写作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癫狂”是女性写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其中诞生了女性个性解放、身体解放等一系列重要主题。但是“癫狂”在当代却走向了它的反面 ,它不再是社会反抗的工具 ,相反成了欲望征服个体的手段 ;耻辱感一直伴随着中国当代女性写作 ,成为女性写作的一大动力因素 ,但是 ,中国当代女性对耻感的认识却是有偏颇的 ,她们并不能真正正视自身 ;在中国 ,市民意识常常会被有意无意地戴上女性的性别标记 ,王安忆的市民意识在其中可说是有代表性的 ,王安忆市民意识是和煦的、日常的  相似文献   

20.
论王安忆作品对人性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应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王安忆的作品经历了从人物自我情感的展示上升到人性价值的审视这一过程。她通过性爱这一生命现象和女性生存价值的思索揭示人性的真谛。领悟王安忆营造的人性世界才能理解王安忆作品的真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