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纲领性文献。在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全面而又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内涵。我们学习与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要注意学习与研究其中所包含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精神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也要以江泽民提出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一、“三个代表”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产物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 ,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就没有人类的未来。人类进…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中,“生态中心主义”往往被视为其重要的理论立足点。然而,“生态中心主义”这一概念本身却面临着理论困境,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虚假命题,而备受抨击的“人类中心主义”却有其存在的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而需要抛弃的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人类沙文主义”。温和的、理智的“相对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批评的理论立足点。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没有正确区分“人民”、“人类”和“个人”这三种主体,突出的表现是用“人民”和“人类”否定“个人”.如何协调马克思“人民主体论”、“人类主体论”和“个人主体论”三者的关系?关键是明确各自的理论针对性或“理论分工”.三者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否定,它们都具有理论合法性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闻活动”是理论新闻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性范畴,是最为抽象的、一般的新闻学概念。本文认为,从广义上说,与新闻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都可以叫做新闻活动;从狭义上说,新闻传送与收受活动才能叫做新闻活动。新闻活动是人类认识生存发展环境的手段,新闻活动是人类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新闻活动是人类用来建构共同精神家园的手段,新闻活动是人类用来建立精神关系、实现精神交往的一种特殊手段。  相似文献   

5.
新闻要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客观上却始终存在着新闻不真实的现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新闻界为杜绝新闻失真,把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提高到党性原则来对待。与此同时,在新闻理论的探讨中,研究新闻真实性的涵义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在新闻“本质真实”的问题上,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新闻“本质真实论”,作为一个理论问题,现在在我国形成两种观点,一种是赞同“本质真实论”,一种是反对“本质真实论”。下面,就新闻本质真实论的提出及各家的分歧见解和自己的看法,作一简述。 一、新闻本质真实论的提出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论新闻采访的“心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来源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因此,新闻采访既是新闻记者深人实际的过程,又是新闻记者对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由此可知,新闻采访必须要“身人”,就是记者要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更要“心人”,知道动脑筋、想问题,要面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思考.“身人”只是形式,是“心人”的前提和载体,没有“身人”就谈不到“心人”;只有“身人”而没有“心人”,“身人”就失去了意义,等于空走一遭,“心人”是新闻采访的根本,没有“心人”的采访永远不会是成功的完整的采访,甚…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美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新闻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文明时期。当原始人类产生语言后,就具有了最初的传播功能,也就有了广义的“新闻”。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经历了结绳记事、绘图达意和创造文字、缀字成文的伟大进化,逐渐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新闻媒体竞争的加剧 ,“新闻策划”应势而生 ,并成为媒体间竞争的有效手段。《解放日报》原总编辑秦绍德说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哪个媒体要不在策划上下点功夫 ,没有自己的一手 ,就势必在竞争中失败。”由此可见策划在新闻竞争中的重要。笔者认为新闻策划的实践原则应当遵循三个统一 :   一、新闻策划应当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科学精神就要坚持新闻策划的客观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客观性是新闻策划的基础 ,新闻策划是基于客观事实基础上的策划。因此策…  相似文献   

9.
“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何者更具有普适性与根本性,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尝试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相关联,并将社会形态置于“人类解放”的宏大背景中.马克思一生的理论主题就是人类解放,其学说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他对社会形态问题的探讨没有离开人类解放的主题.“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何者更为根本、何者更具有普适性,应该考察何者更具有解放的维度.而“三形态论”与人类解放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视域融合”,作为人类解放理论之组成部分的“三形态论”更为根本,也更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文章的主题之前,需要提示的是,我们应从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理解本文主旨;也就是说,心理与社会的建构总要先于生物与社会的建构。为理解上述说法,我要对经常被谈及的“环境”与“遗传”之争作一概述。这一争论几乎同西方世界中有关人类问题的思考一样悠久,其争议的焦点是人类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差异。起初,人类和无机或植物世界之间的差异似乎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因为无机世界里没有生命,而植物显然也没有活动能力。但是,涉及动物世界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西方历史的进程来看,这些问题似乎已被逐渐“解决”。最终的答案即是说:人类与外…  相似文献   

11.
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有两方面工作可做。一是根据现代科学的新发观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从内容上丰富它;二是调整理论的组合结构,从形式上更新它。相比较而言,前者更为重要。本文所提的“就是工具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之命题,想在唯物史观的内容上作一点探索性工作。人们要问,唯物史观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工具又怎么会成为它的对象和范畴呢?这是因为没有工具便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懂得工具就不懂得人类,工具与人类  相似文献   

12.
诗与生命     
本文从生命科学和生命哲学这个新角度看待诗与生命的关系 ,提出了“诗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的观点 ,认为人类生命的存在具有双重性 ,即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存在形式 ,也即肉体与心灵。诗是人类精神生命的存在形式 ,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性需要 ,是人类生命超越肉体的独白和对话 ,诗就是人类生命的表现 ,生命形式是诗的本质存在形式。本文提出 ,用“生命的眼光”来读诗评诗 ,就可以进入诗的生命结构 ,全方位地解读诗歌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存在着“同构性”。在新闻传播系统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范畴相对应的诸要因素。过去,我们片面强调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强调“新闻要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为阶级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些观点和做法,显然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4.
论新闻发现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具有“发现能力”是当好新闻记者的关键,也是新闻编辑必备的素质。新闻发现有其内在规律可循,若想培养和提高新闻发现能力,必须及时学习领会党的新政策新精神,提高政治敏锐性;头脑的“雷达”要常转,提高对事物的思辨能力;关心群众的生活,做党和群众联系的纽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立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今的生态美学及其相关理论研究中,在价值立场上存在着“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的根本分歧。然而这两种价值立场未必是根本对立的。对“人类中心论”应当进行历史的反思与辩证的分析,绝对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与“反人类中心论”都是不可取的;对“生态中心论”同样有必要加以辨析,绝对化的“生态中心主义”立场也是不可思议的。也许还是需要回到马克思的立场上来,即寻求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有机统一。这是人类生命活动或实践活动的基本价值立场,也应当是当今生态美学研究的基本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早就有许多关于需要问题的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因此他对于人类的需要问题有许多论述。马克思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家,他没有系统地专门对需要的种类和需要的结构等问题发表意见,但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了人类各种不同的需要。提到的需要种类大致如下:“人的需要”、“动物的需要”、“肉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粗陋的需要”和“文明的需要”、“利己的需要”和“其它社会成员的需要”、“对货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社会契约理论:理智幽灵与乌托邦梦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契约理论,是在宗教神学信仰遭到毁灭性打击、人类理性信仰得以确立的文化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类理性思想的统治地位的确立,实质上是以人类理性的面孔复活了上帝。这就决定了西方近代的社会契约理论的乌托邦的特征。即使罗尔斯的“新社会契约论”也仍然没有摆脱人类理智幽灵的束缚和乌托邦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然的人化”的思想,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论的哲学前提,同时也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前提。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的历史,而人是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作为一个实际地存在着的感性的实体,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有感性血肉之躯的存在。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一样,有种种强烈的欲望需要求得满足,才能生存下去。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又在于他是一种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存在物。“人是属人的自然界”,“自然的人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 在近年来的人性问题讨论中,绝大多数人不同意以前流行的那种庸俗社会学观点,就是用阶级性去否定人类共性。但有不少人又进而认为,既然存在着人类共性,那末,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承认超阶级的人性也是存在的。如有些人认为,“没有抽象的人性的提法是不对的,没有超阶级的人性的提法也是片面的”。(见《学术月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还有人这样明确地指出,那种认为“根本不存在超阶级的共同性”的“看法”“是不符合实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对实践的含义和内容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和科学规定。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客观的活动”;列宁把实践称为“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认为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环节”和“交错点”。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把实践的含义科学地表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指出实践就是“做或行动”,是“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