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多种中国儒学史专门著作出版,如赵吉惠等主编的《中国儒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广东教育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的多卷本《中国儒学史》等都各具特色,为学界所关注。近由黄宣民、陈寒呜二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中国儒学发展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汇集思想史研究专家最新研究成果并具有突出的学派特色,这是同类著作中不多见的,因而颇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大约十多年前,在中国大陆学术界,“新儒学”一词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词汇。而今不同了,往日的“绝学”成了“显学”,研究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论著几乎没有不提到这一学派及其学术思想的。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这股“新儒学”研究的热浪与方克立先生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方先生的近著《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一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版,全文37万余字,以下简称《现代》),以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翔实的资料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当代新儒学研究的前沿性成果,揭显了“新儒学”何以在中国大陆由“绝学”到“显学”的发展轨迹,表达…  相似文献   

3.
从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大陆学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现代新儒学研究。这一研究的规模之大、 成果之丰、影响之巨、参与学者之多,在海内外的新儒学研究史上,都是罕见的。方克立先生作为这一研 究的倡导者和主要组织者,主编了《现代新儒家学案》、《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等三十多种、逾千万字的 论著;使现代新儒家在大陆从绝学成为显学,并在港台和海外产生重大反响,可谓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 首屈一指的代表者。其中.《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作为方先生十年精心致思的结晶.不仅是方克立 教授的一家之言,而且以浓缩的方式集中体现了大陆新儒学研究的基本进程,堪称新儒学研究的里程 碑。 全书收入方先生1986年至1996年的论文、演讲、书评、短论、序言等37篇,分为四组.另有四篇答 记者问作为附录。第一组和第三组侧重于对新儒学的宏观审视和总体把握;第二组带有个案研究的性 质;第四组主要是方先生在研究新儒学的同时所提出的文化主张和哲学理念,特别是对综合创新文化观 的阐扬。  相似文献   

4.
儒学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兼评罗义俊《儒学、新儒学和中国现代化的方向》文召一对于现代新儒学的定义有多种说法,其中以方克立、李锦全二教授的定义较为完善,他们指出:“所谓现代新儒学,是指‘五四’以来,在强烈的民族文化危机意识的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续中国...  相似文献   

5.
《历史决定论与中国现代化》出版座谈会纪要匡克(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南京210004)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顾乃忠先生的《历史决定论与中国现代化》一书于1997年6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作为重点项目推出。该书一出版,就引起理论学术界的重视和强烈反响。为了让...  相似文献   

6.
由黄宣民先生及其弟子陈寒鸣副教授主编、刘泽华先生作序的《中国儒学发展史》最近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20万字。该书由黄宣民先生草创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黄先生于2001年因病辞世后,陈寒鸣副教授遵照乃师遗愿,继续进行整理、增补和定稿,使这部历经20余年不懈努力、凝聚了诸多学者集体智慧的皇皇巨著终于得以面世。  相似文献   

7.
回顾一下二十世纪儒家人文学的发展,就会发现一条由思想到学术,亦即从新儒学体系的建构到儒家文化的学术研究的演进线索。这表现在,不仅本世纪几个著名的新儒学体系均产生于前期.而后期则极少类此建构性努力,而且,新儒家本人亦多有由思想到学术的学思历程。对此,人们可能会满足于从社会──政治、历史的变迁层面获得的解释,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贺麟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自觉开始了这一转变。贺本人以一种非建构的态度对待儒家思想的现代开展,作于抗战时期的《文化与人生》就是其具体表现。只是他对于儒学“现代化”所具有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先生①之访谈记录。2005年6月,成先生于英国牛津大学巡讲后应邀来华,主讲“新新儒学的意义及其发展”等课题,此文即讲席间请益之得。今略增润,并经成先生于百忙中过目与订正,以飨读者。(一)东西横摄与推陈出新麻桑(以下简称“麻”):儒学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什么叫儒学运动?儒学的意义与儒学运动的关系如之奈何?这些旋绕我们心头很久的大问题,也是正好向成先生请益的。在我的印象里,儒学推扩所面对的当下情势,似有两类见仁见智的判断:一类是圈内人的。李泽厚、杜维明先生都曾在近著中发出“儒们淡泊,于今为甚”的…  相似文献   

9.
刘绪贻 《学术界》2002,(6):109-119
上世纪 4 0年代 ,我用了大约 5年的时间 ,研究中国的儒学统治 ,发现它是阻碍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近 1 0余年来 ,正当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 ,儒学又以现代新儒学的名义卷土重来 ,常使我不安。今年我抽出时间 ,陆陆续续读完了方克立教授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一书和一些相关著作 ,禁不住根据这些著作对现代新儒学作一简要评介 ,让一些没机会读这些著作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人 ,认识现代新儒学的庐山真面目。现代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处境  什么是现代新儒学 ?鸦片战争以后 ,按照儒家思想组建的中国社会经济制度 ,抵…  相似文献   

10.
方克立教授的新著《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为现代新儒学的研究,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成果。是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宏大体系中考察,还是拘定于一个为文化而文化的小圈子,这是区别一种文化及其研究是否具有开放性和生命力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东晋门阀与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阀问题是中外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但一般地都把它作为东汉迄至南朝的一个社会阶层来看待。近来,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门阀只限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的变态,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特殊政权形式。门阀既然作为一种特殊的封建统治形式而存在于东晋,那么,它同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儒学,究竟是什么关系?迄止目前,还没有专门论述.笔者认为,东晋时期两位著名学者张湛和葛洪的思想反映了门阀集团对儒学的态度,反映了东晋时期儒学发展的一些特点,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阶段。门阀与儒学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本文不可能对其面貌作全面的揭示,故仅就张湛《列子传》和葛洪《抱朴子》的一些儒学思想以及儒学在东晋回升趋势的一些历史原因作些探讨,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2.
儒学价值的历史命运与现实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新的世纪刚刚到来 ,曾以捍卫儒学价值而风光的李光耀先生突然改变观点 ,认为儒学价值在信息时代已经过时。众所周知 ,东方中心主义者和现代新儒家有一个重要观点 :儒学价值不仅是一种优良传统 ,经过适当改造 ,对现代化 ,对未来世界 ,也会起到推动和导向作用。他们的一个有力的证据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李光耀先生在 1994年《外交》季刊的采访中曾说 :“我们利用家庭来推动经济增长。我们是幸运的 ,我们有这样的文化背景 :信奉节俭、勤劳、孝顺和忠诚 ,几代同堂的大家庭 ,尤其是对学问和知识的尊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李光耀先…  相似文献   

13.
刘梦溪 《云梦学刊》2015,(3):157-158
本书文字原为我的研究陈寅恪专书的一章,初稿成于1991年,首刊台湾《书目季刊》,1991年第四期和1992年第一期连载。1994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王永兴先生编)收录。北京大学已故王瑶教授主持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项目,此文作为其中的一章,199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文章题目为《一代文化所托命之人——陈寅恪的学术创获与  相似文献   

14.
首届儒学与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曲阜师范大学召开首届"儒学与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8月20-24日在曲阜师范大学召开。讨论会由《文学遗产》编辑部、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齐鲁学刊》编辑部、济宁教育学院、曲阜市孔子博物院联合主办。会议的主旨是探...  相似文献   

15.
本期学者 :黄克剑黄克剑 ,1946年1月出生于陕西虢镇。1969年毕业于新疆军区兵团农学院水利系 ,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 ,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任教并从事哲学与文化研究于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两难中的抉择》、《寂寞中的复兴》、《挣扎中的儒学》、《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心韵———一种对西方哲学的读解》、《百年新儒林》、《黄克剑自选集》、译有《政治家》等书。主编《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发表论文百余篇 ,其中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唐桂芳一名仲 ,字仲实 ,歙县 (属今安徽 )人。明初摄紫阳书院山长。有《白云集》传世。对于唐桂芳的生卒年 ,史无定论 ,即使是《全明诗》(第二册 )所载其生卒年 ,亦含糊其词。《文学遗产》1995年第 4期刊登了陈宝謇先生《关于〈鲜于必仁生活时代考〉的一点补证》一文 ,文中陈先生依据《新安文献志》卷八九钟亮的《南雄路儒学正白云先生唐公桂芳行状》和卷九十五下杜本的《微州路儒学教授唐公元墓志铭》两文 ,间接推算出唐桂芳生于至大元年(130 8) ,卒于洪武十四年 (1381) ,享年 74岁。陈先生的结论颇为可信 ,但由于无直接材料证明 ,说服力略…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这是当前国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一项研究课题。七十年代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兹曼教授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较为系统地对这一课题作了探讨。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出现了非常活跃的气氛。据笔者所见,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罗荣渠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和《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993年出版),章开沅先生主编的《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汪熙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化问题》(复…  相似文献   

18.
儒学观念体系是一完整的文化生命宇宙,为思想圆环,且环环相扣。在此总的研判下,崔大华先生的《儒学引论》和《儒学的现代命运》的理论创新,是其方法与内涵的统合理路与完整统系的思想创新。《儒学引论》在理论支点上是圆满的,在理论形态上是完整的;《儒学的现代命运》的理论定位是充足的,理论重点是突出的。他对儒学研究的理论贡献有三:一是确证儒学稳定结构的三个理论支点(命、仁、礼)及其历史演变的三种理论形态;二是判析现代儒学研究的三种理论定向及生活呈现的完整精神空间;三是透视儒学再生的现代性困境及未来拓展的文化生命事业。他的两书保持着传统思想观念体系的道德自律精神,其理论研讨所确立的全新视角与其学术考察所拥有的开放内涵,为儒学的历史与现实的有效衔接,提示了内在的逻辑理路,并为儒学未来的发扬光大和影响世界的命运,提供了可能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今天,海内外的学术界仍有为数甚多的学者坚持认为,以“伦理本位主义”(或“伦理中心主义”或“泛道德主义”)为主要特色的儒家思想,不仅在历史上抑制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而且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仍是经济、政治、法制的进步与改革的主要障碍。由此主张“彻底打破”儒家伦理中心主义的价值系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见包遵信《儒家思想和现代化》,《知识分子》1987年冬季号)。另一方面,检讨五四以来具有开放心灵的现代儒家的学术进路,其态度是既强调保持儒学基本价值的认同,又希望使儒学经过转化或发展成为可以包容或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体系(参见韦政通《当代新儒家的心态》,《中国论坛》,1982.10)。其他关心儒学发展的学者也是从这些方面要求儒学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调整,以至更有学者具体地提出了形上学、认识论、伦理学乃至政治模型方面的新设  相似文献   

20.
超越与创新──答李存山先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拜读李存山先生《“新气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一文①.获益良多。我真诚地欢迎对我的文章提出批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术的发展及我的错误得以修正。拙文《东亚意识与和合精神》是提供给新加坡国立大学1997年6月召开的《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限于会议规定的论文字数,论文比较简易,没有把一些问题说清楚.这是我之过错,因此我想借答复李文之机,作一些说明,以就正于方家。一21世纪的大门已被人们叩响,第三个一千年即将来临,一个“新桃换旧符”的时刻就要到来。面对如此强劲的冲击,中国文化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