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中国的古典小说,在描写人物的肖象时,用的是白描法。鲁迅先生把这种手法,简洁地概括为画眼睛法。中国的新文学——小说,虽在“五四”时期和三十年代在肖象描写上细致了,但名篇并不多见,而多数成功之作,特别是四二年以后的成功之作,仍多用白描,山西派的主要代表赵树理,就是用白描法达到极其简洁的程度。西戎的肖象描写总的看也是白描,但具体描写的角度与手段却又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3.
谈通感     
通感,作为一种普遍的生理、心理现象,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论者多侧重研究其在文学上的表现,涉及其它方面比较少,其实,通感不只是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不只是个语言现象,凡人类生活所能及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通感。正如钱中书先生所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仔细留心并深入思考一下,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通感。  相似文献   

4.
《荷花淀》是孙犁同志的代表作。它生动地描绘了一群乐观、爽朗、纯洁、美丽的 年妇女的形象,抒写了她们壮美的人情,讴歌了她们崇高的品质,表现了白洋淀人民在艰苦的斗争中紧张而愉快的生活,充满着诗情画意,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显示了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的散文结集。这部作品以优美的笔调,深挚的感情,夹叙夹议的方式,挥洒自如地记叙了作者从童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片断经历,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从城镇到农村,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等一幅幅广阔的生活画面,勾划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凤貌,不仅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笔者在这里试就它的艺术特色挂一漏万地谈几点浅见,以就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6.
有人盛赞《春蚕》的环境描写,这是很有见地的。 《春蚕》的环境描写确实有它鲜明的特色。写水乡的自然风光,紧紧围绕着桑树着笔,突出刻划桑林的茂密和嫩叶长势的茁壮,用笔不枝不蔓而又富于变化,把若大一片桑林描绘得生机勃发,生气昂然,似乎可以嗅到盛产蚕丝的江南水乡所特有的芳香。在社会风貌的勾画上,所选事物,很有特征,时代感极强。尤其是描写小轮船的那一段,具体细致,寓意深刻,也是不可多得的精采笔墨。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歌缘情”.诗情,是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和散文艺术生命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诗情,就很难产生艺术感染力.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任何诗.”(《别林斯基论文学》第60页)鲁迅也说过:“没有文思,做出来也是无聊的东西.”(《鲁迅书信集》上卷第112页)散文是一种富于抒情性的文体,它和诗歌一样,应该抒发“作者心灵的歌声.”应该抒情,也便于抒情,是散文在艺术上的长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1850—1893),从一八八○年到一八九○年的十年间,创作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作品,先后发表了三百五十多部中、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三部游记,一卷诗集,还有几篇杂著。他的主要成就是中、短篇小说,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被同时代的法国批评家朱尔·勒梅特尔称为“在一个并非完美无缺的流派中,几乎是一位无可指责的作家。”莫泊桑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对通感的解释应从心理学、美学等多角度进行阐释,并从人类感官的先天关联性讨论艺术通感的生理-心理基础,从而将艺术通感定义为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基本心理机能,以感情为心理动力,表现创造主体人格、心境、意绪的一种统觉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感,亦即联觉或移觉,是心理学的一个范畴,它是指感觉间的彼此沟通,也就是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和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之间的人为的高层次的再次组合。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里,这种艺术手法屡见不鲜,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有必要掌握这种艺术手法的学习、欣赏以至运用。在秦牧的《花城》里我们会遇到这两句话:“碰到热闹和奇特的场面,心里面就象被一  相似文献   

11.
提起沈福馨,人们自然会想起他对安顺地戏的研究,即便是美术界的朋友,大都仅知道他偶尔弄弄笔墨罢了。他默默地创造着,积累着,不欲为人所知,也不炫耀卖弄,无怪乎他的画展开幕之后,引起人们的惊讶和赞叹。我与福馨是邻居,虽然在笔墨与宣纸间败北下来,操起文字生涯,但总算与国画有了那么点渊源,偶尔串串门子,有缘也零星地看过他的一些画。虽是一鳞半爪,但他对物象把握的准确,精细的描绘,清雅、净洁的格调,已使我耳目一新了。  相似文献   

12.
《玩偶之家》巧妙地运用了“前情回顾”法艺术结构。“前情回顾”绝不是“倒叙”,而是一种“补叙性”方法,或称之日“补叙性的戏”。作者将这一结构法交给剧中人物林丹夫人去编织。她和剧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瓜葛,引出了几条矛盾线索,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完成了“前情回顾”,进而揭示了作品的妇女解放主题。“前情回顾”法使《玩偶之家》的情节结构极为紧凑而经济,使这部剧作产生了永恒的魁力。  相似文献   

13.
审美判断和艺术感觉——与李泽厚谈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再复最近完成了专著《李泽厚美学概论》,这一谈话系专著的一部分。谈话的要点是说明审美判断是情感、理解、想象等诸多因素同时进行的综合判断、其出发点不是概念而是艺术感觉文学批评乃是审美判断,最要紧的是从个人独特的审美感受出发.  相似文献   

14.
谈“通感”     
一、什么是通感 人们在表达自己某种新鲜、深刻的感觉时,有意把不同的感觉沟通,以强化语言的感染力,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通感”。人的感觉由于接受客观刺激的分析器不同,分别形成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等。但人们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时,却往往可以把这些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就建筑设计中的“通感”艺术手法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 ,以便扩大审美视野 ,打开创作繁荣的一条通道  相似文献   

17.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文中作者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成功地描绘、赞美了民间艺人白小玉的说书艺术,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本文试就其中主要的修辞方法,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艺术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方式。过去研究者主要从修辞学、美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现今随着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的发展 ,在理论上对通感现象的认识 ,也有了深入的研究。文章对通感这一艺术方式的表达功能进行探讨 :运用通感 ,在语言的无能区 ,可抒难写之情 ;可恢复语言的原初形态 ;可以刺激读者的感受 ,引发丰富的联想  相似文献   

19.
"只有体积,没有线条。描绘时,绝对不要注意轮廓,而要着眼于高凸面,是高凸面支配着轮廓。"——罗丹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是以平面的眼光看东西的,因为觉得用形状观察和描绘东西,省去了远近这层因素,应该比较容易画准形体。前阵子看到罗丹这句话,突然觉得可能就是这种观察习惯导致我画的东西总是显得单  相似文献   

20.
成语琐谈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恰当地运用,有助于说明道理,增强表现力和文采。成语的结构方式和构成成分具有极大的稳固性,大都为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一般不能随意改变,不能任意改动或增减成分;成语的意义跟字面意思大多一致或基本一致。当然,也有的成语,不能仅从字面去理解其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