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自从十九世纪赫歇尔、惠威尔把发现与证明两者分开,一直到本世纪莱欣巴啥提出“发现的范围”和“证明的范围”是两个截然不间的概念以来,大部分科学哲学家都把科学发现的问题排斥在自已研究范围之外,他们坚决主张只有证明问题(波普尔称之为“证实”)才是哲学研究的内容,而发现是一种心理过程,不应占据哲学讨论的席位。1958年,汉森在《发现的模式》一本书中对莱欣巴哈的观点提出质疑之后,人们对科学发现的兴趣便缓慢而  相似文献   

2.
试论社会认识中的“发现”何小玲社会认识的“发现”活动是人类从事社会自我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社会认识中的“发现”问题就是要探求“发现”活动本身的特点、本质及其规律性。这同科学哲学中所研究的“科学发现”问题基本类似。人所共知的一个事实是:革命导师...  相似文献   

3.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经常探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建国初,在自然科学领域开展学术批判,许多科学理论受到哲学的“裁判”;文化大革命中,哲学“代替论”盛行,自然科学又遭受劫难。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深切认识到哲学“裁判”科学、“代替”科学的错误,开始了对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重新认识。但从目前的讨论来看,仍然是哲学指导自然科学的哲学“指导论”占  相似文献   

4.
一科学哲学,就着重探讨“研究者对待自然界的方式方法问题”而言,早在古希腊时已经产生。在人类文化尚未分化的古代(古希腊至文艺复兴前),科学哲学担当着人类知识“圣母”的角色与功能。它不仅负责对科学知识的总结概括,还肩负着对科学未知的填空,成为包罗万象的神秘“母体”。虽然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斯多德就把哲学(“第一哲学”)和具体科学进行了区分,但事实上直到文艺复兴前,总的说来,具体科学并未真正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人类知识仍然混然一体,表现为“自然哲学”。这是科学哲学的第一个发展形态——古代科学哲学。这一时期,“研究者对待自然界的方式方法问题”已成为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对认识论探讨的重点在认识的来源与本质,尽管对认识过程与方法也有所涉及。与这一阶段整个哲  相似文献   

5.
应该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早已成为了哲学界关于哲学的“权威”定位。这种定位跟哲学界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权威”表述密切相关。本文在批判和反思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而是最高意义上的人学。  相似文献   

6.
科学问题的哲学研究属于科学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把问题视为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传统的科学哲学不太重视关于科学问题本身的研究.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科学哲学对“问题”避而不谈,相反,在一些著名科学哲学家的理论论述中,常常牵涉对问题的讨论.杜威、波普尔、劳丹、库恩、拉卡托斯等哲学家关于“问题”的论述散见于其著作中,国内学者对“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形成一些特色.对“问题”理论进行梳理和述评,展望未来的“问题”理论研究走向,对探索科学哲学理论的新发展,促进“问题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科学的技术本质使得“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等可以纳入“科学哲学”之中,传统科学哲学所面临的学理困境以及现象学的强大影响已促成现象学科学哲学的兴起。包含着“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的现象学科学哲学通过其独特的解构、指引和构造方法,超越纯粹的认识论一方法论层面,从生存论一存在论的角度探讨关于科学的种种哲学问题。现象学科学哲学已然形成一定的声势,但其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厚重的原创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 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研究的过程中,不少人提出要建立“应用哲学”。在什么是“应用哲学”的问题上,目前论者还有不同的看法。一种主张认为“应用哲学”是关于哲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研究的规律的科学;一种主张认为“应用哲学”就是“部门哲学”,诸如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科学哲学、政治哲学、领导哲学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这两种主张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开放和改革的潮流,科学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都向哲学发出呼唤: “现代化需要哲学,哲学需要现代化”; “改革需要哲学,哲学需要改革”; “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哲学的发展需要科学”,等等。  相似文献   

10.
哲学能否指导科学技术特别是自然科学是我国哲学界经常探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建国初,在科学技术领域开展学术批判,许多科学理论受到哲学的“裁判”;文革中,哲学“代替论”盛行,科学技术又遭劫难。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深深认识到哲学“裁判”和“代替”科学技术的错误,开始了对哲学和科学技术关系特别是哲学能否指导科学的重新认识。从目前的争论来看,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哲学能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世界哲学图景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世界哲学演进的总进程和总图景中予以观照,我们发现它在关注的对象上,超越了传统哲学中僵持于本原问题上的“思辨形而上学”,而转向“现实的”“感性世界”,在把握世界的方式上,它超越了古典理性主义,“新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而坚持实践基础上唯物而辨证的思考;在哲学与社会的关系,哲学的社会定位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较之其他形形色色的哲学形态,它更是一种现实的哲学,时代的哲学,社会的哲学,人民群众的哲学和:“改革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对它多元走向的理解,“发现”,阐释和推进,以及在新的世纪之交面临的境遇,既可凸现它持久不衰的科学价值和生命活力,又有助于分辨出在“坚持与发展”之路上留下的种种足迹,总体上看,说它是世界思想史,哲学史上“壮丽的日出”不是过誉,称其为“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更是事实。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初中国哲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当时流行的“科学已蚕食了哲学”、“科学最终将取代哲学”等观点,张东荪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与回答,他认为,科学是不能代替哲学的,科学与哲学各有特质,二者不但无抗争而且能相得益彰,这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主义思潮涌动之中的另一种声音。重温他的观点,在哲学的自我理解中详细探索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会有益于深化我们对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1923年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亦叫“科学与玄学”之争),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论争,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极其重大的事件。在这场论战中,张君劢以西方生命哲学特别是柏格森哲学为武器,宣传自己的“人生观”思想,建立了援洋入儒的文化思想体系,为他以后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奠定了基础。研究中国现代新儒家就不能不考虑当时西方思潮的影响,同样,研究“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的张君劢就必须注重考察柏格森哲学在其思想中的地位。如果从广阔的文化背景来探讨张君劢在“科学与玄学”之争的“人生观”,便可发现张君劢的“人生观”与柏格森哲学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意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前,由于科学发展和哲学认识的局限性,这个问题未能获得科学的解决。十九世纪以后,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能量守恒与转换、物种进化),以及生物学、神经生理学、解剖学、地质考古学等科学的突破,为哲学上解决意识产生问题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作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论断,具有划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发现逻辑”思想史的简单考察,结合对西方科学哲学中“非理性观点”的评析,力图说明:科学发现的逻辑是存在的,也是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16.
从休谟提出的问题以及后来人们对休谟问题的探讨中,都无一例外地可以说明:哲学不是科学,但二者又确实不可截然分割。文章进一步从研究对象和思维方式两个角度对哲学和科学作了具体的区分,得出了哲学对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思维的特点是“反思”的结论,并明确指出,科学关注的是事实和行为,而哲学则更注视“这些事实和行为”的意义和价值;科学是生命的源泉,而哲学是生命的主题。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将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哲学和认知心理学对于“人类如何学习”问题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步发现了传统教学设计的“目标模式”在认识论上的不足。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活动和环境是相互建构的整体,而不是相分离的实体。  相似文献   

18.
哲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关系属于那种一直存在的哲学-方法论问题,它要求这一辩证的相互关系的双方彼此适应,因为哲学和各门科学都在不断地发展。战后,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存“哲学-科学”问题的研究中,从研究和普及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与实践     
1990年在《哲学科学》杂志上展的讨论“哲学是科学吗?”再一次尖锐地提出了“哲学是什么,它的宗旨和使命何在”这个古老的问题。这次讨论的反响至今仍能在哲学期刊上看到,而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总的来说依然留在哲学存在现阶段的日程上。该问题受到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要贬损马克思主义的过去,寻找一个可以停靠的彼岸,走上现代西欧哲学体系的轨道。总的来说,尖锐地重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祖国的生活发生了危机,祖国陷入意识“呆痴”和不知所措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还是一种对世界的价值掌握方式?对此,学术界有两种非此即彼的观点: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而不是价值掌握方式;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价值掌握方式而不是科学。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厘清其科学性内涵,明示其价值性意蕴。言之其“科学”要旨为实证科学,言之其“价值”要旨为主体性及其超越性。在思维方式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思维与价值思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