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发达国家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类型的经验,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并不一定如通常所认为的表现为逆向运动;相反,城镇化发展有可能使耕地流失趋向缓和,甚至可能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和土地利用方式。我国对于城镇化建设的土地刚性需求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需要探索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正在迈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率先现代化的新阶段。论文利用研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临界标准,对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格局进行了分析,对江苏新型城镇化阶段区域发展的新背景进行了简要梳理。在系统梳理江苏不同阶段、不同计划与规划提出的区域发展格局核心脉络基础上,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从区域层面、重点地区和城市发展层面等提出了江苏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泛长三角地区城镇化的机制、模式与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探讨泛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分别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可归纳为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和中心城市集聚因子,由此导致区域内部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泛长江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并对该地区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7,(1):80-87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对耗散结构体,在交互耦合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生态环境压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对比分析河南与江苏两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耦合演变趋势,发现符合一般系统论第二热力学规律,即"熵增定律"。用熵值法计算出两省1996年至2014年间两者的状况,提出新型城镇化生态发展的主要路径:(1)城镇化生态发展可以减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之间倒U型曲线的弧度;(2)城镇化生态发展路径应以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成本分担机制、土地制度等的创新来确保农民稳步市民化;优化空间格局,增强大城市承载力和小城镇吸纳力,构建协同发展的城市群落;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协调产业结构;转变观念,坚持"预防性"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5.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采用四川省1978~2009年的耕地资源、GDP数据对四川省耕地面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四川耕地面积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四川GDP增长1%,将导致耕地面积减少0.021%,但当耕地面积减少偏离均衡太大时,会有一个强有力的修正行为,误差修正系数为-1.2024。研究表明,耕地面积会趋于达到长期均衡状态,但这种平衡的获得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耕地的保护,特别是要加强对建设占用耕地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政府主导特征。以江苏为例的实证分析表明,地区之间的城镇化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即邻近地区城镇化率越高,本地区城镇化率也会相应提高,这表明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方面具有趋同性。地方政府主导城镇化同时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未来,"以人为本"将成为我国城镇化的根本取向和必然趋势。在这种条件下,地方政府有必要转变职能,从以经济竞争为主转向以公共服务竞争为主,实现由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加速推进城镇化和加快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客观需要。城镇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 ,协调发展 ,生成若干新的发展形式。文中对城市工业化与都市型工业化、生态工业与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城市与生态城镇化等形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基于1981年-2009年的样本数据,应用ADF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研究了我国就业增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就业增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着均衡关系,就业增长和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单项的因果关系,城镇化是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城镇化在一定时期内对就业增长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城镇化水平对我国就业增长波动的贡献率比较大,但其贡献率逐渐下降。我国在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要推进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为驱动的城镇化、以服务业现代化为抓手的城镇化、以相关制度为保障的城镇化,促进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9.
杜传忠  刘英基  郑丽 《江淮论坛》2013,(1):33-39,153
文运用granger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现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较明显,而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目前,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水平总体偏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二者的协调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的协调水平较低。制约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体制性及机制性因素、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缺陷以及产业升级与城镇化发展没有实现有效结合。为此,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推进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海发 《河北学刊》2001,21(5):19-23
本文在对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的偏差,提出了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加快江苏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公共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发展战略变革不及时与组织制度创新不到位 ,作为小城镇学术研究与实践发展一度领先的江苏 ,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产业人口聚集规模、基础设施与服务功能、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小城镇后续发展动力和配套政策环境等方面呈现出严重滞后态势。据此 ,作者提出了从“遍地开花”转向“适度集中”的发展战略和从“产权改革”到“市民制度”的组织制度创新等全方位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并对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阶段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工业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城镇化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位列西部地区第2位,但仍低于东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水平较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协调。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还面临诸多阻滞因素。推进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提高产业丰厚度,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城融合,统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保障能力;强化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是城镇产业升级和功能提升的新引擎、新动力,城镇化是信息化的坚实平台。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是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在各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信息化开始广泛渗透和深度融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信息化对城镇化的引领提升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渗透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带动作用,要适度超前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带动效应,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网格化,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体制机制,强化相关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江苏城市化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我省城市化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把城市化演变成了城镇化,即走的是一条与兴办乡镇企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相对应的分散型工业化与分散型城市化的道路,尽管这也加快了我省城镇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外部不经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是,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和提高城市质量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薛光明 《南方论刊》2014,(3):15-16,6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基本动力,劳动力素质提升、资本集聚和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本文较系统的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劳动力素质提升、新型城镇化与资本集聚、新型城镇化与技术创新三组关系,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对城市的了解愈发全面和深入。他们的生活、思想等各方面也受到城市的深刻影响,城市想象和自我身份认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江苏地区农村居民的实地考察,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农村居民了解城市的方式、对城市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度解读。实证研究发现,现阶段农村居民的城市想象和身份认同虽然具备一些城市现代性的特征,但总体来说仍处于“半现代性”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张玮  张屏 《晋阳学刊》2015,(3):142-145
近年来,太原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大量流动,仅以小店区为例,迁移人口与城镇化的乡村与日俱增.受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不同地方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发展程度与模式不尽相同,而总趋势却一致.同时,农村人口迁移对村民收入结构、消费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国外城市发展模式选择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从政府规划、集约发展、智能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介绍了日本、德国和美国典型性的城市发展模式,总结了日、德、美三国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指出中国现阶段城镇化面临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态破坏严重、行政干预过度、资源利用混乱、交通困境显著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重庆、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典型实践和尝试,构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取向,分别是以多层级城镇体系为核心的协调型城镇化战略、以生态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可持续型城镇化战略、以政府科学引导为核心的调控型城镇化战略和以交通系统优化为核心的智能型城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中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詹 《兰州学刊》2013,(9):113-118
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高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赋予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城镇化内涵和路径.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从互信互惠的发展理念、产业集群、合理有序的城市体系、信息化的智慧城市、城镇化的人口素质五个方面诠释了两业联动的内涵.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联动现状的分析,提出从营造平等发展氛围、产业集群与城市网络体系互动、信息管理水平、城镇化质量等方面进行两业联动发展路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困惑和方向困惑与城乡一体化之间存在着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或然关联。 目前新型城镇化推进中面临的“承载力有限、凝聚力不足和带动力弱”等诸多困境与城乡一体化诉求紧密相关。由于忽视对城乡一体化作用的深刻认知,缺失对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增添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理论困惑;而实践中一些错误的行为理念和施策,导致新型城镇化陷入困境。探索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有助于突破新型城镇化困境,提升发展成效,更攸关新时代新型城镇化的行为方向和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全面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二者不但在社会主义本质体现和城乡资源要素协同方面存在共同质态属性,而且客观存在“共生演进”和“互动演进”的规律关系。这种“共生互动”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二者之间相互依赖、互为目标的手段关系。以新型城镇化为动力引领,形成双螺旋式共同发展模式当作为未来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