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解放日报》的创办和改版为实践基础,总结了党报工作的丰富经验,明确提出党报要充分发挥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的作用,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  相似文献   

2.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是我党新闻舆论工作历史实践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确立了党管媒体的工作原则。在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改版是由当时的舆论环境、革命形势和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等多重因素促成的,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对于延安时期包括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和对国民党舆论反击在内的工作全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其经验对于网络时代党的宣传舆论工作具有很多启示,要求我们坚持党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中国革命,把握中国的国史、国情,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中国革命的自身特点与逻辑起点,中国革命的逻辑起点实际上也是本门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学生在正确理解中国革命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统一的基础上,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形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的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4.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将“文艺”专刊改为综合性副刊。《解放日报》改版前的作品更多地是呈现知识分子对于自由婚恋的憧憬与理想,探讨婚后女性面临家庭与事业难以兼顾的窘境以及个人私欲与革命信仰进行博弈而产生的离婚危机。改版后,综合副刊上刊登的婚恋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工农兵出身,呈现出政治进步可以成就美满婚姻、夫妻共同参加生产劳动可以促进家庭和谐、男女努力学习知识就可以收获爱的体验的新型婚恋观。文章通过考察改版前后不同时期《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涉及婚恋问题的文学作品,发现了延安时期男女婚恋观念的嬗变轨迹,认为《解放日报》对男女婚恋问题的反映与思考,对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毛泽东思想”概念的表述在中共历史上 ,对“毛泽东思想”概念的表述严格来说有四次。第一次 ,是在 1 943年 7月 8日 ,王稼祥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说 :“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 ,中国的共产主义。”“它是创造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①第二次 ,是在 1 945年 4月 ,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 ,正式提出并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他说 :“毛泽东思想 ,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解放日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0年代的《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张有巨大影响的、正式的党报。毛泽东是《解放日报》的领导者、指导者和撰稿人,为办好这张报纸倾注了大量心血。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毫无疑问,今天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一定要遵循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格局的转型,传统媒体不断遭受新媒体的冲击.《人民日报》作为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在积极寻求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也应注重利用自身优势,探求新的传播方式.在介绍解释性报道的基础上,通过对改版后的《人民日报》解读新闻特点的梳理,试图阐释解释性报道是信息时代党报求生存、谋发展的又一利器.  相似文献   

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报党刊经历了从报、刊未分到报、刊分野,从以刊为主到以报为主的转变过程。中共中央正式办报缘起于党的六大,始于创办鼓动性刊物《红旗》与地方性日报《上海报》,并于1930年8月将二者合并为首份中央机关日报《红旗日报》,但不久停刊。临时中央迁入苏区后,中共中央党媒基本保持一刊一报格局,渐由以刊为主转向报、刊并重。随着《解放日报》创办和刊物停办,中共中央党媒转为以报为主。从刊到报的转变引致党媒功能、组织形式和党管方式发生变化,“党报”概念随之变更,《解放日报》改版正是这一进程的结果。这进而引起中共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对象、传播效率、宣传话语及马克思主义话语发生变化,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1958年毛泽东致广西省委书记刘建勋、省长韦国清的信,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专门就新闻工作发表的指示信。指示信发表后,关于“全党办报”的讨论继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后形成新的热潮。这一时期最大的变化是“全党办报”的体制设计进一步向地方下沉,强化省级及以下各级党委对党报的领导,并建立起以各级党委通讯组为核心的集体通讯队伍。地方党报的体制建设及报刊“组织”作用的强化,与党借“调动地方”与“动员群众”实现经济建设目标的工作方法高度契合,是典型经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治保障和实现其效率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新闻活动的基本观点。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党性、党报应坚持正确的工作原则、党报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党报应树立群众观点、党报应努力提高报道艺术、党报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  相似文献   

12.
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的党报理论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党管媒体”为核心的新闻管理模式。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党管媒体”原则的演进史,深刻总结其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对新时代“党管媒体”如何调整思路和方式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中国共产党对“党管媒体”原则的认识经历了从管理方法到治国理政价值的不断提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事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党管媒体”原则,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建立和完善传媒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媒介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形成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党管媒体”策略原则、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3.
政党为实现其纲领和目标,在社会公众中留下符合自身需要的形象是政党或不可缺的重要任务。学界近年来关于政党形塑的学理化研究已经构建起基本的骨架,但以当下政党形塑研究为出发点而构建的理论框架,在阐释抗战期间中共政党形塑时,有必要厘清战时中共形塑研究的价值,拓展中共形塑研究的内容,注意区分不同地域的表现特征,关注战时中共形塑的共性与个性。只有在具体时空与场域下探讨政党形塑,注重现实关照对历史的触发与历史审视对现实启迪的双向融通,其学理意义和历史借鉴才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共历史上四次"大错误、大挫折"即"四落"时期均程度不同、不自觉地背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国家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三个"十三年"即"三起"时期则基本上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党、国家带来福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审视中共党史,并将其作为对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党的政治理念,体现在党的各项政策之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作为政治理念,“以人为本”具有广泛的共识基础。为了使“以人为本”在全社会得到贯彻和执行,有必要将“以人为本”转化为法学命题,发挥其对法学的指导作用,使其体现在国家的法律之中。进入法学领域的“以人为本”必将对中国法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在综合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1945—1949年共产党所倡导和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平分土地政策等内容,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20世纪上丰叶中国3余年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这是研究中国土地政策发展史的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土地政策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从时代背景、历史任务、具体内容、社会作用等方面看,两者又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不能完全融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理论思想却在这些方面是先后相继、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一以贯之的,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可以水乳交融地融入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之中,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共同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历史定位的角度看,从准确表述党的指导思想的角度考虑,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阶段着眼,应提出并确立"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这一范畴,并以之作为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和党在新世纪、在社会主义历史新阶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对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建设,由此而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党执政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江泽民同志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深入探究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产党执政正反历史经验的总结,顺应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三个代表”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新的党章提出"两个先锋队"思想不是要把党改造成为"全民党",而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