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素王改制"之说是晚清今文经学所要努力达到的学术目标之一.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廖平的<知圣篇>算是论述"素王改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从总体上看,两书的主旨极为相似:它们都认定孔子身位应为"素王"而非"先师";它们都声称孔子定六艺乃是"作新经"而非"述旧史";它们都坚信儒家经书中暗寓着孔子为后世所立的"一王大法",即所谓"素王之制".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道"的语义内涵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儒家著作中"道"的阐释,对于深化孔子思想的研究以及诠释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道学说极具重要价值.儒家经典文献<论语>是集中孔子思想主张的重要典籍,其中,孔子论及"道"的地方多达90次,且与"君子"、"天下邦国"、"德与仁"、"义"、"礼"等诸多概念相联系,也是指导和衡量这诸多后者的准则.结合<史记·孔子世家>、<礼记>、<淮南子>等史料中有关孔子"行道"的记载可见,前人"忠恕观"、"仁、义观"、"自然规律观"、"统治工具观"等对孔子"道"的解释偏于狭隘,不利于对孔子"道"之丰富内涵的体认和诠释.  相似文献   

3.
周兴生 《唐都学刊》2008,24(6):53-58
华夏哲学有否论难能力是一个不曾讨论、但却关乎其文化体系价值的问题.考释揭示,孔子、墨子皆重视文言哲学.孔子倡导"法语"以规范论难文言.他还概括六典为"经".其文言范式正确性来自演绎性."经"之质在"事辞称",其哲学基础在于六典文言构造的"系"式连缀.墨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法语"及"经"思想,创造了"语经"体系.它有"定义""说求""渔大"三物.其必然性保障论难文言的正确性.他还从孔子"经"名推演出"辞论".其三要素"故""理""类"皆有程式."故"恃"说","理"有"还原本意之程","类"有"十三格".全面揭示了墨辞之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国",这与孔子"中庸"的哲学观相一致,而体现了"中庸"哲学观的礼乐治国思想则是孔子实现"理想国"的具体措施."诗""乐"一体,(诗三百>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孔子对"郑声淫"的评价,是从礼乐治国角度评价的,是对具体邦风的评价,属于政治评价,是"析言";孔子对<诗三百>"思无邪"的评价,是对<诗经>整体风格的评价,既是审美评价,也是政治评价,是"浑言",这两者的评价不是在同一逻辑层面上进行的.所以,"郑声淫"与"思无邪"之间不存在矛质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语法考察入手并进而破解希腊的"在"的生存论意义,是海德格尔冲破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通道".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展开了对"在"的"语法考察",从而初步完成了对希腊生存论的回溯,为后来<存在与时间>中成熟的存在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勤于变换写作手法的先锋性实验派作家,她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有出人意料之笔.萧红从由鲁迅作序、胡风写读后,发表<生死场>以来,她的结构一直是有争议的.20世纪30年代就有"结构不坚实"的微词,而她却逆势创作了短篇小说<手>、<家族以外的人>、<小城三月>,结构完美地无可挑剔.40年代,茅盾掩饰不住对<呼兰河传>的溢美之情,称其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新时期,杨义则进一步将她的小说定位为"诗之小说",称其为中国"30年代的文学洛神".  相似文献   

7.
孔子曾在<中庸>中评论道:"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现在一位朱熹(1130-1200)的后裔朱杰人指出如果能将一项古老的家庭仪式合理地现代化,他也许可以引导中国当代社会趋向人性化.朱杰人希望以<朱子家礼·婚礼>的现代化为基础,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从<朱子家礼·婚礼>动手,而且目前只完成这部分.  相似文献   

8.
胡风文论与<文心雕龙>都受到传统整体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具体体现为创作论上的"天人合一",作家论上的"内圣外王"和文艺本体论与功用论上的"体用合一".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之处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论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早期中国的诗产生于歌唱,以口头创作并靠口耳相传.在东周时期的文献中,"诗"这个术语有双重含义,既指<诗>,如<诗经>,又指"歌"(一种艺术样式).至于<论语>与其他文献的大纲中的所谓"学诗",系贵族子弟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但是,"学诗"的真正意思又是什么?由于<诗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中或许最为重要的一部,并由于保持乐与诗为一体的口头(或半口头)创作的传统手法,"学诗"被假定为意指"学唱<诗经>中的诗歌".笔者对这种说法思之有年,感到益发不能令人满足.这些诗歌究竟是如何表演的?我对此问题孜孜以求,兴趣日增.本文拟通过分享可以被演唱的诗歌曲调的或多或少的创造性重构中的某些发现,设想一下<诗经>中的诗歌的实际演唱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以富有生活气息和诗化的语言塑造了孔子伟大的教师形象.他是一位具有实事求是、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师长;是一位运用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智者;是一位具有注重素质教育、拥有教书育人理念的教育家;是一位幽默风趣、拥有温而厉性格特点的长者;也是一位一生锲而不舍、顽强从教的奋斗者.  相似文献   

11.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第八章明确地提出了"以邪恶之道获取君权"的方式,标志着"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正式诞生.本文基于对该章在全书结构中的位置及章内情节的细致解读,阐述了这种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形成过程及其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诗"与"志"的关系是中国诗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先秦诸子对"诗"、"志"关系多有论述,但从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曾整理、研究过<诗>,对<诗>多有论述的孔子,除"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外,对这个诗学命题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因而,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中出现的"<诗>亡隐志"就显得意义非常."<诗>亡隐志"是孔子在春秋时代用诗背景下,对<诗>的文化功能的总结,同时也是在诗、乐分离之后对<诗>的文化功能的再次规定.它在湮没千年之后的重现,既是对孔子<诗>学思想的完善,也是对以"诗言志"为中心的传统诗学体系的重要补遗.  相似文献   

13.
邱培彪 《探求》2005,(Z1):111
一、"以德治国"必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传统"德治"思想首先值得我们利用的应是其"为政以德"的思想."为政以德"在孔孟那里,首先强调的是统治阶级自身应该具有优良的品德,国家的治理正是在于统治阶级的道德楷模作用,其次才是对广大民众实行道德的教化,让广大民众遵守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规范.所以,在儒家思想形成之初,道德的示范居于首位,而教化则是第二位.这对我们今天实行"以德治国"无疑很有启发.我们今天强调"以德治国",首先就应该在我们的领导干部中倡导"道德"的修养和提升,要求领导干部做到"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关注一己、一集团之私利,真正做到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在全世界的实现而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生命.只有我们的领导干部首先做到了"道德"的升华,才可能在广大的民众中宣讲"道德",才能真正实现"以德治国".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4.
论《周易》的"立人之道"及"崇德广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博大精深,寓意深远.为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道理.<周易>告诫人们:"立人之道",必须具备"诚"和"仁",如果一个人不讲"诚"、失掉"仁",既得一时之利,也会最终失去民心,断送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并且,"崇德"和"广业"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只有"崇德",才能"广业".  相似文献   

15.
陈以凤 《唐都学刊》2008,24(5):10-13
孔壁出书一事在中国学术史上意义重大,通过对历史文献记载的考证分析,可知此事属实,决非古文经学派的伪造.孔壁古书当由孔鲋所藏,面世于汉景帝末年,包括<古文尚书><礼古经><论语>和<孝经>.  相似文献   

16.
孔颖达的《对<论语>问》,是一篇精美的政论文,但宋代俞德邻认为,唐太宗误认曾子为孔子,而颖达竟不省,故责其告君欠谨。俞德邻的解读依据《新唐书》。根据《贞观政要》、《旧唐书》、《十三经注疏》、《全唐文》,《新唐书》所载《对<论语>问》错误有二:其一,张冠李戴;其二,文体不合。同时,《全唐文》等文献所载《对<论语>问》的几处异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孝子寻亲是明清戏曲中常见的题材类型.目前有全本流传的四部寻亲戏曲如<黄孝子>、<劝善记>、<寻亲记>、<万里圆>,其情节模式为"失败-寻亲-归家",道德劝谏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是寻亲戏曲情节设置的主要动机,其书写策略的中心目的则是"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18.
同类意象的演变和重构,是从<离骚>到<九章>的重要发展轨迹之一.<离骚>中的香花芳草没有直接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化身出现,<九章>则把抒情主人公比做香花芳草.抒情主人公对时间的感受有漫长与短暂的差异,人的生命节拍有急与缓的区别,人的追昔思往意识也或强或弱,未来意识或迷惘或恐惧.反复出现的媒介意象,在<离骚>与<九章>有种类的多寡之别,人与媒介的关系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悖反型意象群的取材由单一到多样,篇幅加大,结构形态变得灵活.  相似文献   

19.
idea是柏拉图哲学的主题,该学说在<斐多篇>和<国家篇>中达到鼎点.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意识到idea存在的诸种困难,并尝试做出示范性的八组推论,实现由前期"一元唯善论"向后期"多元范畴论"的范式转换.不同于柏拉图不愿放弃、只肯修正idea的做法,亚里士多德采取完全放弃的态度,转而确立起可感事物的第一实体地位,通过对哲学研究活动的重新界说提出了"实践智慧",深刻地影响了哲学的基本观念,也为后世留下了独立于"理论"之外的"实践"这一哲学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陈来 《浙江学刊》2005,(1):5-14
我在讨论梁漱溟晚年著作<人心与人生>(1975)的论文的结尾处曾说:"他的这种‘以事实证理想'的信念贯穿其一生,虽支持他终于在晚年完成了他的心理学之作,但实际上,其心理学部分的价值并不甚高,他的更重要的贡献可能仍是在其伦理学的一部分."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5页.本文即以其论伦理的思想加以叙述和讨论,以观察儒家传统对于现代性伦理的反应,最后则就其"他者"优先的伦理思想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