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1世纪社会发展走向呈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的21世纪,科学至上,信息至贵。农业增产,农民争抢科技书。科学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上帝;与科学相关,信息的获取、利用也显得至关重要了。民主、法制互相促进。21世纪必将是一个法制社会。改革开放是历史趋势对世界各国的要求,各国间经济、文化的联盟、合作必会大干政治方面的结缔和交戟。发展中国家会意识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也同样适用于他们走出困境,走向繁荣和自强。  相似文献   

2.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21世纪的发展,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在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地区贫富差距的问题;必须全力抓好国企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3.
关于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聂瑞平 《河北学刊》2002,22(4):21-26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转型性、复杂性、增长性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在 2 1世纪要实施特色优势战略、分类推进战略、以东带西战略 ,并采取制定规划、优化环境、法律保障、完善市场机制、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 ,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在全面科学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了系统的中国发展思想 ,创造性地阐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性质和发展道路。深入研究邓小平发展思想 ,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中国 2 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确立 目前 ,工业文明正在走向危机、新工业文明已经兴起 ,这要求我们必须从这样的历史和世界大背景下全面考虑中国 2 1世纪的百年发展战略 ;确立中国 2 1世纪的总体发展战略 ,必须切实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 ;中国的现状是未完成的工业化与正在兴起的新工业化 ,中国 2 1世纪的目标是既要完成工业化又必须实现新工业化 ,这就形成了中国 2 1世纪的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相统一的复合型分阶段总体发展战略。二、中国 2 1世纪的初级发展战略 :适度工业化战略 由于地球的资源匮乏与污染严重 ,工业生产方式已走向困境 ,又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人口超级大国 ,中国不可能建设最发达即过度的工业化 ,同时 ,新工业革命的兴起又为中国的发展展现了一条新的更加宽广的道路 ,因此中国也不再需要建设最发达的工业化 ;在未开拓出新工业化道路之前 ,中国应选择“适度工业化”发展战略 ,建设富足而又适度的工业化 ,避免陷入工业危机之中 ,以保持较长期的稳定发展 ,同时积极转向新工业化的开拓与建设。三、中国 2 1世纪的高级发展战略 :新工业化战略 世界主流文明正在向新工业文明转移 ,中国自身已具备了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的条件 ;中国建设新工业化的目标是 ,建设一个以智能化微制造科技  相似文献   

6.
7.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相对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言的。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内容非常丰富,但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还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形态。这两大理论形态,在当前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历史地位不可动摇,其现实意义依然明晰而深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都可以看作邓小平理论逻辑框架之内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9.
社会整合: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社会整合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在2 1世纪的一项政治使命。这一整合面临三方面的挑战 ,具有多方面的政治意义 ,其成效事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社会整合机制的结构要素 ,这是应对 2 1世纪挑战的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10.
价值观是无形的,它需要一个载体。文明是抽象的,它表现为文化。价值观具有超越性,它诉诸我们良心最深处的理想,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中国价值观的核心是稳定的思想。稳定是通过天、地、人之间的“太和”而实现的。这一直延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迫使中国重新思考其传统价值观。那时具有代表性思想是,承认西方文化在科技方面的先进性,同时保持自身文化和道德的价值观。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把基督教神学引入中国,但失败了。失败的原因,首先在于它缺乏中国知识分子的支持;其次,革命阶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分别从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的基本观点 ,及其在促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江西中央苏区时期,为创建地方红色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却又历尽坎坷,大起大落.1933年 3月,时任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的邓小平,被"左"倾错误推行者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人物,并受到错误的处置.他身处逆境,落难宁都,承受了种种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遭遇的第一次磨难.事情发生的深层根源是邓小平不认同"赣南会议"对毛泽东的错误批评、指责,根本原因是邓小平的思想主张与"左"倾路线相悖,导火线是所谓"寻乌事件".历史证明,邓小平是中央苏区江西党内坚持毛泽东正确路线、抵制"左"倾错误的杰出代表.这是我党历史上一场错误的党内斗争.邓小平在这场斗争面前,表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则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13.
刘德军 《东岳论丛》2002,23(3):12-17,13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离不开科学的理性精神。邓小平 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性积淀。在理论创新上 ,坚持求真精神 ,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转换经济模式 ,把握社会发展总趋势 ;在治国强国战略上 ,坚持务实精神 ,确立基本路线总纲领 ,明确“两手抓”总方针 ,突出“发展是硬道理” ,强调“关键在人”、“关键在党”总保障 ;在检验改革开放问题上 ,坚持实证精神 ,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尺度 ,以“要警惕右 ,但主要是防止‘左’”为原则 ,以“不搞争论”为指导方法。所有这一切 ,都是对当代科学理性精神的高度弘扬。实践证明 ,邓小平南方谈话凸显的理性精神的时代价值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并与历史同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共产党坚持与发展邓小平党际关系理论原则 ,把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处理党际关系作为党的对外工作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国家关系与党际关系 ,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国际环境、以党际关系推动国家关系发展作为党的对外工作的宗旨 ,尊重政党政治的多样性和政党格局的多样性 ,把同世界各国各类合法政党建立友好关系作为党的对外交往对象范围 ,把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促进经贸合作作为党对外交往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在对人才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人才质量标准、选拔使用、培养提高等方面形成一套科学的用人机制,从而在全党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邓小平人才思想是毛泽东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总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朱文兴 《东岳论丛》2004,25(4):86-89
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内涵、本质、战略和方法等问题的一系列论述 ,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原理同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和发展。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 ,对于我们深入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源泉和本质 ,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发展理论上的最新体现 ,提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 ,邓小平理论的教学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专题法是应对这些挑战 ,深化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必然选择。专题法具有许多优势 ,但同时存在缺陷。专题法必须正确地使用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指邓小平同志投身中国革命以来的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论述,从狭义上讲,指邓小乎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狭义的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问题,理论界莫衷一是,而关于1975年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的见解更具有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旗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紧跟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既超越了西方发展观的偏差又突破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传统模式,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协调发展的统一;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旗帜。  相似文献   

20.
薛安泰 《中州学刊》2003,2(3):18-21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把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并在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主要表现在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建立退休制度 ;解放思想 ,恢复了无产阶级领袖是人不是神的本性 ;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 ,推进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进程 ;致力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铲除封建主义生存的土壤 ;反对和消除封建主义的“人治”遗风 ,实行依法治国。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