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残疾儿主题是大江健三郎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标志性的题材。它来源于作家本人的家庭生活的体验,最早出现于他的《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因残疾儿主题而获得精神的"再生"。残疾儿主题内在的审美价值在《新人呵,醒来吧》等作品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大江借此形象地描述了体现他博大的人道主义文化关怀的"共生"的命题,他的创作风格因此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如果鲁迅先生还活着你想他是怎样的情形呢? ——胡风 1、鲁迅是中因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也是“五四”文学传统的奠基者。说起“五四”文学传统,我想不妨把它看成是由反封建的启蒙文学传统和个性解放的文学传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这两个文学传统决定了“五四”文学的两大基础主题:反封建的启蒙文学主题和个性解放的文学主题。新文学由头十年向后两个十年的演变中,无论是启蒙文学主题还是个性解放的文学主题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淡化”的趋势。那么,对这种“淡化”趋势的描绘和“淡化”原因的探讨,则成为本文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3.
张洁的许多作品被人们认为是女性文学的重要读本。男性主题成为近年来研究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性别主题。在张洁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作者从对理想的男子汉的呼唤到对现实中的男人的失望鄙夷乃至诅咒仇视的态度的嬗变。这一方面标志着文本对男性神话的消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一定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洪水淹没我灵魂》系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现代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一部力著。本文从文本样态、艺术视角、理念流向等几个侧面,论及了这部作品的得失。文章认为,对现代人类的精神危机,核问题、残疾人和暴力倾向等人类生存的重大主题的关注,是大江文学的核心;也是这位作家的创作个性与过人之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江的创作标示着现代日本小说精神的某些本质方面。  相似文献   

5.
王立教授新著《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列入“当代名家文库”面世了,这是国内主题学研究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该书由四编组成:“国别文学主题史接受编”、“国别文学主题母题个案研究编”、“文学母题跨文化溯源比较编”、“主题学思想及主题学研究史总结编”。之所以以这最后一编命名,是因为这一编,在作者的主题学研究中,占有一个新起点、新高度的突出地位,即从个别性的母题追索,上升为一种理论方法的提升概括,并且从民族文化的深处提炼主题学的思路,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底层”成为文学界的主题,底层写作逐渐成为新世纪文学生态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落,涌现了一批颇有实力的中青年作家,王十月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底层现实的力作,其现实品格实践了底层关怀,这对我们研究和理解当下的底层文学有特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而“人学”思潮始终是导引文学进行这一运演的主流形态,“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既是五四文学未竟的主题,也是新时期文学在一个新的文化起点上掀起的一次对于未来中国具有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的文化革命,作为一个具有不断再生功能的永恒主题,新时期文学的“人学”思潮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历史与现实、超越他者与自身的方式完成了它沟通历史、链接世界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8.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在元代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而离魂这一文学主题也因《倩女离魂》而被逐渐重视,其故事题材自九店楚简到郑光祖,经过几千年以来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演绎,呈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而其主题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嬗变。  相似文献   

9.
从东汉和帝到三国魏明帝时期的汉魏之际,在我们历史上是社会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此时士人文学书写的主题也得到了新的开拓,文献整理成为士人创作所书写的一项主要内容,标志着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文献整理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种题材类型获得了确立。这不仅表现在士人的文献整理成为士人文学书写的对象获得了独立,出现了大量以书写士人文献整理为主的文学作品和以文献整理文学书写著称的作家,而且士人把文献整理作为自己文学书写对象的主体意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步入自觉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欲望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一个重要主题。剖析文学中欲望这一主题时易过于注重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作家创作和小说中人物言行的心理动因。后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欲望理论提出“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不仅揭示了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本原因,也有利于挖掘其社会言行潜在的心理动力。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打通了文学研究与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学科界限,符合文学研究“内倾向”转变的大趋势,为跨学科的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历史背景讨论左翼文学的去向问题。由于民族危机加重,救亡御侮成为时代思潮的主题,左翼文学自然汇入了抗战文学的洪流,并在其中显示为主流。而左翼文学思想在统一战线中核心地位的确立有一个争取、斗争、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鲁迅纪念活动产生了巨大作用。抗战初期,政治倾向中的左、中、右文艺界都通过纪念文章和讲话等形式,把鲁迅精神推入抗战的时代思想和抗战文学的主要精神之中。昆明的鲁迅纪念是考察鲁迅精神的弘扬和左翼文学的去向及其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2.
经过第一阶段中期的挫折,大江文学终于走向成熟。其标志就是《个人的体验》的问世。把长子出生的烦恼和广岛原子弹爆炸后遗症等社会乃至人类的灾难有机结合起来,以独特的文体从极特殊的个人的体验中寻求拯救人类的普遍意义,这是大江文学第一阶段后期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作为现代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西方19世纪末期,而意识流文学作为一种思潮一经形成便波及了许多国家.本文从"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基础"、"东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发展轨迹"以及"东西方意识流文学的主题规律"这三方面阐述了东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同时也阐述了文学研究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文学奖的最伟大之处也许在于它将某一地域的作家迅速提升为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级作家。日本当代作家大江健三郎便为一例。大江文学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学界同仁自研究伊始便力图在世界文学的总体框架和东西方文学交融的语境中,结合日本文化传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成果斐然。颇感遗憾的是在我国长时期找不到有关大江的传记和研究专著,魏善浩先生的新作《大江健三郎创作论》为读者及学界全面了解大江及其文学的整体风貌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使我们得以有幸揭开这位由东方走向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神秘面纱,一睹其文学风采…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一门艺术,它来自生活,描写生活,这是自古以来无争的事实。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又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对人的某一方面的描写。自古至今的西方文学亦如此。对人的主题的描写与揭示构成西方文学整个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一面。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感性、理性、主体性有不同的影响,反映到文学中对人的主题的探讨也有其不同侧重面,反映了与此相关的各种问题。因而,对西方文学中“人”的主题的分析与评述有着现实的文学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形象的想象是"五四"后中国文学写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甚至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具有空前的重要性。文章即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文学书写主题之间存在的关联影响切入,论说"五四"后文学书写中"中国形象想象"发生的源头,进而揭示这一文学书写主题所具有的"民族主义"建构这一社会意义;以及说明只要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还未完全实现,对民族国家的想象就不会在文学创作中停止。  相似文献   

17.
日本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近40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思想及艺术特征。大江的作品紧紧抓住人类关注的共同问题,表现出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优惠意识。作品中还表达了作家对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见解。在选材上大江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了边缘文化和城中文化的接合点上。在创作方法上大江创造了区别于日本“私小说”的“幻想式的自传”小说。作品中还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总之,大江以其独特的创作,登上了世界文学的金字塔,成为举世瞩目的作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形象的想象是“五四”后中国文学写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甚至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具有空前的重要性。文章即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文学书写主题之间存在的关联影响切入,论说“五四”后文学书写中“中国形象想象”发生的源头,进而揭示这一文学书写主题所具有的“民族主义”建构这一社会意义;以及说明只要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还未完全实现,对民族国家的想象就不会在文学创作中停止。  相似文献   

19.
"扁平"时代是人们对网络时代的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网络文学有"奇幻主题"、"穿越主题"、"盗墓主题"、"现代言情主题"四大主题板块。奇幻表象的底蕴其实是现实社会中日趋激烈的利益追逐的变相;穿越和盗墓其实是历险,显示了作者内心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及其追求补偿的心态;言情主题表征着极为鲜明的时下的市俗精神。网络文学是批量的和被热捧、被参与的文学,是在主流以外生出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大众与通俗的滥觞。在网络文学中,创作主体以往的文学精神引领性更多地受世俗受众影响而代之以迎合性;虽有对中国传统文学从内容到精神的部分继承,也充斥着很多新鲜的元素,但也有对社会现实的疏离和冷淡以及前所未有的自我张扬……这就是"扁平时代"的一种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当代苏州文学见证了苏州的城市变迁,陆文夫、范小青、叶弥等作家留下了不同时代的文学记忆,有政治、经济乃至个人化的不同印迹,但以普通人为视点的人性关怀成为他们持久关注和思考的主题。人性丰富和生动的内质,温润着城市粗糙和生硬的外在表象,这也是文学为苏州这座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最堪回味的内在表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