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大大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也落后于丘陵和山区。中国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牧区、牧业、牧民”的发展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在我国牧区实际上就是“三牧”问题的解决。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首先对全国264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经济社会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其次,深入分析了“十一五”以来,我国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发展挑战;最后,结合牧区“十二五”发展的目标,提出了解决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与畜牧产业化互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牧区的城镇化能有效推进牧民的转移、提高牧业生产效率,解决超载过牧等损害草原牧区环境的畜牧生产问题。但如何推进牧区城镇化,既能切实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又不造成新一轮草场破坏而危害环境?应以牧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在政府主导的规划和建设中推进牧区城镇化,争取以最小代价提高牧民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推动牧区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促进牧区市场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更好地解决牧区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3.
牧区小城镇建设是目前我国“新牧区”建设的关键。本文选取了内蒙古20个典型牧业旗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蒙古草原牧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牧区”建设的标准和原则,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牧区小城镇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青海藏族人口8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0%,主要分布在6州24个牧业县,占地面积为全省的90%以上。因此,发展藏族教育,对于促进全省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特殊意义。本文试就我省牧区藏族初等教育的巩固、发展、以及普及问题谈几点意见,供决策部门参考。 一、关于青海省牧业区藏族初等教育状况分析 从总体上讲,我省牧业区藏族初等教育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已有了较大发展。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解放初期,全省少数民族有小学生4,900余名,至1988年底,已发展到186,776名,其中在民族小学就读的共133,525名。这个增长幅  相似文献   

5.
现行草原牧业经济制度 ,在政府管理、牧业科技推广、畜牧业经营、人力资源培育、牧区社会的稳定以及草原牧业的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着事关草原牧业发展与生态工程建设的问题。为此 ,创建一条诸如草原牧业股份合作制、草原牧业式舍饲圈养经营制等适合现代经济制度的新模式 ,是草原牧区全面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阿鲁科尔沁旗作为内蒙古东部典型牧业旗,在牧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紧紧围绕党的牧区政策和地区实际,开创了符合当地特色的牧业合作社制度。本文就该旗第一个牧业合作社即乌仁图雅牧业合作社为例,分析了解放前的苏鲁克制度和解放后在牧业生产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牧区社会改造的必要性和社会背景,对合作社创建的一些原则和做法进行了档案资料考察,并对牧业合作社创建的过程做了一次历史梳理。  相似文献   

7.
藏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问题在我国藏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藏族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解决贫困问题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安定和平和长远发展,也由于我国藏族地区的特殊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解决贫困问题也面临诸多的制约因素和困难,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藏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其成因、反贫困的实践工作和贫困治理模式创新路径进行探讨,从而为我国藏族地区贫困治理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8.
论西北牧区草原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邓艾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自给型、生存型、初级型草原牧业,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商品化、商业化、专业化牧业转变,是现阶段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牧业发展的基本趋向。本文借鉴有关理论和经验,把牧区传统草原牧业向现代牧业...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三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牧区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牧业增产不增收、牧区经济发展落后、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三牧"问题逐渐显露,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三牧"问题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牧区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关系到广大牧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局.制定和调整解决西部民族地区"三牧"问题的政策措施,寻求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草原生态保护之间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关于对甘肃牧区发展主导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牧区不仅是一个畜牧业大区,更是一个生态高度敏感区,其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至关重要。甘肃牧区传统产业的发展尚存在诸多问题,今后必须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以草地生态牧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社会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1.
粗放型草原牧业的局限性──对甘肃少数民族牧区牧业经济增长轨迹的研究邓艾本文将主要考察1949—1992年甘肃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牧业的增长轨迹,着重分析牧业生产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原因。旨在从动态的、实证的角度,对目前西北各牧区普遍出现的草场超载、草原退...  相似文献   

12.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相应政治、经济、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方面。近年来,随着内蒙古牧区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投资主体单一、治理不规范等因素,致使交通、水利、电力、邮政通讯、牧业基础设施等供给依然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牧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应从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化设计、完善配套制度、建立多元供给体系等方面不断提高牧区基础设施供给和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牧民定居"政策在藏族牧区实施以来,极大地改善了牧区基础教育的面貌和条件,为牧民子女入校就读,接受现代学校教育提供了方便,牧区基础教育呈现非常喜人的局面。然而牧民定居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定居后的牧民群体面临着诸多的适应问题,由于现代知识的匮乏、城市生存技能的缺少,很多定居牧民逐渐成为新一代的城市游民,牧民家长的生存问题自然威胁和影响到在校子女的学习和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隐患。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玛曲县寄宿制藏族小学及所属社区、家庭状况的调查分析,反映"牧民定居"这一特殊条件下藏族牧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以期更多专业研究人士和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此课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甘肃民族地区草原牧业市场化及对策研究邓艾草原牧业是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牧区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如何认识和推进民族地区传统草原牧业的市场化,将草原牧业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发展进程,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结...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族是我中华民族的一员,有87.68万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5%,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还有少数居住在与新疆毗邻的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和甘肃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从事畜牧业生产。就新疆看,哈萨克族畜牧业比重约占全疆牧业的一半,是我国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哈萨克族的人口素质,对于促进我国哈族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在农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1],牧业、牧区、牧民问题是"三农"问题在草原牧区的具体体现,在草原牧区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在农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在草原牧区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具备与之匹配的草原法制环境,笔者就在草原牧区践行科学发展观与草原法制的关系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农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下,牧区也仿效农区,逐步推行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双权一制"为基本内涵的"草畜双承包"制度。就时间次序看,这一外部输入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对农牧区生产能力有一个短期的释放,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市场脱嵌于社会与自然,突出表现为牧区生态退化、牧业成本攀升、牧民生计困难等"三牧"问题。文章对国内草场管理与产权制度变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对内蒙古牧区的调研,认为牧区生态的脆弱性、牧业生产组织的互助性、牧区草场内生的弱可分性,使得草原产权具有家庭层次的不可分性。因此,需要讨论以家庭为基础的明晰产权制度在牧区的适用性。基于资源属性和不可分性的基本判定,需要在认识牧区"共有资源","公益性"和"公用性"特征的基础上,寻求一种"私地共管"基础上的"合作共管"机制,通过"赋权"、"赋能"等市场重新嵌入社会和自然的努力,促进牧区的再组织化;采纳"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制度安排,或许会成为缓解"三牧"问题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牧民收入作为主要考察对象,采用分位数回归对甘南牧区的牧户生计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区与纯牧区牧民收入影响因素存在较大不同。农牧交错区牧民收入在不同分位点上受到家中有无外出务工人员、家中常住人口数量、距离集贸市场的远近、放牧牲畜的数量、有无科技培训、有无加入合作社等因素影响呈现不同。纯牧区牧民收入只受家中常住人口数量的显著影响。总体看来,牧民对补贴和放牧依赖度高,难以转变生计结构,为促进增收需倡导舍饲养殖,转变原有粗放的牧业生产结构,谋划牧业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农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下,牧区也仿效农区,逐步推行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双权一制”为基本内涵的“草畜双承包”制度.就时间次序看,这一外部输入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对农牧区生产能力有一个短期的释放,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市场脱嵌于社会与自然,突出表现为牧区生态退化、牧业成本攀升、牧民生计困难等“三牧”问题.文章对国内草场管理与产权制度变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对内蒙古牧区的调研,认为牧区生态的脆弱性、牧业生产组织的互助性、牧区草场内生的弱可分性,使得草原产权具有家庭层次的不可分性.因此,需要讨论以家庭为基础的明晰产权制度在牧区的适用性.基于资源属性和不可分性的基本判定,需要在认识牧区“共有资源”,“公益性”和“公用性”特征的基础上,寻求一种“私地共管”基础上的“合作共管”机制,通过“赋权”、“赋能”等市场重新嵌入社会和自然的努力,促进牧区的再组织化;采纳“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制度安排,或许会成为缓解“三牧”问题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长期延续下来的传统经济模式 ,是牧区生态 -经济恶性循环关系链的基础 ,是导致牧区经济贫困落后和草原生态急剧退化的共同根源。由于现有的大部分政策措施都只针对已经浮现出来亟待解决的牧区经济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并未触及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 ,因而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解决牧区生态经济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造传统农牧业经济模式 ,使其向可持续发展的牧区生态经济模式转变。构建以草原生态牧业、草原生态工业、草原生态旅游业为主体框架的生态经济模式 ,是加快牧区经济发展、治理草原生态退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