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裔美国人的形象在美国"东方主义"者的电影剪切艺术中,被大大地歪曲了,伍慧明却力图在小说《骨》中用"东方主义"者惯用的电影叙事方式改变这种状况,并使主人公莱拉成为新的华裔女性形象,以此来校正大众对唐人街的认识上的"盲点".  相似文献   

2.
东方主义的思想在西方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东方主义的"幽灵"游荡在各种各样的西方文本中,其中包括电影。借助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美国大肆推行其文化殖民策略,电影是他们的一种重要武器。即使在当今发展势头良好的中美合拍电影中,仍可以清晰地看见美国人对中国的那种僵化的东方主义想象,对此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汤亭亭离散作家的独特文化视角,决定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有其独特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女勇士》,在东方主义、混杂理论与第三空间理论下,通过分析作品中"模拟"的、重构的、改编的中国形象,可以看到汤亭亭在解构东方主义话语、利用传统文化来创新文化意向和处理中国文化与"世界小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以文学为中介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不同时期好莱坞电影对华裔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以史为线,找出不同时期华裔女性形象的特点及其共性。发现虽然不同时期电影中的华裔女性形象各具特点,但是这些形象往往被贴上"他者"的标签。究其原因,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在"东方主义"影响下来建构华裔女性形象。本文揭示了这一权力关系,提倡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华裔女性形象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5.
以电影为切入点,分析了近年来西方电影中的中国元素,阐释西方电影在对中国进行描绘时所带有的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因素.认为在西方人眼中,东方文明依然是一种"他者"的存在,西方对东方依然具有很强的误读性,想在文化上再现他们殖民主义时代的"辉煌".对于中国人来说,要打破这种现状,必须重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并加强自身文化的输出.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是以创作中国题材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美国作家。在其代表作《大地》中,她没有附和西方对东方的两极分化认识,而是客观又有创意地描绘出一幅幅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图景。在东方主义背景下对《大地》中的女主人公阿兰形象进行分析,阿兰的传统与反叛形象反映了赛珍珠对待中国文化的客观价值取向,赛珍珠的这种写作态度摆脱了东方主义的束缚,为她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公认的声誉,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赛珍珠是以创作中国题材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美国作家。在其代表作《大地》中,她没有附和西方对东方的两极分化认识,而是客观又有创意地描绘出一幅幅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图景。在东方主义背景下对《大地》中的女主人公阿兰形象进行分析,阿兰的传统与反叛形象反映了赛珍珠对待中国文化的客观价值取向,赛珍珠的这种写作态度摆脱了东方主义的束缚,为她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公认的声誉,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自觉的历史语境中研究跨文化的中国形象,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起点,相关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以一种话语力量控制相关话题并参与西方现代性实践的问题;二、西方的中国形象影响或塑造现代中国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想象,即"自我东方化",及与此相关的中国的西方形象和.西方主义"问题;三、世界的中国形象与全球化的中国形象的网络形成,及与此相关的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霸权以及"彼此东方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影片《上海快车》反映出以导演斯登堡为代表的好莱坞运用视觉奇观展现异国情调的策略,它是美国电影对华人进行刻板形象描述的生动案例。由此可见,好莱坞在处理中国题材时,所持有的东方主义策略。影片通过对异国奇观的视觉营造,建构出一个地域上晦暗、神秘、诡异、落后的中国,及西方俯视东方的视觉立场;通过讲述殖民者在蛮荒中国被劫的故事和勾勒一个东方撒旦的形象,证明殖民地的混乱和殖民的合理性;通过对中国妓女褒贬参半的描写,隐喻出西方期待着一个可资利用的东方。  相似文献   

10.
电影角色是塑造意识形态、传播国家主流文化价值的重要工具。对1919—2020年中国角色在欧美电影中的形象变迁的分析发现,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国角色的形象并不单一,但中国角色形象的变化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欧美电影创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主观臆想转变为客观接纳,从对中国人或恐惧或蔑视的态度转变为局部的肯定。然而在目前欧美的主流电影中,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总体上还是一种抽象符号,缺乏坚实的文化内涵。在方法论方面,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既有客观、高效的优势,也有受制于原始文本材料质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在萨义德的"东方学"的影响下,西方和中国学者开始对西方的西藏形象认识进行反思和批判,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和论文。西方学者致力于对西藏的"香格里拉"神话进行解构,却对"西藏问题"鲜有涉及,反思并不彻底。而我国学者除了对"香格里拉"神话进行除魅外,还对西方涉藏问题中的东方主义和帝国主义话语进行了清算,从而为构建正确的西藏认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比《吉姆爷》和《阿凡达》两部作品的故事背景、人物命运、叙事情节等方面,认为康拉德小说《吉姆爷》借助"东方"马来叙事散播帝国话语,而美国电影《阿凡达》以小说《吉姆爷》为"原型"宣扬帝国意识形态,是《吉姆爷》中东方主义思想的再现和延伸。在全球化视域下,西方国家不仅借助小说这一表现形式传播帝国话语和意识形态,还采用更为广泛、更快速有效、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形式——电影媒体,确保多方位向第三世界国家乃至全世界推行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3.
比较华裔美国新作家翟梅莉的《我的幸运脸蛋》(1997)和华裔美国知名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1991)可以看出:翟梅莉颠覆了谭恩美东方主义式的中国书写模式,力图解构刻板化的中国"他者"形象,建构与西方平等的积极的中国形象。谭恩美采用"异国情调"式的叙事方式在小说中一味描写静止落后的旧中国,刻画令人同情的中国女性和邪恶的中国男性形象。而翟梅莉则采用"存在主义"式的叙事方式尽力向读者展现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塑造正面的中国女性形象和非刻板化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尤利西斯》里的中国文化意象,并非是"对中国形象的扭曲、误解和妖魔化",相反,它们体现了乔伊斯以及爱尔兰人民对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的渴慕与认同,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传奇、浪漫的东方国家形象,且对刻画主人公布卢姆的性格特征、突出文本局部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爱尔兰东方学视角来看,小说里有关东方语言(汉语)及文化意象揭示了古老的东方文明与爱尔兰文明在语言、文化之间的源远流长的关系,增强了布卢姆和爱尔兰人民对东方语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这种隐蔽而巧妙的叙事策略是乔伊斯和其他现代爱尔兰作家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有力武器,充分体现了乔伊斯的思想和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电影的类型倾向与叙事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样式和叙事是活动图像研究的两大领域,再融合观众的感知就形成了我们电影中的故事文本.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电影可谓当代中国社会的"神话".本文运用巴特功能说、普洛普的神话结构模式、热奈特的"聚焦"法对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电影的主题、人物和视点的分析提出这样一个假设: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电影的类型倾向和叙事模式归结为一点,就是"一根筋",即纯洁坚定、不认榆、不妥协的中国传统品质.  相似文献   

16.
所谓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口、历史、民族等方面的表象特征的总和,是通过大众传媒、影视产品等传播介质所塑造出的形象。它既包括一个国家在国内的形象,也包括在国外的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场流通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形象之间往往相互参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变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直到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仍表现出两个极端,而在文化的功能上则表现为西方文化的"他者"形象。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一方面要保障自身健康发展,同时又要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的使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电影产业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当下中国国家形象"他塑"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怪物与人类的冲突一直是欧美影坛科幻惊悚电影经久不衰的题材。根据怪物与人类社会环境的关系,电影中的怪物形象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怪物形象都承载了相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与生态文化内涵,是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人类主体性活动的客体隐喻。电影中人与这两种类型的怪物形象的冲突也揭示了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所具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以及浅层生态科技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影像的表达曾是东方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希望在对其概念阐述的基础上,以窥其叙事动因的变化与更新。在消费主义和经济一体的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国影像的东方主义表达是否具有新的社会含义。  相似文献   

19.
从电影空间美学的客观形态出发审视新时期以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现在当下"空间转向"的语境中,电影媒介语言的本体——"空间"不再是仅供"他者"观看和想象的奇观容器,不再仅仅是一块银幕、一个景框、事件的地点、故事的外壳,在叙事、表意、象征方面也不再处于沉睡状态,而是空间更多的功能被唤醒,从隶属于时间性叙事到上升为叙事中心,成为叙事元素,占据相当的叙事地位。本文立足于新时期以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从空间的拓展性、写意性、象征性三个方面阐述影片如何通过空间建构实现电影媒介语言表述策略与民族文化内涵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如何通过空间美学实现对"民族性"的把握,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视听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0.
农村题材的电影曾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律动。从《被告山杠爷》到《父老乡亲》,范元的农村题材的影片构成了世纪之交中国农村的电影叙事系列,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进程。这些电影作品在内容与艺术追求上表现了他作为青年电影艺术家对农村问题独特的审视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