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然 《南方论刊》2011,(10):62-65
人是自由的存在。一方面,萨特通过对我们的各种处境——位置、过去、周围、邻人和死亡的具体分析,提出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另一方面,萨特明确反对上帝的假设、人性论的神话和先验原则与规范等形形色色的决定论,把他的自由观奠基于自为意识的否定性、超越性与创造性之上,并以其生平实践诠释着他的自由精神。萨特的自由追求对今天的自由中国建...  相似文献   

2.
朱文的小说在经验层次上对存在与虚无的哲理化追问使我们免于"存在的被遗忘".在这个人的"人性"逐渐被物的"物性"遮蔽的世界上,它以最直观的形式向我们呈现着当下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奥尼尔的后期代表作《送冰人来了》描绘了人类从一种虚无走向另一种虚无的真实图景。该剧刻画了传统信仰失落,拜物主义兴起的背景下人的物化疏离和家庭伦理危机。拜物教下,人性物化、扭曲,家庭瓦解,人的生存意义趋于虚无。而后,该剧又将美国梦破灭的主人公们置于白日梦中。在白日梦中,他们追求绝对的自由,却在自由的悖论中走向虚无。他们在认同荒诞的价值同构中获得生存的意义和尊严,生命走向彻底的虚无。该剧平实而深刻地描绘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呈现了一副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图。  相似文献   

4.
自巴门尼德以来,虚无问题就是哲学家们探索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海德格尔通过将虚无阐释为使存在得以显现的,此在超越的对应物。然而,尽管萨特继承了"此在"作为"存在"这一条海式路径,来探究自己的生存本体论,但萨特还是对海德格尔的虚无观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萨特将海德格尔的"此在"改造为"意识",进而认为这种"意识"就是"虚无",这种虚无的本质就是一种否定性意识。尽管基于不同的构建本体论的出发点,萨特对海德格尔关于虚无概念的批评和改造还是切中要害,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陈染的<私人生活>是一个女性对过去的生活现象所做的一次本质还原.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即是对存在的诠释过程.在对他人的感知诠释中,作者发现并验证了此在的存在意义,这是<私人生活>的女性价值.在存在面前,存在者是自由的,她的自由是存在判定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幸福观可概括为三种形态:古希腊德性论意义上的幸福观,中世纪实在论意义上的幸福观,近现代目的论意义上的幸福观,这三种幸福观在本质上都以幸福本质以及获得幸福途径的统一性为目标.基于此,后现代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幸福观抹杀了个人意志,主张幸福是自我的和个人化的.后现代哲学在幸福问题上归根结底只是将传统的"统一性"德性,变成了"自我"心中规定的德性.后现代幸福观具有多元化与虚无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作为“女性写作”最激进前卫的“私人化”书写 ,将批判之矛指向整个男性话语霸权体系 ,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颠覆性效应 ,足以构成新的文化景观。但在精神的自由高蹈之后 ,突围与救赎却最终走向了虚无。或许 ,这正是女性与女性主义文学无法摆脱的历史困境和文化宿命。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能是受其崇尚女性美的影响,读者往往更多关注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有意无意地忽视男性形象.当我们按照性别关系划分后来探析女性和男性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和作家塑造他们的意图时便会发现,川端康成小说中男性形象有着共同的特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女性形象的陪衬、配角抑或道具,更是表现女性美的重要手段;他们具有惆怅的心境、充溢的空虚和孤独,是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论语》和《孟子》的逻辑断点与隐含的虚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和《孟子》中的内容缺乏逻辑的连贯性与标准的统一性 ,多处无法自圆其说。孔孟大都只讨论定性后的做法 ,却不提供最重要的定性测评标准。孔孟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跳过手段与过程 ,只设计结果却不指出途径 ,以理想代替现实 ,根本没想到社会化程序化的制度性解决。在思维的精确度与细致化方面 ,孔孟与古希腊思想家相去甚远。孔孟希望以道德明净化终极性地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他们不能理解 ,以功利为内核的历史理性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动轮 ,而坚持道德乃是辅佐性的助动轮。孔孟倒助为主 ,以形而上的道德原则约束代替形而下的物质利益驱动 ,因此陷入了一厢情愿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中期的代表作《雪国》是其高峰之作。作家以一种虚无的笔调,通过描述岛村与艺妓驹子和少女叶子的感情纠葛,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识——虚无思想。作品中的虚无美源于作者本人的虚无思想,正是作者的这种虚无思想成就了《雪国》非凡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杨春时 《学术月刊》2012,(1):102-108
审美(美)的实有与虚无问题一直是一个悖论:美可以说是一种幻象,并非实在,也可以说是本真的世界而非虚幻。这个悖论只能在哲学本体论的层面上得到解决。存在是生存的根据,具有实有和虚无两个对立同一的范畴。实有是指存在的本真性(在场的可能性),虚无是指存在的非现实性(不在场)。由此也规定了现实生存的有(实在性)与无(非本真性)两个矛盾方面。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是现实生存向本真存在的超越,因此审美也存在着实有化和虚无化的环节。首先,审美把生存虚无化,消解其现实性和否定其现实意义,从而进入本真的存在领域;其次,审美还把生存实有化,形成审美意象,成为本真存在的现身,存在意义得以显现(在场)。审美的实有和虚无的同一性,也解决了所谓美的主客观性的争论,即美非主观(无),也非客观(有),而是主客观的同一。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与价值     
杨国荣 《文史哲》2003,4(3):96-103
存在的现实形态既关联“是什么”,又涉及“意味着什么”以及“应当成为什么”。“是什么”指向事实层面的规定 ,“意味着什么”及“应当成为什么”则以价值关系及属性为内容。存在的以上二重追问 ,在本体论上以事实与价值的交融为根据。“是什么”的追问要求在事实层面敞开存在 ,“意味着什么”的提问方式则从人与存在的关系上 ,将价值确认视为存在的题中之义 ;正是二者的统一 ,赋予存在以具体、真实的品格  相似文献   

13.
爱不仅是情感的维度,更具有存在的意义。作为终极关怀的一部分,爱与终极关怀休戚相关,爱的沉沦正是终极关怀的困境所在,而爱的诠释则是终极关怀的表达。爱的存在深入生命的深层,并通过象征、悖论以及信仰的方式呈现出来,爱的呈现既是生命的展开,也是终极关怀的践行。  相似文献   

14.
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以对人的实践存在辩证本性自觉理解为基础的辩证法 ,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途径和方法。应当在以人的实践存在为基础的存在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中理解认识 ,揭示认识的辩证法。近代认识论是体系主义认识论 ,它热衷于建构绝对化、终极化的认识论体系。现代某些西方哲学家在反对体系主义认识论时 ,却又走向主张解构一切理论体系的相对主义极端 ,否认知识和规则的确定性、可靠性。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认识论都以理论脱离生活实践为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强调认识“贯串着实践”和实践“贯串着理论”的品格 ,在实践交往的基础上揭示了认识主体间的辩证联结 ,克服了局限于语言交流与释义层面理解主体间性的缺陷 ,为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开拓道路  相似文献   

15.
人的感性活动视域中的“有”“无”之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况、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和社会空间的扩展、自觉程度的提高、历史传承和历史连续性的加强、民族自觉意识的发展和观念引导,涉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胡强 《阴山学刊》2007,20(4):13-17
生存美学是福柯一贯的思想风格和生活原则,是其一生理论创造中最具诗性意义和建构意义的部分,代表着一种崭新的实践智慧和生活美学方向。对身体的美学凝思构成了福柯生存美学不可或缺的生命之维,在这里身体成为我们自身实现审美超越的基点,达到自身自由境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身体也成为了在审美生存中美和日常生活的沟通者与承载者。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从人性角度揭示了现代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精神中迷茫的原因所在,指出自由、独立、理性的重生存方式应代替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并讨论了自由走向生存的两层含义:一、是否有选择自由;二、应如何做到真正自由。呼吁人们真正关心自身的成长、全面解放和发挥潜能。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演进与生存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学广 《社会科学》2007,(1):156-161
西方哲学在近现代发生了西方思想史上最重大的分裂,分裂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这种分裂实际上是西方科学、文化和人性的危机(统称为“生存危机”)的表现。随着人类生存危机的日益严重,克服这些危机的呼声日益强烈,以及两大思潮各自的内在矛盾日益暴露,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到20世纪后期出现融合的趋势。实际上,要克服人类的生存危机,必须实现更宽广的不同文化视角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作者认为,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实践过程。即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政治发展在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是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今天,应当注重中国的政治发展,更应当注重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与实践美学的论辩中,生存美学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它力图回应审美现代性的挑战,阐述了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重大现实意义;它以主体间性理论取代主体性理论,深化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它从认识论的阐释框架转向生存论的阐释框架,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方法论;它以生存的超越性逻辑不断拓展理论阐释空间,建构着自己的美学体系。但是,生存美学由于受到生存环境和发展历史的局限,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成熟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