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写作者或说话人直接或间接地把前代故事或诗文语句用于书面或口头作品以服务于传情达意的过程是用典,用典者所依据的前代故事和诗文语句是典故.对典故信息进行概括、提炼、选取而成的典故的代码亦即语言形式是典面或称典故词语.典面所表示的与出典语境密切相关而又与用典现实语境相合的语位义是典义.典故是形成典面、体现典义的基本出发点,因而相对于典面和典义来说,典故同时又是典源.基于同一典源.可能形成不同的典面和典义.讲究典故词语的偶对是用典的规律之一,借助这个规律,有助于我们识别理解典故词语.  相似文献   

2.
典故词是用典者在造词用典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典源、典面、典义与典例是典故词的四要素.典源作为典故词的构成要素之一,对典故词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辞源·寅集》典故词典源的考察,我们发现典源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是判定典故词词目能否成立的重要依据;为典故词提供可能的典面;为典故词典义的生成提供信息要素;为典故词典义的分析提供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3.
论典故词语及其使用特点和释义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汉语词汇中的典故词语.作者认为,典故是被后世使用的故事和诗文,用典是由前代故事和诗文形成典故词语的过程。典故词语是由用典浓炼而成的词和短语的语言形式;典故词语的使用特点主要表现在关联、形式和意义三个方面;典故词语的释义方法有两种,即寻查典源和分析典源因素义。  相似文献   

4.
典故研究是一个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重视的学术问题。理清典故研究的历史现状 ,弄清典故的由来 ,典故概念的界定 ,典故与成语、掌故间的异同 ,典故词语的构成形式以及典源等诸方面的问题 ,对于将来典故学科的形成建立 ,也许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宋代已进入典故词发展和使用的衰微期,但墓志文中仍有较丰富的典故词,多语典词,以传承为主。用典特别是生僻典故的使用、文字俗写讹变以及泐蚀等都会影响志文的正确释读。已整理的宋代墓志文献中,误录典故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文献材料的有效利用和语言文字研究。具体校释宋代墓志中"实■""表■""俊■""捐■""卒■"等典故词语,需科学把握汉字俗变规律,深入探索典源出处,透彻理解用典之意。由此提出文字释读、典故语破解和文献校理相结合的碑志文典故词校释方法,为石刻文献整理、汉语汉字史研究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典故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修辞手法,使用典故能够润色文章,增加文采。元散曲则以本色直白为特点。元散曲中的典故的运用已经和传统诗词中的典故不同了,它具有了简单直白,铺陈排叙,多正用明典的特点,并烙上了元文人独特的心态印记。  相似文献   

7.
李白七绝大量用典而仍保存"清水出芙蓉"之美的奥秘在于多用熟典、常字,有效地疏导典故携带的历史文化沉淀,借助联想拓宽诗境,产生凝练含蓄之美;通过以情驭典、融典入景的方式营造出情、景、典交融的意境;多角度活用典故,结合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典故词语的生成有一定的随意性。它往往根据表达的需要,随意择取典源的重要语素合成而得。典故词语在流传过程中,需要适应语言的经济原则,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来找到一个符合汉语规范的典型词语保存下来。典故词语规范化是其语音、语法形式和语义内容都逐渐成熟、臻于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同形异源典故词是典故词语的一个特殊类别,是典源不同但字面偶合的一组词。从意义关系来看,有的相去甚远,有的意有关涉。因字面形式相同,理解时易造成张冠李戴,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辨别。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词用典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典故的涵义和类别,概述了历代文人用典的特点,提出了中国古典诗词用典的最杰出作家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观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用典,大多能做到寓典于情、寓典于景、寓典于理、寓典于境、寓典于美,具有一种美丽而自然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汉语中的成语典故历来是翻译教学的难点。本文在阐述汉语新典故用语的形成和类型基础上,给出了汉语新典故用语翻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清末作家钟云舫散文中的用典以量大且密、姿态横生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胜枚举的用典方式是钟云舫散文的一大亮点。然而目前关于钟云舫的研究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体系,对其散文的用典研究至今仍无人尝试。本文试图对其散文中的用典方式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从典故的引用标志是否明显和典故原义与新文本的意义的关系两个角度,归纳出九种用典方式,然后运用实例加以分析,并总结钟云舫运用典故的特点和创新处。  相似文献   

13.
废除用典是中国新诗诞生时的一个明确目标。但是用典这一现象并没消除,且在本土典故中民族神话、传说一反历史成了最主要的力量。不过,这种用典不再是传统诗学精神的翻版,而恰是“先锋精神”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于内在气韵上反俗;第二,在话语方式上陌生化;第三,与西方现代诗学高度融合。通过古今诗学的对比,不难发现新诗用典不是建立在传统的历史意识基础之上,在“先锋精神”的武装之下,这一事实极具存在的合法和价值的自足,这对我们认知和推动新诗的民族性建构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4.
典故的认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故是一种历史化隐喻,其原义的具体情节常被抽象化,并且与所描述的现时事件发生喻义上的冲突或错置,映现关系也处于隐含状态。本文阐述了典故的认知模式及其喻义在线构建的心理运作过程,认为对典故的认知涉及到意象———图示的跨认知域映射与诸空间域之间部分语义要素的投射合成。  相似文献   

15.
运用典故,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在诗词创作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遣词造句、传情达意表现现实生活,大大增强了作品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探讨毛泽东用典特色,化用诗句、神话入诗和民谚民谣的使用。毛泽东的诗词用词风格与曹操、辛弃疾进行纵向比较,彰显出毛泽东使用典故的豪迈气魄。  相似文献   

16.
刘勰《文心雕龙》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该书典故的运用,为表达内容服务,增强了理论阐述的形象性和说服力;用典采用多种技巧和方法,显现了骈文语言的精美、华丽、典雅;用典展示了刘勰的文化心态和人生追求.典故运用宛转自如,用人若己,精彩绝妙;既提升了《文心雕龙》的思想意蕴、学术价值、文化品位,又为典故的传播、普及和强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之际,典故翻译研究也越显重要。以社会符号学为理论依据探讨典故的语用意义能够深入认识语境对典故翻译的制约作用,结合功能目的论来讨论典故的翻译策略则能够更好地达到翻译的文化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论典故成语的民族色彩对翻译的影响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民族语言中的典故成语 ,往往具有不同的民族色彩 ,而典故成语的典型性和差异性往往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就翻译典故成语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典词学用事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肯定与主张词作用事之论的承衍,二是词作用事要求之论的承衍。其中,第二个维面又包括两条分支线索:一是要求词作用事自然妥贴圆融之论的承衍;二是要求词作用事灵活、事为意用之论的承衍。这几条线索从主体上展开了词学用事论的空间,将古典词学用事论的内涵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互文角度分析了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对西方文化的引述,研究了作者如何引用欧美文学,剖析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作用媒介,以此来确定华裔文化身份的;在批判主流文化中华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她建立“西方梨园”式多元化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