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继去年儒学研讨会,今年济南大学儒学研讨会于4月3日到4日召开.主要议题是“儒家伦理学说与现代道德文明建设”.济南大学党委书记孙积汉教授、校长李庆臻教授、副校长董操教授出席会议.邀请到会的专家有: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原所长孔繁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原主任楼宇烈教授、山东大学《文史哲》原主编丁冠之教授、山东大学出版社原副社长李传明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育济教授、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李伯齐教授、山东省社科院儒学研究所陈启智副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修建军副教授、刘厚琴副教授等.现代儒学家李炳南教授的学生刘国荣先生、李荣辉先生、王能杰教授、江乾益教授、刘锦贤教授亦应邀出席会议.山东省高校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以及济南大学儒学研究室、古典文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马列部、中文系、政史系、科研处、宣传部等部门有关专家研究人员出席了会议,共50余人到会.大会由董操副校长主持,李庆臻校长致开幕词,孙积汉书记作总结.共收到论文30余篇,20余人在会议上发言,气氛活泼热烈,畅所欲言,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2.
济南大学1998年懦学研讨会于5月21日在儒学研究所会议室召开,会期一天.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继承发展儒学学说,促进道德文明建设”.济南大学校长李庆臻教授、副校长董操教授出度了会议.邀请到会的专家学者有:山东大学《文史哲》主编蔡德贵教授、山东省社科院儒学研究所副所长孙聚友副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副主编武卫华副研究员、《东岳论丛》编辑部翁惠民副研究员.另外,现代儒学大师李炳南教授的学生刘国荣先生、纪洁芳教授、张清泉博士亦出席了会议.山东省高校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济南大学儒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徐复观思想与现代新儒学发展学术讨论会纪要韦维由武汉大学和台湾东海大学联合举办的“徐复观思想与现代新儒学发展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8月29日至9月2日在武大举行。徐复观先生是湖北省浠水县人,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先后在稀水、武昌、日本求学,30、40年代...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哲学史学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起发的“儒家德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儒家“德治”理论和儒学“以德治国”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讨论 ,就一些学术问题在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5.
张岱年先生致力于儒学研究,但不认同现代新儒家的儒学复兴论;张岱年先生是新时期儒学研究的杰出代表,但明确表示自己不是新儒家;张岱年先生对现代新儒家是否存在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认识过程,强调对新儒家的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等大陆现代新儒家有着较深的友谊和深度的学术交流,高度评价现代新儒家的学术贡献;与现代新儒家的唯心主义研究立场方法、"返本开新"的价值取向及重建儒学体系的文化向度不同,张岱年先生提出的"文化综合创新论"文化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主张借鉴汲取西方文化的优良成果,将其精华融合贯通,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综合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现代新儒学(新儒家)的认识、评价和研究,1949年或者说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20世纪50年代之前,国内学界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把新儒家或新儒学看成是一种思潮或流派,对其研究基本上是自发的争鸣式的个案探讨,即侧重某一个人物思想文化学说的批评或学术成就的评价,进而至于作为不同思想文化主张间的争鸣。这实际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并存与互动的缘故使然。20世纪前半期的新儒学(新儒家)研究,对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迄今的新儒学(新儒家)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儒辨”、“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孔子、儒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三个方面对“儒”、“儒家”、“儒学”、“儒生”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界说,对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及其坎坷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具体分析。文章指出,儒学传统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是以儒家《易》学为主流的《易》文化传统;同时,还指出了这种文化传统的诸多特色和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文章还论证了孔子对中国《易》文化传统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
由武汉大学和台湾东海大学联合举办的“徐复观思想与现代新儒学发展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8月29日至9月2日在武大举行。徐复观先生是湖北省浠水县人,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先后在浠水、武昌、日本求学,30、40年代曾投身军旅,任职政界,后在熊十力先生的教诲和启发下,转向学术研究,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新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举办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武汉大学和东海大学,虽然分别位于海峡两岸,但有一个共同点:这两所大学  相似文献   

9.
钱穆、余英时以史学立场为学术路向论述儒学,他们不仅推崇宋明理学,而且对于清代“道问学”精神评价甚高,并指出宋明与清代之间存在学术渊源。这与现代新儒家独尊宋明理学,语垢清代学术的哲学立场不无抵牾。然而,就其复兴儒学和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来看,他们仍然相互同情,心有戚戚焉。因此,钱、余与现代新儒家虽“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仍可被视为20世纪复兴儒学这一学术思潮的新儒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儒学思想史》出版后,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为了推动对中国儒学思想的深入研究,1991年6月13至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文化研究室、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五家单位,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儒学思想讨论会”。出席这次学术讨论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江西、湖南、河北、河南、陕西等地的史学工作者,共70余人。张岱年、白寿彝、杨向奎、石峻、邱汉生、李学勤、辛冠洁等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讨论会。《中国儒学思想史》主编张岂之教授也出席了讨论会。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陈正夫、何植靖教授的新著《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一书,系统回顾与总结了近年来学术界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研究的新成果,对“文化热”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是近年来文化研究中出版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共23万字。作者系统研究和阐述了孔子与孔子思想,全面回顾了儒学形成、演变的历史,客观评述了现代新儒学及其代表人物,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家熊十力、冯友兰、贺麟、余英时等对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予以较多关注,包括对梁漱溟新儒学的核心义旨、理论建构和梁漱溟的人格特质、学术地位等问题进行了厘清和思考。熊十力、冯友兰等现代新儒家对梁漱溟及其思想的解读、评价不仅与他们的学术旨趣相契合,而且浓缩了他们对整个现代新儒学思潮的态度和立场。剖析现代新儒家视界中的梁漱溟,既提供了一种解读梁漱溟新儒学的样式,又成为一面呈现熊十力、冯友兰等新儒家学术理念的镜子。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1996年夏,在贵阳举行了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之暇,贵阳的一些年轻学者就儒学与当代社会的若干相关问题与与会的著名学者霍韬晦(香港法住文化书院院长)、杜维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成中英(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诸先生进行了讨论,这些讨论涉及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价值、相互关系、作用及文化意义等重大问题。本刊已于1998.3、4两期刊载了杜维明先生谈话,本期继续刊载的是霍韬晦先生谈话录,内容主要关涉到用家精神能否以崭新的面貌在当今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在中国及世界发扬光大等问题.文中霍韬晦先生简称…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研讨会于2007年10月19日至20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本届大会由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与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由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郭齐勇教授及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儒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锡源教授共同主持。  相似文献   

15.
1.中国面临的现代化使命,使人们不能不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反思中,有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看法,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类见解大都从儒家思想中寻找自己的根据。某些海外新儒家也持类似观点,象杜维明先生即是。儒家学说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学又以孔子的思想为发端和内核。因此,考察孔子思想的性质,对于反省和估价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人文主义和孔子思想之间,不仅具有地域差异,它们一个  相似文献   

16.
1990年12月中旬,由我校哲学系李锦全教授和南开大学哲学系方克立教授共同主持的国家“七五”重点项目“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课题组,与广东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在我校联合举办了“现代新儒学与当代中国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数十人。会议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论。  相似文献   

17.
十月中旬,我院历史系趁中国历史学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白寿彝先生和该校历史系龚书诈副教授、该校史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家和副教授来武汉参加“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之机,特邀请他们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8.
去年六月,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英文中国哲学季刊主编、国际中国哲学会荣誉会长成中英先生来沪讲学。临行前,他对国内有些青年学者把他的观点误解为“新儒家”表示担忧,并希望我有机会替他澄清。近来,朱维铮先生在论文集《断裂与继承》的前言中,提到当前国内学术界的这样一种文化现象:李泽厚先生否认自己倾向于现代新儒家,但他强调儒学传统是中国文化心理的现实存在,强调儒家已侵入中国人无意识的深层等,这也被某些青年学者看作是转向新儒家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台刊《哲学与文化》第30卷第6期上发表文章认为,儒家的道德传承自孔子至孟子这一时期,师师相传,皆以“悟道”———彻证自心本性为标准。至孟子以后,儒家的道德便一直沉寂,汉代董仲舒时期才兴起了对儒学的研究。但是,儒学研究与儒家道德并不是同一回事,儒学属于文化现象学的范畴,儒家道德则是属于实证自心本性的范畴,尽管从汉代董仲舒至唐朝这一时期儒学大兴,尽管不乏其学术大成就者,但是,就“孔孟之道”而言,却是无人能够亲证的。历史再发展到唐宋,由达摩而来的禅宗—心法的弘扬,才使得中国读儒书之人借禅宗得以豁然顿悟“孔孟之道”…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仁学思想罗坚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偏重于政治伦理。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儒家学说从诞生之日起就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历代统治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对儒学作出不同的解释,使之独执中国文化、思想界的牛耳。儒学作为中国最悠久、最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