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社会性别赋予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期望以及两性不平等的关系被认为是导致女性整容群体壮大的重要原因。社会中处处蕴含着性别文化,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却常常被视为理所应当的事情而不加深入思考。要探索女性整容群体壮大的社会问题,必须深入到整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从她们的亲身经历中得到答案。从她们的人生历程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大众对于当前中国不平等的状况和趋势的不满程度如何?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和一些中国政府官员都提出,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市场改革造成的不平等状况不断加剧,普通民众对资源分配的不公非常不满、甚至愤懑。通常认为,那些从改革中获益甚微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应该对当前的不平等心存怨怒。为了考察这些看法是否属实,我们对一项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首先,尽管中国受访者对当前不平等的一些方面确有微词,但是他们总体上仍倾向于认为,目前产生各种社会不平等的资源分配模式是比较公平的,尤其是在社区内部。其次,与其他一些国家的类似调查结果的比较发现,中国受访者相对而言对社会不平等批评较少,同时更容易对个人通过教育、天分和勤奋努力来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持乐观态度。再次,总体而言,农村居民受访者,尤其是从事农业的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和职业地位较高的受访群体,反而对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反应要来得和缓,他们不太认为当前的情况是过分和不公平的。由此可见,民众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并不一定能代表他们对社会不平等的主观态度,而仅仅知道基尼系数或其他一些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也未必就能预测社会大众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基于这些发现,本文在结论部分讨论了中国今后在社会稳定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初创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同时也是青年价值观变化最快、最深刻的时段。该文聚焦于“后一代”青年特性融入社会结构变迁这一背景,分析其时代特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嵌入性。近20年来,青年在接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创造其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主导价值观被青年所认同与接受的同时,也将更多吸纳青年价值观中具有活性的成分.从而使社会主流意识因为得到青年文化的反哺而走向年轻。  相似文献   

4.
王俊英 《职业时空》2008,4(7):93-94
日本是一个等级观念很强的国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人们对等级序列自觉自愿的服从和认同。这一点,与其战后确立的民主政体和目前经济大国的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日本人的心里,人与人之间从来就不是平等的。当然,现代社会中的这种不平等指的不是法律意义和人格意义上的不平等,而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乐于遵守的基于权威主义的支配与服从。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后半叶,英国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平等加剧,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各种民间组织自愿组织起来.主张以人道主义来回应和改变社会不平等状况,特别是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一运动被称为睦邻组织运动。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家茶座》第12辑刊有署名夏星的《现代性学与SEXUALITY》一文,夏文中转引弗洛伊德著作,认为男女性器官的差异是导致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夏文的这一论断让人感到十分惊讶。据笔者所知,弗洛伊德只是认为性器官的差异可能造成男童和女童性观念的差异,从来没有认为性器官的差异是造成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况且,男女不平等这一重大社会矛盾,实在也不是由男女性器官的那点差异造成。  相似文献   

7.
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初创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同时也是青年价值观变化最快、最深刻的时段。该文聚焦于“后一代”青年特性融入社会结构变迁这一背景,分析其时代特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嵌入性。近20年来,青年在接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创造其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主导价值观被青年所认同与接受的同时,也将更多吸纳青年价值观中具有活性的成分.从而使社会主流意识因为得到青年文化的反哺而走向年轻。  相似文献   

8.
社会声望,也被称为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综合性价值评价。换言之,是指个人或群体所受到的社会尊敬程度与经济地位差异相比较,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异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持久的影响力。韦伯在其著名的《阶级、身份和政党》一文中,对经济分层(阶级)与社会声望分层(身份)加以区分并进行比较。他认为,社会声望分层由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所决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人们的身份认同、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直接影响,而经济分层对这些方面的影响则不那么直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韦伯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差异导致了社会差异,或者说,经济分层与社会声望分层相吻合,社会分化才得以结构化,即产生了阶级或阶层,形成了阶级结构或阶层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当前我国各职业的社会声望。  相似文献   

9.
当前社会正处于重大变革期,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价值真空,频频爆出的丑闻和民众日益强烈的诉求,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能力。社会管理问题在新时期已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全面布局、改革创新。针对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藻灵 《女性天地》2014,(4):22-23
食物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人将其视为果腹的工具,有人则用其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殳俏则不然,她认为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应当以看待人的眼光去看待食物。她通过写作、旅行和拍纪录片的方式去传承饮食文化,探讨人与食物之间的美好关系,华尔街日报还因此给她颁发了“中国创新人物奖”。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不可避免和不容否认的客观社会现象,社会分层是社会学功能论流派的分析性概念,社会分层承认社会客观存在差别和不平等,社会分层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合作性运作和社会的有机团结,推动社会协调、和谐发展。在笔者看来,社会分层、社会阶层更多的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社会学概念,  相似文献   

12.
人不能浪费时间,不能浪费金钱,但最不能浪费的,便是机会。因为现代社会为人提供的、也是社会最平等的体现,便是机会的均等。不必说以人身占有为特征的奴隶社会或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人刚出生便被打上了宗族、门第的烙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无机会均等可言.即便在那“史无前例”的日子里,人们或许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海外关系复杂等这样那样自己无法左右的因素,也使人失去了许许多多本该人人都有的机会。那么,现时代是否人人都平等呢?问题是怎么来看。实际上绝对的平等是没有的,即便是今天,也有着诸多不平等,…  相似文献   

13.
“平等与公正”是每一个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也是所有社会人所关注的焦点。然而,公正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要的是绝对的公平还是相对的公平,是机会的平等还是结果的平等?当前社会中最大的不公正表现在哪里,如何解决社会公正问题以及政府在这个问题中应该担负的责任? 对于公正,在我看来,今天有两条根本的道路选择。第一条,“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就要搞市场经济。核心就是把整个经济的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另一条路就是考虑到分配的不平等, 造成了弱势群体,因此在考虑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个人的平等,要通过社会民主主义的方式,以税收的方式进行调节,来保障人们一些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的权利,因此这条路的核心是强调再分配。  相似文献   

14.
社会流动有助于降低健康不平等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健康不平等现象主要存在两种理论解释,即社会因果论和健康选择论。以往研究主要通过追踪数据来检验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本研究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5),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中国民众的健康不平等状况及其产生机制,并从侧面比较了这两种理论的解释力。本研究强调健康不平等是社会阶层地位不平等的再生产,而社会流动是降低社会阶层地位不平等的重要途径。因而,本研究假设,是否发生社会流动对于改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上向(下向)流动能够促进(降低)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且有助于降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健康梯度。分析发现,社会流动(方向和距离)对人们的健康水平有显著作用,但只有长距离的社会流动才对人们的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升(或抑制)作用。从总体上看,在当前中国背景下,社会因果论的解释力强于健康选择论。社会流动在健康不平等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混合作用,有助于降低健康不平等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一、规范社会化缺陷理论概述 1、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化使得人由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其终极目标是使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而此处“合格”的标准意味着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能够恰当的扮演自己的角色。国内的学者将社会化定义为:“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与其他公共政策相比,社会政策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它具有社会性的目标。所谓社会政策的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多年来国际社会就促进性别平等达成的共识,它是缩小现存的社会性别差距、推动性别平等的有效方式。对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相关概念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和精髓;社会性别主流化以基本人权框架为基础,以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性别平等为目的,形成了不同于男女平等概念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8.
探究大学生无偏见动机对社会支配倾向及同性恋态度的中介作用。采用大学生同性恋态度量表、社会支配倾向量表中文版及无偏见动机量表为测量工具,对方便取样的57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社会支配倾向、同性恋态度和无偏见动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无偏见动机在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和同性恋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个体对群体平等的反对倾向和同性恋态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节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个体对群体平等的反对倾向以及无偏见动机来减少对同性恋的偏见。  相似文献   

19.
以画说世     
“?龄”社会 多年前就有关于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的说法。如今,按年龄被划入老年的大多数人虽依然精力旺盛、充满追求,社会却已然把他们一概当做被关怀扶助的群体了。——工作、生活、娱乐、消费等几乎所有层面,无不呈现“年轻化”态势.仿佛我们的社会被“青春霸权”统治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方社会管理创新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诉求的一一种必然选择,其根本动力源自制度的僵滞和供需的不平衡。在社会结构变迁、技术进步等外在推力的驱动下,地方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呈现出既有正式制度“自上而下”的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