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自杀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它是社会变化发展的产物.民国时期,随着社会新陈代谢的加快,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并日益加深.在这一时期,皖人自杀现象非常普遍,原因各异,这其中主要包括经济贫困、新旧文化理念的冲突、社会纠纷与维护尊严以及忧国等几大类,传统与现代并重.自杀现象及原因背后也折射出这一时期社会救济体系的崩坏、社会一体化程度的降低,以及社会危机、矛盾的多样性与严重性等深层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2.
生命至尊热爱生命——中日两国自杀现象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日两国都是世界上自杀率居高不下的国家,面对两国自杀的黑色人群:精神抑郁症患者、老人、青少年、妇女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分析其自杀的主要原因,加强对生命的平等意识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的引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政府立法、舆论宣传的积极措施下,预防和减少自杀的人数,为构建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自杀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在现代社会里,自杀在死亡谱中占相当部分,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自杀的人数均呈上升趋势。自杀涉及到许多学科其中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和医学等。自杀既是医学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它犹如一切引起人类致死的“疾病”一样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家庭的平衡。由于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因此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负性生活事件作为公认的自杀易感因素,对青少年的自杀风险具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聚焦于负性生活事件所导致的青少年自杀风险,将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惩罚丧失这四个层面分析青少年自杀风险的影响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介入降低青少年自杀风险的对策,旨在为学校、家庭与社会切实降低青少年自杀风险提供理论依据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蓝鲸”死亡游戏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自杀游戏,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生命安全。通过塑造独特的死亡审美,“蓝鲸”聚集了有自杀意向的人群,通过理性的游戏设计帮助玩家逐步克服死亡恐惧,实施自杀行为,游戏模式的网络化传播使得“蓝鲸”得以在全球扩散。现代社会的个体化、理性化、技术化特征,既是网络自杀行为得以形成、实施和扩散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青少年网络自杀的深层动因:个体化时代的信仰危机,让青少年感觉到孤独与虚无;“园艺文化”影响下对青少年理性化的培育和“裁剪”,压抑了其生的本能并唤起了其死的本能;技术异化与道德盲视折射出技术进步的社会风险。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的网络自杀行为,要加强集体教育,克服社会信仰危机;引导个性发展,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规范技术使用,重视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秦汉以前的自杀观念与现代社会不同.通过分析<史记>等文献中记载的自杀现象,可以发现古人更多地将自杀视为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和文化行为,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反常的病理现象.了解古人的自杀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并且有助于人们反观自己时代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7.
周蓓 《兰州学刊》2011,(1):135-139
清代因经济纠纷引起的自杀时有发生,纠纷主要集中在债务和土地方面。胥役索诈导致的自杀大大不同于普通民众因经济矛盾引发的自杀,它牵涉的是胥役管理。平民生活的贫困、家庭关系的经济利益化、官民关系的紧张状态等是清代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但国家试图构建理想社会的努力与实践是客观存在的,官方从教化、行政和法律的角度采取策略防范和干预自杀,对缓解社会矛盾、缓冲社会紧张关系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杀是指有意识、自愿的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意念是指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但没有采取或实现自杀的外显行为。以大学生中自杀意念预警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归因分析发现:内外向、神经质、抑郁、精神病性4个因子显著的影响着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及严重程度;通过心理分析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进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分析取向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赵刘洋 《天府新论》2016,(5):127-138
本文聚焦于“道德的法律实践”两种类型即“滞后道德”的法律实践与“超前道德”的法律实践对妇女自杀的影响。前者将对妇女贞节道德的要求纳入到法律中,具体包含三种机制:法律鼓励妇女贞节道德受到侵犯时选择自杀;法律对妇女的保护与贞节道德联系起来;法律惩罚违犯贞节道德的行为,妇女因选择受限而趋于自杀。后者则关于法律对妇女超前性别道德的追求,具体包括法律对激进性别平等和离婚的鼓励、道德从法律退出后道德约束力的弱化、法律对权利的强调导致妇女对权利的片面理解。两种类型的实践与具体社会实际存在诸多冲突,都造成妇女自杀,因此,法律对妇女不切合社会实际的道德规定促使妇女趋于自杀。法律实践应根据社会实际以实用的方式调整权利与道德的关系,现代法律尤其要处理个人主义与家庭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郁风 《家庭科技》2006,(1):38-39
自杀率越来越高,使抑郁已成为被整个社会关注的现象。抑郁变得越来越可 怕。其实,在生活、工作的压力下,许多人都与抑郁有过交往,只是多数人能通过自 我调节战胜了它,少数人却过不去这道坎,使它成为挥之不去的疾病。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抑郁,预防抑郁,帮助自己或身边的人击退抑郁,呼唤那些 在阴郁中流浪的心灵重返生活的阳光与快乐吧!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府里自杀事件屡有发生的现象令人深思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生理疾患以及媒体诱导和周边环境影响等,都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高校学生自杀呈现出自杀因素的多元化、自杀过程的情绪化、自杀手段的极端化和自杀比率上升化等特征。高校学生的自杀现象对高校的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诗人、作家自杀的文化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的人群中,诗人、作家的自杀特别引人注目。他们的自杀多发生在信仰危机的时代,发生在个人理想世界、人格价值难以实现的时候。对自杀死亡的探究,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注。由此会更懂得生命的意义,更珍视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民族、人群自杀行为的手段、时空分布有所不同。中国人所选择的自杀手段、方式及时空分布与社会文化习俗有着重大关联,如服毒、自缢、溺水等。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高坠自杀现象增多。西方人自杀多选择暴烈的手段如枪械、高坠、车祸等。日本人的"切腹"自杀等均有深沉的社会文化因素。自杀行为在时空分布上也与自然条件(气侯等地理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自杀问题非常严重。为了预防及处理这一问题,知识分子提出了自杀预防的意见和建议,社会组织对自杀者进行了救治和救济,地方政府开展了自杀统计和自杀干预。通过知识分子、社会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努力,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自杀干预与救助机制。这一自杀干预与救助机制开启了中国系统性自杀危机应对的历史先声。  相似文献   

15.
丁志宏  王妍 《兰州学刊》2023,(2):148-160
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抑郁是反映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文章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2018),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抑郁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互联网使用可以显著降低老年人抑郁水平,社会网络支持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同时,经常使用互联网对老年人朋友网络支持的促进作用高于对其家庭网络的促进作用,但在使用互联网降低老年人抑郁水平的过程中,主要发挥中介作用的仍是家庭网络,朋友网络支持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外患频仍,一些仁人志士为警醒同胞,自杀殉国。1919-1928年间的爱国运动中,尽管人们不认同自杀这种抗议方式,但由于自杀行动具有激励国人的作用,又对自杀者表示理解、尊重,赞扬他们的爱国精神,将他们看成以身殉国的烈士,为他们举行追悼会,通过启事、公祭、追悼、公葬、抚恤等仪式环节,使他们为国捐躯的烈士价值定位获得肯定。追悼会也为人们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呼吁同胞团结御侮、誓雪国耻提供了契机和场所,人们在感受追悼仪式所内含的意义时,增强了对国家面临的危难及共同价值的认同。追悼会在赋予自杀行动象征性社会意义的同时,也在中国现代爱国运动进程中发挥了社会动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若鹏 《天府新论》2007,21(2):153-155
近一段时间以来,愈演愈烈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什么会在代表着学术与理性的象牙塔内不断发生这些令人扼腕的悲剧呢?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复杂和多重性的,单一的消极因素并不可能直接导致大学生轻易地选择自杀的行为。大学生自杀预防主要针对防止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或将已产生的自杀意念消除在萌芽状态。预防自杀应先加强个体心理预防,还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建立起社会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当时数位欧洲和英国的学者开始策划及研究一种新型地图。当政府部门开始收集有关死亡原因方面的统计数字时,社会学研究才全面展开。突然间,也是第一次,每年的自杀人数开始公诸于众。而当这些数字被用于国与国、年度与年度之间情况对比图时,三种令人惊异的情况出现了。首先,年度与年度间数字的变化超越于稳定。例如,1830年到1874年间,英国自杀人数的变化范围仅是十万分之零点五。其次,不同社会的自杀率存在显著差别。在1870年的爱尔兰,每十万人只有1.5人自杀;而同期的丹麦,自杀率为十万分之二十五点八。再次…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社会讲求善终,希望有一个好的人生终点;老有所终,也是儒家所提倡的理想境界。然而,在晚清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部分底层社会的老人,选择了自杀。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刑部档案为主要史料,用历史学和社会学方法对晚清底层社会老人的自杀现象进行梳理,可以分析出自杀的原因及类型,并藉此呈现其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劳动是人类物质性实践活动。在前现代社会里,劳动往往成为痛苦或被歧视的代名词,现代乌托邦主义诉诸于共同体生活进路,解构传统劳动观,高扬劳动的意义,从倡导劳动义务性、劳动(生产)即政治、劳动的互助合作等视角,挖掘了劳动不仅具有生产物品的经济学功能,还具有增强人群的团结、对共同体归属感、消除恐惧构筑安全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价值和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