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本身蕴含着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则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非辩证的形而上学理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知,包括对马克思主义观“本体论”和“实践论”内容的科学把握.现阶段,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需要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端正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和共产主义现实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劳动人民对信仰等精神的需求日益凸显,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深层次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其完整内涵的固有之意.因此,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相关问题是新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实践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经济、文化的复杂形势和新一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文章具体分析了大学生各种信仰状态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力争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时俱进,同时丰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信仰危机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科学信仰,在更新社会治理理念,把握社会治理变化发展规律,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必须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牢固确立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信仰和社会政治信仰问题。当前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迷茫,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进程。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建设和谐社会,为现代化实践发展提供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6.
信仰的一般本质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种信仰 ,马克思主义与历来的宗教信仰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 ,是信仰活动和现实生活的统一 ,其动力效应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一致。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机制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夯实党的意识形态基础 ,是当前我党思想政治建设中的一项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袁杰 《东岳论丛》2023,(3):105-110
人的现实生活实践既是一切信仰的发源地,也决定着一切信仰形态的生成及其转变。从总体状况来看,一定的现实生活方式与其对应的信仰形态依次经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自然的现实生活与原始信仰,虚幻的现实生活与宗教信仰,非人的现实生活与拜物教信仰,美好的现实生活与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把现实生活实践作为检验一切信仰是否具有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唯一标准,现实生活实践必然会使彼岸世界难以证伪、宗教信仰难以根除、共产主义难以实现等质疑烟消云散。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实践密切结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把现实生活的生动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线,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信仰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度信服、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执著的追求,并以此作为自己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其基本内涵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坚信不疑、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向往追求、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无比信任、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著。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崇高的信仰。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 ,首先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认真面对“在变化的条件下 ,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深层次的基本理论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最根本的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蕴涵了多层面的内容和多向度的意义,当人们集中探讨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和霸权性之显性内容和现实意义之时,却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的另一重要维度,即意识形态的历史传承之隐性内容与其理想信仰之超越意义。从现实层面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处在被压抑的潜伏状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有着被消解的危险。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既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社会历史传承的思想体系,又认为是具有阶级意识的信仰体系。由此,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的时代建构,强调其中的历史传承与理想信仰,成了不可或缺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信仰作为人类社会中居于统领地位的精神现象,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支柱,对于意识形态的形成发挥着创立、建设和维护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现代新型信仰形式,是新中国意识形态形成的信仰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不断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却遇到挑战。邓小平理论的建立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其实践 ,将使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建获得现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信仰多元化的严峻形势 ,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了挑战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人文关怀 ,其实人文关怀的缺失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的问题 ,而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偏差。当前党的各项路线包括党的十六大所制定的奋斗目标都在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是实现“中国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需要。当前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着西方社会思潮和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的冲击,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被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面对当前困境,高校须建立健全信仰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3+1”新模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倪红燕 《理论界》2013,(6):56-58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应充分认清自身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推进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中奠定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基础;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努力塑造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人格形象;通过工作实践特别是制度建设维护人民大众利益、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夯实党的组织基础,脚踏实地筑牢全党及全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有学者认为“信仰”乃宗教用语且为西方独有,中国没有信仰的历史和传统,故不宜使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使用.一字之差,关乎是否应该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阵地的问题.尽管“信仰”和“信念”并非性质对立的概念,也有着意蕴上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二者的区别却是不容忽视的.更为重要的是, “信仰”非狭义宗教独有,更非西方独有.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不足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伟大性,反而容易引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适宜的困惑,并因此而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7.
追求真理与固守信仰是主体在趋于人性完善的进程中最强劲的动力,从对真理的探求到对真理的信仰是主体不断努力的结果。人性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历史产物,它的任何变迁都体现着时代主题与主体自身不断转向的现实印迹,更新着主体对真理的境域化诠释,进而又影响其向信仰层面的跃升。作为信仰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因当代中国主体人性的变迁及其对多元真理与信仰的渴求,它自身的真理性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消解或遮蔽。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以及主体诉求人性完善的内在冲动,在解读马克思主义人本关怀的基础上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已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战略性举措。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于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郑永扣 《中州学刊》2008,1(1):161-163
在西方哲学史上,信仰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把握信仰与哲学的关系.对信仰的研究既要关注社会制度的层面,也要关注个体、心灵的层面;既要关注信仰的阶级性,也要关注信仰的普世性.  相似文献   

20.
熊英 《江汉论坛》2012,(6):63-67
从中国青年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可以追寻百年来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轨迹,探索其内在规律: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唤醒新青年信仰自觉,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史,是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青年、领导青年运动的历史,是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历史;展望未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入发展,中国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将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