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正义 《南方论刊》2009,(11):43-45,42
民族主义理论是吉登斯现代性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吉登斯民族主义理论的内涵主要包括民族主义的概念和形成;民族主义的发展;民族主义的后果三个方面。吉登斯运用社会心理学、建构主义以及辩证方法论等分析工具,对民族主义内涵的三个层面分别进行了阐述,并以这三个层面的内在逻辑关联作为支撑,构筑起了他民族主义理论的整体架构。  相似文献   

2.
在苏联由“超级大国”到最终分崩离析的演变过程中,民族问题是主要诱因之一。自民族纷争始,以国家分裂终,民族因素在苏联演变与解体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苏联民族问题的失策,导致了少数民族民族主义的滋生、蔓延,在此,我们把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细分为三个层面:文化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通过对这三个民族主义的分析,来透视苏联民族问题的隐患,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纪霖 《社会科学》2005,(1):95-103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 ,从梁启超到张君劢 ,有一条脉络分明的思想史线索 ,即致力于融合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他们所致力的 ,是将民主的法律政治共同体与民族的文化语言共同体以二元化的方式结合起来 ,无论是梁启超 ,还是张君劢 ,既尊重个人的自主性 ,也强调其所赖以存在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归属感。他们是自由主义者 ,也是民族主义者 ,他们所追求的是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具有民主政治内容和民族文化认同的民族国家共同体。不过 ,梁启超、张君劢所代表的自由民族主义印有中国儒家深刻的特征 ,从他们对个人、社群和国家的相互关系的处理、从他们对公德与私德的理解以及精英主义的态度而言 ,可以说是一种现代儒家式的自由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4.
邹赞(以下简称"邹"):我想从几个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键概念入手开始本次学术访谈.当代西方民族主义学者像埃里·凯杜里、安东尼·史密斯、霍布斯鲍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等都对民族、民族主义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探讨,不论是着眼于政治经济视角,还是专注于文化意识层面,共同之处都表现为对民族原生论调的驳斥.  相似文献   

5.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以下简称<想象的共同体>.吴毅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下文引自该书的均仅标明页码)一书堪称20世纪民族主义研究的经典.作者为"民族"这个充满争议的概念界定了一个富于创意的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第一章<导论>,6页),进而探究了"民族"这种特殊的政治想象在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中成为现实的复杂历史条件和过程.  相似文献   

6.
晚清官僚民族主义(1840~1895)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最初形态,其主导力量是少数洋务派官员及其幕僚,也包括沿海开放城市少数知识分子。官僚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对外而言,是少数先知先觉的官僚士大夫中国主权意识的觉醒和在外交领域对中国主权的维护,在文化方面则是坚持中华文明优越论,以此来维护民族尊严;对内而言,即是全方位开展自强运动,以增强经济军事实力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它与19世纪拉美、欧洲和亚洲各种民族主义运动都有所不同,这种独特性也决定了此后中国的民族主义一直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7.
刘家民 《天府新论》2014,(4):148-155
民族主义在近现代各少数民族中的接受,含有两个层面的内容:民族(种族)自身的认可与中华民族的认同。作为近现代社会重要的精神思潮,民族主义广泛融入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思想中,对少数民族现代文艺观念的嬗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主义作用下的现代民族文艺嬗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文艺功能、文艺内容与形式以及文艺叙述方式。民族主义孕育出少数民族现代文艺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在于确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身所固有的客观实在性亦即理论彻底性。其一,在生存体验的层面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源于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共同生活,它是对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哲学表征,因而它是通过中华各民族并且为了中华各民族而形成的精神财富,它能够唤起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记忆并获得中华各民族的真切认同。其二,在范畴规律的层面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规律性的意义上打破了资本逻辑对民族共同体的抽象束缚,超越了民族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的抽象对立,确立了一种以社会性和共同性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族观,亦即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关于民族国家和民族共同体的认识范式和解释框架。其三,在形上价值的层面上,作为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当代中国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兼具历史性的特质与自然性的内涵,是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介环节。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获得了“类意识”的社会意义,集中表征着作为类存在者的人的“类特性”。作为一种“意识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现实性——规律性——价值性“三者一致”的基础上获...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来,国内外环境的变迁促使日本和平主义式微,在民族国家认识、评价近现代历史、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对美外交诸多领域民族主义升温.民族主义主张重新评价日本近现代历史,进而向传统日本回归,强化日本国民的民族国家认同与国家意识;批判和平主义与民主主义,反对对美从属外交,反对全球化;提高大众的道德与伦理水平,部分批判西方价值观念,培养国民的乡土心与爱国心.民族主义的目标是摆脱战后体制,恢复国家传统,日本要成为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政治大国甚至是军事大国.  相似文献   

10.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辛亥革命志士的民族主义完成了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内在转换。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转换,是由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在反满与反清、反专制上的内在一致性,驱除鞑虏的短期目标是反满,也有反清、反专制和追求民族平等的政治意义。之所以必须完成这种转换,是由于其内在张力,反满、反清不等于政治民主的实现,相反,可能造成新的民族不平等。因此,武昌首义成功后,当革命者的角色由造反者转变为执政者、建设者的时候,以民族平等和政治民主为诉求的五族共和也就必然成为革命者的价值理性。此后,民族平等成为国内民族关系建构的主流,民族共融成为国内族际意识的主调,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空前强化。五族共和奠定了多民族平等共融关系的思想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青年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可分为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呈现出一些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反映.当代青年民族主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将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关于民族主义研究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方法,目前学界尚未给予应有的关注。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以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民族主义研究方法的思考和探索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对民族主义的研究。本文分别从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类型和特征、个案研究三个方面对民族主义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当全球化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掀起一浪又一浪高潮的时刻,民族主义恰恰在此时成为各民族国家为回应全球化浪潮而采取的一种自觉行为。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存在良性互动关系,因此二者并不是此消彼长。正确分析、评价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克服全球化的消极后果,有利于引导民族主义的理性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相似文献   

14.
面对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和社会现代化的理性诉求,梁启超从思想文化和精神层面思考民族解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辩证扬弃传统思想资源和借鉴吸收泰西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民族主义的历史命题.梁启超毕生致力于思想启蒙和民族解放,成为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首倡者,也为今人从历史与逻辑统一上认识民族解放和社会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花永兰 《学术探索》2006,19(1):84-92
冷战后的世界民族主义具有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它肇始于历史遗留民族问题的反弹、全球化的激荡、国内民族政策的失误、外部敌对势力的干涉、苏联解体的冲击和对于民族自决权理论的曲解等诸多因素,并对当代国际政治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包括促进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挑战现存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原则、破坏世界和平与发展,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与此同时,世界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它使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呈现活跃态势、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民族文化价值观受到冲击、国家主权和内政受到干涉。我们对此采取的因应之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借鉴国外解决民族问题的有益经验、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稳妥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即理性的和正当的民族主义即爱国主义,而不是极端的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当前,世界民族主义出现了新动态: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呈现出分化走势,即极端民族主义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而求生存图发展的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出现了强化的态势;各民族国家以和平方式解决民族问题成为大势所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虽然有发展的苗头,但国际社会的反霸斗争也在加强;极端民族主义诉诸恐怖主义手段的抗争方式短期内不会杜绝。  相似文献   

16.
人文关怀是"民族主义"与"非民族主义"的统一。因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历来是各个民族的愿望和意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或互动,使民族主义成为支配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的思想或意识。其中,积极主动的人文关怀或民族关怀是非民族主义的民族主义之观点和行为。  相似文献   

17.
高玉 《人文杂志》2005,4(6):100-105
从孙中山到国民党政权,民族主义始终具有政治性.国民党政府从政治的立场提倡民族主义,而"左翼"则从政治的立场反对民族主义.国民党政府通过把民族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化来确定其政权的合法性,而"左翼"则通过批评民族主义来"解构"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不仅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反而招致广泛的批评,这并不是民族主义文学理论作为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民族主义文学理论被国民党作为统治工具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民族主义,我们都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们之所以否定民族主义,一是因为它反对阶级斗争理论,二是民族主义具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事实上,30年代,左翼文学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主要就是在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左翼"文学不提"民族文学"而只是强调"民族形式",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很深的政治问题.我们应该把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这两个问题区别开来,中国现代文学民族性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是一个文学理论问题,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则是一个文学史问题,它既有理论上的问题,也有政治上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存在着政治问题而对民族文学理论本身也予以否定.单从文学理论上来说,战国策派的民族主义文学理论并没有多少可以指责的.  相似文献   

18.
由于民族主义在原因和后果上都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内部发展两个层面,因而笔者主要从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构建两个层面分析和探讨了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的原因和影响。从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看,其根源在于国际关系层面长期累积的矛盾,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在处理民族和国家关系上的不合理性,造成了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深刻历史动因。但从冷战后民族主义给国际社会造成的后果看,其消极性又大于其积极性。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看,冷战后民族主义的成因在于许多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失败和失误,其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它导致了国际范围内民族国家的又一次增生,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情感归属和价值诉求,大多兴起于社会转型与断裂时期,以其模糊性赢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其黏合性彰显了巨大的工具价值.现代化推动了当前韩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其主要采取宣扬民族文化优越性、寻求历史荣光与付诸现实政策等建构方式.其间,经过诸多危机事件的碰撞,韩国民族主义逐渐形成了从民族情感到民族意识形态的广泛领域,在现实政策中不断得以强化,并通过对外交决策机制的介入、社会氛围的营造、意识形态的塑造等深刻影响着韩国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20.
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同时兼顾可欲和可行、也即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好社会”;“好社会”应兼顾、平衡、协调社会整合(共同体的追求)和个人的自由与尊严.要兼顾、平衡自由和共同体,第一,必须在理论上澄清自由和共同体这两种价值的关系,特别是要论证说明,自由和共同体是可以互相支持的力量,而不是纯粹对立的双方;第二,必须在实践上处理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层面的问题,即制度(体制)层面的问题、结构层面的问题和心理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