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沿海地区产业大转移背景下,内地掀起承接产业转移的热潮。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企业转移的一条清晰路径,但能否实现由企业转移到产业转移,借势发展,考量着是企业发展与承接地区的全方面对接,需要承接地区的综合承接力不断增强。本文以“台达”落户郴州为倒进行分析,对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产业转移效应定量研究较少。运用区位熵、产业结构效益、产业影响力等统计指标,以东西部产业差异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所带来的不同效应:一方面优化了产业结构,带动了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在承接产业过程中,个别地区也出现了负效应,即产业结构效益恶化的现象,并据此提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的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具有优势升级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西部地区能否充分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关键在于承接能力。西部地区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改善产业转移的环境;发挥承接企业的主体功能,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4.
产业的适时转移不仅是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找出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最后从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承接能力、以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推动产业转移、加强教育和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通过约束机制影响产业转移的实施与效果,认清各个地区的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大小能够为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转移提供重要参考。文章从产业转移接受方角度出发,构建了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确立各指标权重,并运用灰色关联评价方法计算了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然后从多个角度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给出改善和提升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安徽省承接当前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化转移方式与原因,认为在成本与市场因素推动下,产业转移规模扩大的同时,产业的关联度与集聚度也在不断提高,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必然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安徽省有效承接产业集群化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总量、基础平台、产业特征、投资方式、单项规模、开发区发展、政府行为等七个方面分析了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为例,采用中国2002-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计量研究。结果表明:成本因素中税收竞争是影响产业转移的关键;投资环境因素中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对承接力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相对技术差距有促进作用,相对开放度、工业产业集聚程度和基础设施水平的影响则不显著,其中,相对技术差距的影响最大;市场潜力因素中相对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对于产业转移力度有消极的阻碍作用,相对总资产贡献率和产品销售率的影响则有限。鉴于此,提出重庆市提升产业转移力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实地调查耒阳东江工业园的基础上,分析湖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情况,探寻企业转移的原因、转移方式、经营现状,并从产业集群、基础设施、融资平台、转移服务等方面提出有效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西部地区间存在的经济级差孕育了东西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产业转移的积极效应又激励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积极性,而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条件的好转与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则使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具有可行性。所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内在诱因。  相似文献   

11.
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由6个一级指标、39个二级指标的分析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结果显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差异明显,整体水平偏低.最后,给出提升湖南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产业转移,必将不同程度地附有污染物的转移,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获得利益的同时,必将承担着相应的环境风险。这似乎是一个难于消除的悖论。本文从环境伦理的不确定性、区际公平、地区形象等方面分析了先发地区产业转移中的伦理畸变,阐述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因素及面临的环境困境,提出了政府在促进产业转移与承接中应担负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13.
承接产业转移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资本的趋利性决定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时并不把环境因素考虑在内。这就要求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必须履行好生态责任,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尽量减少和避免承接产业转移对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项目研究架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紧紧围绕产业转移的供求规模、基本规律、结构与效用,以及中部地区如何有效吸纳或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两大基本问题展开.试图探索以发挥中部地区的外生比较优势为基础,以培育中部地区的内生比较优势为重点,全面提升中部地区综合比较优势、实施外源性发展与内源性发展有机统一的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战略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后发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其经济迅速发展,但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利用山东省17地级市的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将外商直接投资和新建企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变量,引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比重和单位工业产值电耗控制变量,构建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各变量对山东省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影响,并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和新建企业对工业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为负,“污染避难所假说”在山东省并不成立。而其他控制变量对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有一定差异,且对山东省东西部影响也有区域差异。从东西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对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的影响看,"污染避难所假说"在西部地区成立,在东部地区不成立,且存在"污染光环"效应。  相似文献   

16.
依据甘肃省1992年2011年间的相关数据测算相应年份的TFP数据,在此基础上考察甘肃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以检验全省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承接国际先进产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甘肃省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具有负的知识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长江经济带内6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Topsis法,从经济、社会、开放、科教、潜在和环境等6个维度评价综合竞争力和子系统竞争力。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示范区的综合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由大到小依次是安徽皖江示范区、重庆沿江示范区、湖南湘南示范区、湖北荆州示范区、江西赣州示范区和四川广安示范区。因此,重庆沿江示范区、湖北荆州示范区应加强跨区域合作,吸引外资外贸,发挥区位优势;安徽皖江、四川广安示范区应加快人才引进,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推动产学研结合;江西赣州和湖南湘南示范区应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生态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依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以27个工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梯度系数测度的优势产业,采用相对梯度系数对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为:煤炭开采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造纸业和饮料制造业。据此对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存在的恶性竞争和产业重复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4~2019年中西部地区16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分析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创新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高了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仍成立。第二,示范区所产生的创新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城市规模异质性以及专利类型异质性。第三,机制分析表明示范区通过经济发展和科技投入对地区创新力产生正向中介效应,通过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力产生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20.
国际金融危机使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遭受重创,但也催生了从沿海到内地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文章从后危机时代产业转移的主体、对象、范围、方式、动因和结果等方面阐述了其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以安徽的承接实践为例,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中西部地区应抓住这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清除障碍,采取灵活的承接策略,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努力从低端的加工组装向高端制造乃至"创造"攀升,实现产业升级,摆脱落后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