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表现主体间共在关系的哲学概念,它强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往。主体间性理论不仅为德育理念、德育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德育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从开展对话教育、组织社团活动、拓展德育系统等方面,为实现主体间性视域下德育模式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生成性等特征指明了路径,对于树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德育是针对主体性德育的"单一中心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德育理论形态和实践模式。主体间性德育的理论建构必须考虑哲学主体间性的转向、主体间性德育的转向和主体间性德育的合理性辩护3个层面的问题。从具体操作层面讲,主要需考虑基本前提、基本保障、基本条件、关键要素、基本途径5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德育的研究应该由传统的决定性研究范式向过程性研究范式转变。过程哲学视野中的德育是以内部系统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推动个体德性生长的动态过程。德育的动态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过程性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逐步实现传统德育理念的过程性转向:德育着力点——由外塑性转向内生性;德育模式选择——由简单机械性转向有机系统性;德育角色定位——由二元对立性转向主体间性;德育实施方式——由理性控制性转向自由体验性;德育效果评价——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相似文献   

4.
德育主体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主体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子项的体系。通过解构德育主体体系 ,发现该主体的层次性特点 :国家 (社会 )是学校德育的原发性即本体性主体 ;教师是学校德育的实践性主体 ,具有派生性特点 ;同时 ,在实施德育工作时 ,教师作为实践性主体又具有替代性主体与精神自我性主体的双重结构。本文特别指出 :学生只是自己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主体 ,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 ,他只是客体而非主体。  相似文献   

5.
传统德育的弊端和由此引发的当前幼儿德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缺失,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试图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幼儿德育要回归其主体间性,要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本化的道德理念;要反对道德灌输,提倡道德自主;要源于幼儿生活,回归生活土壤.  相似文献   

6.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德育实施过程中各要素的对立统一。从高等学校德育过程的几组矛盾关系入手,探寻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和方式、德育环境及德育媒介等因素对高等学校和谐德育过程的影响,继而从遵循德育过程规律,创新德育方式,强化德育实践,注重德育过程中的人文性和激励制度等方面提出缓解德育矛盾,构建高等学校和谐德育过程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的弊端与现代困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当前德育主体理论的弊端是其依然处于传统德育主客二分的固化模式下,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的弊端导致的现代困境主要体现为:强调占有性生存而轻视共生性生存使人"物化";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工具化造成"单向度人"的形成;强调规范约束忽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的创造性难以发挥;崇尚科学世界观而轻视生活世界观使德育偏离人文价值.传统德育在现代背景下与人的关系呈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8.
心理咨询的德育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反映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关系,是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和积极意义。心理咨询的德育价值,在于心理咨询对高校德育的贡献满足了学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需要,心理咨询的德育价值表现为功能价值、主体价值、过程价值、结果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人本化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人本化 ,必须从德育主体、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入手 ,实现三个转变 ,即德育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双主体转变 ,德育过程由忽视学生主体需要向关注学生主体需要转变 ,德育方法由灌输式教育向渗透式教育转变 ,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德育资源是指可以运用于德育过程、能够给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现实和潜在的因素。相对于德育条件,德育资源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力,更大的通用性、普适性,更鲜明的主体性、积极性。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持续开发是构成健康德育资源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传统德育模式和现代社会激变是影响当前德育实效的重要因素。我们倡导参与式德育,即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学生亲历亲为和在其中的感悟生成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这要求学生自愿自主的参与,更要求教师,家庭和全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的支持和参与。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不甚令人满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德育目标失衡,德育过程简单,德育地位倒置。为此,学校德育必须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选择适当的德育内容,探索有效的德育方法,特别应注重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分析了高校德育模式的变迁,即从传统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变,就传统模式的背景、功能及现行后果,新模式的产生原因、主要特征,并以居委会制、自管会制、社区书院制为例重点阐述了德育新模式的实施过程,最后对德育新模式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孙中山的德教理论进行了探析,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德教领域的主要贡献有:强调道德教化,设计了系统的德教内容,构建了优秀的道德精神,求立了丰富的德教方法,并提出了道德评估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代际关系问题。在代际关系和代际伦理的语境中,与传统道德教育明确划定"教育主体"(如"长辈")和"教育客体"(如"晚辈")的界线不同,现代道德教育是一个代际互动的过程。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路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上一代对下一代的道德传递和道德示范与下一代对上一代的道德继承和道德反哺。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模式就是表现为"主—主"关系的代际交互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坚持农民主体,村委主导,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应正确定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借鉴和吸收传播学"5W"模式的理论成果、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对现代德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依次展开分析。通过对教育者图像再刻画、德育符号再透视、德育媒介再分析、德育对象再思考和德育效果的再研究,探寻现代德育在理念建构和实践定位中,要尊重受者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体现传者的主导性和示范性、注重内容与方法的现实性与互动性、把握新兴媒介的时代性与规律性,使现代德育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先秦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人才德育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道德教育更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从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探讨入手,分别就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意义等进行了分系统论述,旨在为当代大学生德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是对青少年乃至全民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个德目体系 ,必须与现代精神相融合 ,要利用和创设一定的人文环境 ,以增强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已不再适应社会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高校传统德育方法的反思 ,重新审视德育的目的 ,探求适应时代需要的德育工作新方法 ,以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