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青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利益格局和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公共安全事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受特殊区位环境与条件的影响,青海各类突发事件大多具有较为鲜明的区域特点.因此,只有系统梳理和把握青海公共安全发展态势,深入分析其原因,推动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保障青海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2.
"治理"的概念由来已久,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催生了多学科的讨论,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区和民族事务部门以此为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展开实践,相关研究呈现整体铺开和热点专题深入探讨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悄然进入了"治理时代",并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管理变革和政策创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无疑应该成为我国中央政府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对于不同民族来说是一种重新改变各民族人口地域分布的过程。如何应对城市中日益复杂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治理问题。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城镇规划要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良性互动,使民族地区的城镇继续保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5.
和谐治理强调的是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及治理结果的和谐.其既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追求的理想治理境界,更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而要实现和谐治理,就需要在治理理念、治理行为、治理机制、治理关系等方面实行变革.  相似文献   

6.
在藏区推进社会治理对促进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创建科学规范的治理机制,促使藏区传统社区参与到公共利益的协同协商协作过程中,为未来藏区和谐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与人文环境.新常态下,积极实践藏区社会治理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有效治国理政方针,直接影响藏区社会的长久稳定发展.本文依据社会治理理论,引入藏区传统社区的维度,构建藏区社会治理机制建设,目的是完善藏区社会治理过程中社会参与并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融入其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组织管理的日常活动之中,发掘藏区传统社会结构与文化的积极作用,协同政府、市场、社会的治理机制,协作提升藏区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张扬 《西部蒙古论坛》2020,(1):11-24,125
清前期新疆治理思想研究是古代边疆治理研究的细化和深化,学界业已开展的关于"边疆观"的探讨,清代治新政策研究、制度研究,包括相关人物思想研究的积累,为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做出贡献,但独立的系统的治理思想研究体系仍待构建。本文拟以乾隆朝为主就清前期新疆治理思想相关研究做一梳理回顾。  相似文献   

8.
藏区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研究命题。藏区治理关乎国家治理的成败,没有藏区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结构的民主化、治理手段的综合化,是藏区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追求的一般性目标。因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殊的宗教历史文化传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又导致藏区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影响藏区治理最为关键、最亟待解决的五个方面的突破,即藏区治理中的宗教作用,藏区基层政权建设,藏区干部能力建设,藏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增能和有效管理,藏区依法治理面临的突出难题与解决路径等,为构建藏区治理新的政治制度体系夯实基础,进而推进藏区治理体系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提升藏区治理的有效性,实现藏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9.
当前,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利益与价值取向不断多元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西藏乡村社会精细化治理的网格化推进中,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初步建成,取得了不少实效,但仍存在治理人员能力不足、联户机制不完善、信息技术程度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完善西藏乡村网格化治理,应充分发挥精细化治理机制的有益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矛盾治理精细化立场,通过网格化治理模式完善西藏乡村社会治理全覆盖、社会服务零距离、村民诉求全响应、法律保障全面化的多元共治治理格局,优化网格化治理的顶层设计,注重网格化管理人员及联户代表的多方培育,健全网格化治理体系中的激励、监督、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12.
杨明洪 《民族学刊》2022,13(5):56-66, 137
从边疆治理理解,民主改革不应简单地理解是一场废除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它还包含着中国边疆治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此之后的西藏治理不再是国家统治者与当地统治者的联合,而是西藏各族人民与内地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对边疆实施治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西藏治理的重要特点是,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治理边疆,其治理“底色”是“人民”治理,是新中国70年治藏效能提升背后的“治理密码”。“人民”治理是一种新的边疆治理观,也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简单地讲,这种治理方式是站着人民利益角度上治理边疆。治理“底色”为治理边疆提供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各种有利于边疆发展、稳定和安全的举措均得到实施。中国当代的边疆治理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充分显示“人民”治理这一“底色”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改进各种治理办法的结果。同时,也不难发现,作为一种“底色”,“人民”治理并不排斥其他先进的治理方式,恰恰相反,边疆地区是国家的特殊区域空间,与国家治理相联系,与非边疆治理比,有其特殊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西藏治理的重要启示是,维护“人民”治理这个“底色”是边疆治理走向长治久安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3.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将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民族高校群众工作既有与普通高校相一致的一面,又有与普通高校相区别的地方,有自身的特殊性。面对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道崭新课题,民族高校必须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宗旨,建立健全民族高校治理机制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紧紧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参与,让群众受益,提升民族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更多的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4.
治理理论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治理理念则一直存续于中国本土的管理实践之中。乘当前中国政治发展之势,治理理论与治理理念交汇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工程之中,同样也适用于当前中国民族事务管理的创新之旅。治理理论与理念的引入有助于实现我国当前民族事务管理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王允武  王杰 《民族学刊》2015,6(1):62-70,113-116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的主体、内容和方式上均有着特殊性,带有明显的本土性、民族性和"自治性",也离不开国家的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同样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由"管理"转变为"治理",在社会政策决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自治"等方面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17.
李沛容 《民族学刊》2020,11(6):98-106, 172-173
民国时期四川省的边区治理是随着抗战前国民政府逐步控制川政而开展和实施的。因而1935年后四川省边区治理的理念、策略和措置均深受国民政府西南边疆政策的影响。“边民”“夷务”等内涵的界定表明川省政府有意模糊边区各族之间的差异性。但是边政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则总体上并不成功,显得被动和游移,缺乏主动性。这些均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影响下四川省边区治理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红枫湖周边流域的布依族现主要集中在清镇市、花溪区和平坝县这三个地区.虽然布依族文化与汉文化差异甚远,但它们共同之处皆在于为了稳定内部社会.清王朝意识到布依族文化与汉文化在很多方面有冲突成分,因此治理之时主要采取渐进的改土归流方式.  相似文献   

19.
对储煤场的特点及粉尘治理方案进行分析对比,结合国内外治理经验及本地区气候特征,提出经济合理的治理方案,对其它煤场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元协同治理理论,深入分析社会组织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事务治理中的类型特点、独特作用和治理模式,对于优化协同治理机制、强化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依据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事务治理的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将社会组织划分为综合性治理组织、专业性协调组织、少数民族自组织和流出地培育组织。研究发现,社会组织通过协调社会关系、促进资本积累和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等行动路径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事务治理,形成了跨时空治理模式、日常治理模式、合作式自治理模式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模式。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事务治理中,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合法化行动、组织正式化与品牌化以及吸纳民族工作精英等进一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