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山西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 ,极其兴盛。与之相应 ,山西的传统戏场建筑数量多 ,价值高。在山西戏场史上 ,清代又是最辉煌、最普及的时期。就全国来说 ,山西也是留存至今清代戏台数量最多的地区。这些戏场的建筑型制和建筑艺术颇为成熟。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山西清代戏台在中国戏场建筑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 ,同时结合实地调研成果介绍了形态各异的山西清代戏台 ,剖析了其建筑形式、空间特征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山西寺庙戏场建筑研究--戏台位置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 ,与之相应 ,山西的戏场建筑数量多、价值高。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从戏场建筑的功能特点出发 ,阐释了山西传统寺庙戏场的布局特点 ,论述了戏台和山门之间几种常见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焦作地区历史文化的称谓 ,曾出现了多种概括。本文针对“山阳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称谓 ,以丰富而厚重的历史史实 ,从文化发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军事地理环境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对焦作地区地域文化称谓的界定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 ,以为 :还是以“覃怀文化”的称谓来界定焦作地区的历史文化为最佳的称谓。也只有“覃怀文化”的称谓 ,才能体现焦作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灿烂  相似文献   

4.
受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空间转换的影响,不同戏曲文化之间会引起交融、互动与整合,进而导致戏曲文化生存空间的演变。对农耕、工业、知识三个时期(10-21世纪)影响山西戏曲文化生存空间因子权重值的定量化分析可知:戏曲在社会空间中由占主导地位演变为次要地位;宗教、礼乐和娱乐走向纯娱乐形式;全民性参与并获得社会认可的戏曲活动转化为少数人的"商品";不同地域文化之间"距离"的消失发展为文化的同质化并且造成戏曲文化原有的地域性、多样性与丰富性的艺术特征的消失。戏曲文化的生存空间呈现萎缩态势。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剧场发展史看,在独立的戏园出现之前,或者与独立的戏园相辅相成,会馆、神庙戏台是戏曲演出的极重要场所。从传播学角度看,移民会馆也是向大众传播戏剧文化的重要场地,除了会馆戏台上艺人唱、做、念、打的动态演出,各种静态的戏曲故事及人物雕刻作为会馆建筑装饰,亦可谓是绝妙传神的"无声戏"。结合田野考察与历史文献,考察移民会馆与戏曲文化的关联,是戏曲学研究不可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对焦作地区历史文化的称谓,曾出现了多种概括.本文针对"山阳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称谓,以丰富而厚重的历史史实,从文化发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军事地理环境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对焦作地区地域文化称谓的界定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以为还是以"覃怀文化"的称谓来界定焦作地区的历史文化为最佳的称谓.也只有"覃怀文化"的称谓,才能体现焦作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灿烂.  相似文献   

7.
地域民族文化是特定区域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体现了区域的自然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而区域经济状况又影响地域民族文化的发展.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时代主流,文化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本文结合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经济滞后的现实,分析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是指与环境相融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西口文化是"走西口"过程中以山西为主的汉族人民通过流动和贸易与蒙古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影视媒介以其强势的传播效果更多地表现了西口地区在边关贸易中的特殊地理地位,并对走西口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现象进行彰显和解读。  相似文献   

9.
山西是戏曲文化的摇篮,戏曲文化之丰富,戏曲剧种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山西剧团数量在逐年减少。为了满足海内外戏曲爱好者的需求,保护山西戏曲文化的重要性日渐突显。本文通过对山西戏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目的是传承山西戏曲文化,并将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渗透到旅游活动中去,进而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破台戏是我国传统戏曲班社因为"破台"需要而演出的戏。俗民认为新修建的戏台或长时间没使用的戏台煞气很重,或戏台曾出过人命事故等原因而由戏台所属地主动邀请戏班、或戏班为自身利益举行的一项仪式。破台戏的艺术形态较为复杂,有的是成熟的戏剧表演,有的则是带有一定情节的仪式过程的模拟表演。作为特殊的仪式剧,其文化功能主要是除煞祛邪,并保戏台所在地的民众及戏班艺人之平安吉祥。  相似文献   

11.
巴渝古崖居的分布与地理、地质、交通等诸多因素有关,以成渝交通要道、长江干流和支流为线,串起沿途各个点,由线成面,呈现出渝西、渝东北两头集中、整体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巴渝古崖居大多开凿于明清晚期,这一时期巴渝许多地区战乱频繁、匪患猖獗。古崖居的集中分布与这些地区相吻合,从侧面印证了巴渝古崖居的空间分布特征。巴渝古崖居的广泛开凿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以及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这一历史时段,是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各种伎艺,大致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歌舞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以歌舞演故事者呈上升趋势;二是各种类型的歌舞戏、参军戏的产生,表明古代戏曲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是传播的方式与渠道发生了变化,由宫廷、苑囿扩展至民间。这一可喜的文化现象,很值得探究。通过对这一时段各种伎艺的基本形态揆类整理,可以了解当时戏曲雏形的传播态势。  相似文献   

13.
傩文化,源于原始的宗教民俗活动——上古祭神娱神的巫觋活动的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傩祭活动由巫师主持,内容多为迎神娱神,形式多为装扮迎神的歌舞,由此发展为盐阜地区的“香火戏”和“僮子戏”,进而演变为遍布城乡的“做会”大型祭祀活动“念忏”。“念忏”中“祭神诛鬼”的内容和说唱表演的形式逐步发展为具有盐阜地域特色的“香火戏”,这便是今日名闻遐迩的盐阜地方戏剧“淮剧”的前身。  相似文献   

14.
广灵县境内戏台林立,现存古戏台有62座之多。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作疃乡龙神庙戏台、南蕉山村龙神庙戏台和井农村观音庙戏台三座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戏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我们看到,戏台文化不仅是对广灵戏剧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折射,更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流经江南核心地区,沿线城市多建于河旁湖畔,从远古时期到晚清民国,其形成与发展变迁的驱动因素不仅包括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更与江南水系尤其是江南运河的交通大动脉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孟姜女哭长城作为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之一,自古以来,有关它的演出版本、说唱版本多种多样。本文针对湖北傩戏《孟姜女》和江西傩戏《孟姜女》这两份不同的傩戏文本,通过比较分析鄂赣地区傩戏在人物设置、语言风格以及故事情节设置上的同异,以期为探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傩戏的有关差异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唱新闻”是起源并流行于浙江地区的一种地方曲艺,也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说唱形式的口头传播活动。这种传播形态起源于南宋时期的“说朝报”,在近代浙江地区兴起,后扩散到上海等地,是留存至今的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活化石。根据推动“唱新闻”发展的动因和社会传播功能的不同,可将“唱新闻”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唱新闻”的传播者身份、传播的“新闻”内容以及表演的空间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市场和受众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和媒介技术因素是影响“唱新闻”变迁的重要因素,每个历史阶段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又有不同。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唱新闻”的变迁,对于揭示地方曲艺、新闻传播活动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阐述古代目录书对戏曲文献的收藏情况,说明我国戏曲文献之发展,进而说明了我国古代戏曲事业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9.
比较南北《西厢记》的宫调曲牌组合形式可知,北《西厢记》采用的是依宫调联套的组合方式,而南《西厢记》往往依据特定情节和人物来选择曲牌组合方式。与北《西厢记》相比,南《西厢记》的这种组合方式更适应戏曲的发展,对戏曲的传播亦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20.
艺术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戏剧艺术产生于大文化土壤并发展、成熟。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多门艺术的综合体。当表演艺术、乐曲艺术和民间叙事文学均已发展成熟并逐渐融合的时候,中国戏曲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艰难地孕生和成长着,其丰富的艺术门类是中华古老文明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