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庸之道”之哲学内涵绝非“折中调和”。“折中调和”是在好与坏间取“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值,或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取模棱两可的立场或态度。这与儒学的“中和”、“中庸”、“中和之道”和“中庸之道”是大相径庭的。至于现代语中的“中庸”一词,已成“折中调和”之代名词,虽有贬义,但属语义学问题,此不讨论。儒家“中庸”、“中和”之“中”即“正”,不一定是中点,也许是“之外”,是恰到好处,无过不及,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一生 ,可以说始于“无言” ,终于“无言” ,但在始终之间却有“言语”。这“言语” ,实已隐含了阐明其思想的关键。本文探讨了作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的“良知”(心之本体 )说以及“致良知”、“心即理”等“言语”的意义及其思想内涵。作者认为 ,在王阳明那里 ,良知本身是不能用话语来捕捉的东西。而“良知”一语 ,是把本来无法用言语来阐明的本然自我 ,用言语作了表述。提倡“致良知” ,就是要回归自己本然的样子。这若有似无、若简易而又精微的“良知”话语 ,成为对最深邃精奥之本我的指涉。这个表述自我回归之无尽期的语词 ,在自我本然中即化为“无言”的存在。这应该就是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终极目  相似文献   

3.
秀生老弟与我相识有年。一日,他将其一部厚重的《一半的月光》诗稿交我先睹,希望我能谈谈读后感。这当然是对我的信任,可惜的是我不会写诗,更读不懂诗。我一直以为诗是一种神秘的文体,无天赋无灵感不能为之,而我正是这样一个“二无”之人。但是,在我将诗稿通读了一遍后,为秀生的勤奋努力而惊讶而赞叹,被他洋溢在诗中的澎湃激情所深深打动...  相似文献   

4.
<正>“物”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一直用得很含糊。除指自然物外也经常指“事”。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①这是把有人“待我以横逆”这件事当做“物”。朱熹也说:“物犹事也”。“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②阳明比前人更明确地强调“物”为“事”。“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③“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④不少人把“物”与“事”混淆视为阳明“物”范畴的特色。而我认为阳明“物”范畴之特色在于,有时指“物”为客观之物,有时指“物”为主观之物或曰心所生之物。如他说:“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可理解为客观之物。他又说:“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⑥“以其(心)明党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⑦这是把心随境而生的意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当做“物”,此类“物”可理解为主观之物。阳明讲“格物”格的不是客观之物,而是主观之物。其所举格竹子一例颇能说明这一点。竹子是客观之物,而在身心上做的“格物”功夫是在格主观之物。下面我对这两种“物”作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士林 《浙江学刊》2002,(5):121-127
在 2 0世纪中国现代学人之中 ,马一浮先生其学其诗是融通得最好的。如果说 ,其哲学表征是在破除了儒道释乃至理学、六艺之学的门户之见基础上所产生的“道通为一” ,那么也可以说 ,它的诗学表征即为一种超越了“思”与“诗”、“物”与“我”、“偶然”与“必然”等一系列二元对立之后而呈现出的“理事无碍 ,正音正义”之审美精神。从诗学源流上讲 ,马氏之诗在“理趣”和“意境”上远接于宋代的理学家诗人邵雍 ,但由于其学也深、其感也广以及“其情也深” ,而这三方面则无疑是马氏其学、其诗可以超越前贤的根本原因。由于从现代学术进程中获得了更加深厚的精神定力 ,因而使马氏之诗真正具有了一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通儒之境界  相似文献   

6.
一、王阳明与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以圣学正传自诩的王阳明,自然也非常重视中庸之道。他面对当时政治腐败、士风日下的现实,慨然叹道:“呜呼!圣学晦,而中行之士鲜矣!”(《王文成公全书·湛公墓表》。下引本书只注篇名)因此,他在毕生的讲学生涯中,竭力提倡中庸之道。中庸的“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范畴。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朱熹曰:“中者,无过不及之名。”(《四书集注》)陆九渊曰:“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也。”(《陆九  相似文献   

7.
王充,字仲任,是我国东汉初期杰出的科学家、哲学思想家和文章理论家。关于王充的研究工作,解放后比之解放前,大大地向前跨进了一步,而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十年中,却大大地后退了一步。粉碎“四人帮”以后,又开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三十年来王充的研究工作的总估计。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故事新编》因取材与经营的特殊性而使研究界众说纷纭。本文回顾50年代中期及新时期先后发生的两次集中论争,认为这种作品有三种类型,不能一概而论,但都不失其历史小说的性质,其中的虚实成份并不与创作的成败或优劣成比例。而鲁迅所承认的“油滑之处”,乃是大手笔不得已而用之的险笔,利弊互存。毁之曰“缺点”、“败笔”固非所宜,誉之为创造“典型的一个重要手段”亦不见得允当;他是在不相称中反求相称,鲁迅自己既不望全然有功,我们也不必全然认作他的自谦。  相似文献   

9.
章鲁生 《东西南北》2011,(21):49-51
“谁付钱就为谁卖命”,这是雇佣兵所共同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在他们心目中没有是非之分,用美国雇佣兵界一位很有名气的人物范邵的话讲:“现在只要有人愿意付钱给我,我就会替他卖命。我不知道什么是错。我可以替里根效劳,同样可以为卡扎菲卖命。”  相似文献   

10.
吴可为 《浙江学刊》2002,(4):95-101
“所缘缘”是佛教哲学中有关认识论和因果论的一个基本概念,相当于“认识的对象”之义。因果论是佛教哲学中极为复杂的基础性理论,认识论分析又正是特别为大乘唯识学所重视而别异于其它佛教派别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认识论和因果论之交叉论题的“所缘缘”对于唯识学的意义自是不言自明。实际上,对“所缘缘”的分析正是唯识学成立“境不离识”这一主旨的一条重要思路。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乘唯识学的认识论、真理观以及与此密切联系的存在论。本文对“所缘缘”这一现代研究中有歧解的概念作了意义上的澄清,并重点分析了亲疏所缘缘的区别以显明唯识哲学对常态经验中的直觉即感觉对象之外在性的独特解释。  相似文献   

11.
53岁的彼得·巴菲特穿着西服优雅地端坐钢琴前,微卷的半长发妥贴后梳,颇有艺术范儿。但这位美国知名的音乐人有个更引人瞩目的身份——“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小儿子。用我们的话说,这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但他说,“也许我符合富二代的条件,但我不是,我和所有年轻人一样自食其力。”作为一名音乐家。  相似文献   

12.
贾宝玉是世界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贯穿全书的轴心人物和当然主人公。曹雪芹用“十年辛苦”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凝聚着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毕生心血和全部理想,集中地表现着《红楼梦》一书的书旨。《红楼梦》全书,文心极深,文思极细。它的章法,脂评指明了作者往往用“两三次皴染”的“画家三染法”。但脂评只提及书中对“通灵宝玉”和贾府概介的“三染”,殊不知,作者于本书前五回,对贾宝玉这个通部首席形象,更精心构思,刻意安排了二三次大“皴染”,用以一步步廓清贾宝玉的原貌,一层层传达作者的意图,以使读者在情节正式开始之前,即预先把握住主人公的本质特征。那就是:(一)开卷的一篇神话楔子:交代了贾宝玉是天生造就而又被弃不用的“补天”之材。(二二)第二回贾雨村的一段哲理剖析,交代了贾宝玉既非孔孟一类“仁人君子”,又非桀纣一类“大凶大恶”(贾政说他要“弑君杀父”,岂不冤哉),他是既“聪俊灵秀”,又“乖僻邪谬”—一悖理叛道的“正邪”二气“两赋之人”,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个矛盾二重性  相似文献   

13.
作者来函     
编辑同志: 贵刊1989年第3期所刊拙稿《韩信为什么会发展到谋反这一步》,18页12行“也不轻约”为“必不轻约”之误;22页18行“的虚职”为“的羞耻”之误;22页19行“汉王为恶其能”为“汉王畏恶其能”之误;23页倒7行“狱案倾入传中”为“狱案叙入传中”之误,请予订正。  相似文献   

14.
吴沚堂 《今日辽宁》2014,(11):96-99
晚清学者王湘绮言“松浮欲尽不尽云”,抱朴先生曾在此句下注云:“松浮欲尽,可见者夥矣。世人皆见云雾缭绕之美,而不知松之面目,可作一笑耳。”先生这一注语,让我想到时人对先生艺事的评说,人言抱朴先生是书家,我言此只见云雾而未见先生之真相。借着先生的注语,我倒想说说抱朴先生的学术与艺术,以便更好地认识先生。  相似文献   

15.
因风说俗     
人们习惯把“风俗”二字当成一个完整的复合词来看待和使用,但我总觉得风与俗之间还是大有区别的。汉《地理志》曰:“凡民函五常之性,其刚柔急缓音声不同,系水土之见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之情欲,谓之俗。”用今天的眼光来考察,这种让择已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了。先说风。街上引人注目、效法的对象流行起来,这是风;这“热”那“热”,也是风。风能在短时间内在广泛的领域中形成一种有声势、有影响的潮流,推动着、裹挟着人们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风往往来得急去得快,风行之日.热闹非凡,风去之时,冷落非…  相似文献   

16.
帛书《道原》和《淮南子·原道》《文子·道原》是三篇反映道家道论思想的重要文献。首先,这三篇文献从本体论的角度对“道”做了深刻论述,肯定“道体”具有“无”与“一”的特性;不过它们的具体诠释又是有差别的,如“无”有“虚无”“,一”有“统一性“”唯一性”和“本原性”的涵义。其次,这三篇文献都从“道用”的层面来展示了本体之“道”,但其如何展示有差异和侧重,如对于“道用”之“无”的诠释即有“虚无”和“无欲”两种。归纳起来看,这三篇文献所反映的早期道家的道论思想在宏观上是大体一致的,但亦有一定的差别、变化和发展,其中从帛书《道原》到《淮南子·原道》的间距较大。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王晓升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种以全面检讨西方文明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悄然而生,并在欧美思想界引起一场“后现代主义论战”,它所表现出的那种彻底反传统、反理智,甚至反文化的精神品质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一、后现...  相似文献   

18.
“发挥余热”,这是时下对于老年人退休以后继续从事某项工作的流行说法。然而此语人耳,总有点异样感觉。“余热”云者,与“日薄西山”,乃至“苟延”之意实在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间的差距而已。我不知道这一“余”宇的确指为何。倘从字面解释成为“热”量之“余”,岂不有点低估老年人所作贡献的实际价值?如果是以发热者的退休与否作为划分“热”效应的档次高下,那么成天忍受日晒雨淋,熬得口干舌燥,手持红旗,守在马路道口维护交通安全的那些老人,比起年富力强,然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在单位闹得“淘浆湖”(意同鬼混)的诸公们的…  相似文献   

19.
任炽越 《社会福利》2013,(11):54-54
刚毕业那年,我独自去市局开会。当我走向开会地点时,心里怯生生的。会议报到处拥着一群人,我一步一步往前走,忽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安宁,安宁,开会地点临时变更啦!”我感到莫名的亲切。  相似文献   

20.
李白经常在诗中使用色彩词,这给他的诗歌增添了一种美感。这里,我想列举李白作品中尤具特征的白色,重点谈谈其在表现上的特色。一、比率的考察通读李白的诗歌就会发现,他经常在诗中描写白色(特别是用“白”字),有关这一点的评述已经很多。其中,大野实之助先生在《李太白研究》一书中所载的《李诗中“白”的意义》一文,就是评论李白诗中白色的最早论文。他着眼于李白所使用的“白”字数量之多寡,指出:“……李白的诗歌如此喜欢使用表示色彩的文字,在感觉上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而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无疑是白色。这一点,不是很值得注意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