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罗蒂通过对传统媒介语言观的拒斥,阐述了他的语言偶然性思想,并进而论述了自由主义社会的偶然。罗蒂认为根基的铲除并不能过渡到对于价值的否定,只要我们抛弃传统的哲学和语言观,无需哲学奠基就能够捍卫这些价值。罗蒂给我们展示了在后现代语境下捍卫传统价值的超人智慧。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哲学传统试图用一种共通的人性理论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合而为一,而反柏拉图传统的尼采、哈贝马斯等人也没有能真正摆脱这一窠臼.罗蒂通过论证柏拉图传统的虚妄,揭示了"偶然"的无处不在,从而提出了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加以切割的主张.由此出发,罗蒂提出了反讽自由主义的基本立场: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社会,应该允许、鼓励私人的创造性;一个真正的反讽自由主义者,应该一方面尽其所能地对已有的一切进行再描述,另一方面,应该同情地理解他人的终极语汇,扩大"我们"的范围,将"他人"接纳为"我们"中的一员,最大可能地减少残酷.  相似文献   

3.
实用主义的真理学说发生了明显的从哲学到社会科学的转向,这在罗蒂那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在罗蒂那里,首先,真理并不是实在的精确再现,而是被我们制造出来的描述,因此真理涉及的乃是在语言中所产生的社会实践问题。其次,这样一来,真理就成为在自由和开放的遭遇过程中最终被相信的东西。罗蒂在救赎的意义上将这个过程考虑为寻求新奇之物,而不是逃向永恒之物。第三,这样的真理指向更美好的人类未来,这种浪漫主义意义上的未来所诉诸的是想象力。最后,罗蒂指出,随着关于国家的国民浪漫的失去,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未来的国家了。透过真理观的转向这一视角,不仅罗蒂的哲学贡献获得了一种新的梳理和把握,而且哲学在当前的任务获得了真理层面上的揭示。  相似文献   

4.
现代道德哲学研究脱离道德生活的困境的产生,和现代道德哲学所采用的主流研究方法有着密切关系。罗尔斯构建的建构主义研究方法和罗蒂提出的解构主义研究方法是现代道德哲学主流研究方法的两个典型代表。建构主义凭空构造的理论目标和建构程序决定了道德哲学研究对道德生活的背离——专业的道德哲学研究提供的理论不能被普通人理解,普通人也不能从道德哲学家那里找到解决道德实践问题的"标准答案"。解构主义的不断"重新描述"最终导致"自由"和"不遭受侮辱"成为仅有的道德追求,其他的一切道德概念都被偶然性消解了。因此,要解决现代道德哲学的研究困境,必须对其所使用的方法展开批判。一方面批判建构主义将理论目标直接作为理论前提的祛实践、非叙事的方法,另一方面批判解构主义将偶然事件作为实然前提的祛辩证、非反思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罗蒂与阿伦特均批判现代性,还将矛头指向现代性的政治领域,他们不约而同地以同情为切入点来审视现代性的政治。罗蒂将政治意义上的社会团结建立在同情之上,因为同情意味着减小差距,从而使"我们"的范围不断扩大;阿伦特则认为差距正是自由的基本内涵,同情作为一种私人情感出现在政治领域意味着自由的消亡。"同情"在他们的理论中具有相反功能。在自由问题上,罗蒂主张现代性的形而上学试图为自由奠基的努力是失败的,在阿伦特看来,现代性的平等、权利等价值理念无非是宣告了"社会"的兴起,是自由丧失的一种体现。他们要么将自由理解为与经济无关,要么将自由理解为对经济的超越。在他们的逻辑视野中,经济问题本质上是无足轻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问题的本质。同情的政治哲学依然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解释世界"理论,也是一种思辨哲学。  相似文献   

6.
隐喻与信念之网的编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罗蒂"信念之网"的理论模型,隐喻是在知觉和推理之外第三种改变信念的方法。隐喻通过改变词语的用法,使得语言游戏规则发生改变,改变了概念框架,从而重新编织了人类的信念之网。隐喻的产生是偶然的,体现了人类活动无穷无尽的创造性和自发性。隐喻作为改变语言和逻辑可能性空间的手段,普遍存在于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一切领域。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外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指导思想片面和习得方法单一的问题,提出偶然性词汇习得的概念。偶然性词汇习得以记忆理论和加工层次理论及动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进而提出了任务关联度及关联项的概念。分析了任务关联度与词汇偶然习得的关系及对词汇习得的影响,指出:词汇的记忆如果是偶然性习得则与学习任务中的三个条件有关:需求、研究和评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需要经过较高任务关联度处理的词汇比关联度较弱的词汇会被更好记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偶然性词汇记忆上,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任务比低关联度的任务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思想家的语言哲学系统中,庄子对于语言问题的探讨富有深意。庄子以“道”能否言说为起点,对于教育世界中能否言说以及如何言说等问题有着独特阐述。在分析先秦时期关于“道”能否言说的两种思路基础上,指出庄子思想中存在着关于言说的相反相成的奇特逻辑,庄子既反对言教,又对言说持开放的态度。庄子一方面对言说可能造成局限性进行了深入剖析,使得言说在教育中趋于消隐;另一方面通过重新厘定道言关系使言说在教育场域中回归,回归之后的言说指向了真实而自由的生命存在。  相似文献   

9.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把握词汇的意义尤其是文化内涵是理解文本的基础。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两种语言间词汇的文化差异,即1.所指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2.所指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内涵;3.只在一种语言中独有的文化词汇。在翻译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时主要采用1.移译;2.音译;3.音译加注;4.意译这四种方法来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与其把语言符号看作纯心理的"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体,不如把它看作有物质外壳的"能指"。而"所指"则可能是纯心理的思想感受,也可能是客观事物,是被人为地和"能指"联系起来的。意义是语言符号外在的东西,并非符号固有的,需要人们反复建立条件反射,才能确定下来的。语言符号是具有物质外壳的"音",是"义"的载体。这种"音"、"义"最初的结合绝不是任意的,而是象似的,只是这种象似性在各种语言之间具有很强的偶然性。随着象似性的被遗忘,偶然性被夸大成了任意性。  相似文献   

11.
克尔凯郭尔对施莱格尔反讽的批判呈现出他们反讽在服务对象、否决程度与主观性方面的相异。但他们反讽均是苏格拉底反讽的现代发展,是作为一种普遍原则的反讽,致力于反叛理性主义的禁锢与意识自由。他们还要诗人凭借反讽凌越形式、素材、写作惯性乃至创作本身,实现创制自由并导引读者解放自我。二人反讽启迪着众多现代西方作家与哲学家采取反传统写作与断片化叙事,质询与反思着自然坚实的传统和日益内化的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12.
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象似性的研究不仅存在于词汇、句法层面,还存在于篇章层面。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利用语言对客观世界的映射,从语音象似、图形象似、数量象似、顺序象似、距离象似和心理象似六方面重新审视并详细解析《红色手推车》一诗,力证象似性研究在诗歌写作和赏析层面有着非凡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义学研究与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学是研究意义的。由于意义是语言的一部分,所以语义学就是语言学——科学地研究语言——的一部分。通常,科学的研究必须是经验主义的研究。必须是能够以某种方法对其观点进行验证的研究。对于在语言学研究上的“科学”和“经验主义”虽然还存在着争议,但是语言学家已经在词汇的平面上对语义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个有意义的单词是一个词汇词,可是意义的最小单位不一定就是一个单词,它也可以是一个相应的短语。意义覆盖语言的许多方面。尽管语义学研究对于意义的性质、描述意义的方式和意义可能包括的方面的意见不一致。但是语言学家都是从两个角度——词汇同外部世界的关系(extraliguistically)和词汇内部的相互关系(intralinguisticlly)——对单词的意义进行研究和描述。这种超语言的和语言内部关系的研究(Wilkins.D.A.:119)对词汇教学有什么影响呢?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象似性理论是如今处于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它是指语言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有理有据的,这种理据是可以论证的。象似性理论的研究不仅挑战了索绪尔的任意说更是补全了他的这一学说,对于我们理解语言符号的本质和认知语言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很大的价值。在此尝试着以象似性理论为指导,系统地、全面地对正在使用的英语教材——《实用综合教程2》中的英语词汇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词汇的形态、语法、词序、词素、词义、词源等六个方面找出词汇中客观存在的理据,教师运用这些理据进行词汇教学,让学生深度记忆英语词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人们普遍相信语言具有精确性,而忽略了它的另一个属性——模糊性。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是指在对语言所指对象的分析过程中所发现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语音、语意、词汇等方面,其中最突出表现在词及其意义方面。模糊性表现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就称之为模糊语言。模糊语言作为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人类思维结果的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普遍现象,广泛地出现和使用在不同的方面和领域。除在语言学上,在文学评论、心理学、哲学和数学等学科上,越来越多的人也显示出对它的兴趣和关注。本文通过探讨模糊性这一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语言符号学理论,从语言符号的所指意义、语用意义及语言形式意义等三方面描述了中英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陷阱,强调了中英文化交流中加强语言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按照符号学的一般概念,可以把词的语用意义或词汇意义的语用方面定义为:说话者在言语实践中固定下来的,对所使用符号的态度,以及这些符号对人们的相应作用。意义的语用方面(语用意义作为“内容实体”)指的是词义中依靠有标记的单位对所指作出评价的独特语言表现,也即词汇意义中具有评价情感色彩和起修辞鉴定作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学维度解读《俄狄浦斯王》这个剧本,剖析语言对于现实的先在性和创造性。指出以预言形式出现的“能指”极大过剩,使“所指”(人的实际命运)更趋模糊与诡秘;同时,将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视为最大的“能指”进行分析;通过对剧本情节的推衍力证语言创造现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拒绝基础主义是罗蒂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罗蒂把实用主义和作为西方传统主流哲学的基础主义看作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坚持并希望扩展实用主义的思想和观点。他认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和演变的趋势,是向实用主义的思想和观点靠近。这在学理上证明了基础主义是站不住的。实用主义在哲学取向上以政治问题替代认识论问题,实现了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它拒绝寻求基础,包含着对于社会民主政治与哲学思考之间关系的认识。罗蒂对基础主义的拒绝,也是与他的政治信念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理论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意味着在经过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震荡、巨变后,中国文学研究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言说姿态和定位,重新肩负起自己应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现代性理论将最终在文学理论、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这三个不同的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