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马克思关于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两篇文章中指出的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为理论指南,结合英国在印度殖民征服与殖民统治的史实,从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三方面论述了英殖主观上对印度的劫掠客观上却也同时促进了印度的进步的问题,说明了殖民者破坏与建设的双面效应,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的殖民时代殖民地国家的进步还不能不是"以人头做成的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这一严峻而深刻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对英国侵略印度问题的分析中关于西方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论述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辨证思想,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多地强调了其“破坏性使命”,而忽视了其“建设性使命”。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这一辨证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与殖民地存在联系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成员,伍尔夫有着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立场;作为一位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和深刻文化批判精神的西方知识精英,伍尔夫又不乏反殖民主义意识。由此,在后殖民理论的观照下,伍尔夫小说充满了殖民与反殖民的双重话语,既支持大英帝国的海外扩张活动、鄙视殖民地"他者",又批判为争夺殖民地而兴起的帝国主义战争,呈现出矛盾复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关于英殖民主义对印度的影响的分析和评价认识各异 ,甚至有着原则分歧。文章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 ,对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进行重新解读 ,从而梳理出马克思在该问题上的客观态度和方法论依据 ,即历史观与人道观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吉姆老爷>的文本进行分析,揭示康拉德殖民话语的矛盾性.康拉德在小说中的殖民地叙事把作为"他者"的殖民地当做一面镜子,以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揭示西方殖民主义话语在西方殖民进程中的作用,反映西方文明自身存在的缺陷.在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西方殖民主义的同时,康拉德也暴露了自身所受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主义提醒我们,殖民主义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政治、经济统治,还存在着文化上的操控,西方现代性价值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殖民性。不过,受欧洲高雅理论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既反对殖民主义,又反对民族主义。而殖民地及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殖民性批判的时候,却往往容易回到后殖民主义所避免的民族主义立场。这看起来是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7.
数据殖民主义是对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殖民现象的概括性描述,其主要通过利用数字平台和网络设备实现对用户的全方位剥削。在西方左翼学者提出的资本主义批判范式中,数据殖民主义与信息政治学具有某种理论关联性,如二者都把“信息”当作其理论建构的基本要素,在对数字平台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上具有相近的看法,尤其强调建立开放共享平台的重要性,这为二者的对比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立足信息政治学考察数据殖民主义需要厘清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信息政治学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变革的“元叙事”来夯实自身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数据殖民主义批判也需要从信息政治学中汲取数字时代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养料来拓展自身的理论深度和批判维度。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有丰富的海外生活经历,且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代表西方话语权力的美国,这便为其在小说《奇岛》中对西方话语的接受提供了可能性。用后殖民主义的话语理论重新审视《奇岛》,旨在批判小说中包含的西方殖民主义价值观,尤其是林语堂在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的殖民主义观念,并在后殖民主义话语环境中完成对西方殖民主义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时间角度界定殖民电影与后殖民电影,即反映殖民时期与后殖民时期的电影,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反映殖民主义时期的电影;二、反映新殖民主义时期的电影;三、反映内部殖民主义时期的电影;四、反映后殖民时期的电影。这些时期的电影主要从两个视角拍摄,第一,前宗主国和第一、二世界视角,旨在表明"白色文明使者"如何拯救"有色的他者";第二,前殖民地和第三、四世界视角,旨在批判"文明使者"在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内部殖民主义时期犯下的罪恶。  相似文献   

10.
殖民文化是一种以欧洲中心主义为核心的霸权文化,是近代欧美列强殖民扩张的文化伴生物。它以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特别是新教文化为意识形态根源,以欧洲物质文明的成功为经济前提,受到生物学和人类学等学科观念的催化,在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中形成并发展。殖民文化首先是一个历史的内容,它诞生于扩张、殖民和帝国主义这一系列历史的进程。所以,它既是西方以政治、经济、军事等显性力量为主体的殖民扩张的文化衍生物,也是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进入历史研究的范畴,除应吸纳后殖民主义的既有研究成果与思路,还需将它作为客观历史的有机部分进行研究,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历史。在今后对近代殖民主义以及非洲史、拉美史、亚洲史、大洋洲史的研究中,应当给予殖民文化以与政治殖民和经济殖民同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一个根本变革,就是科学地解释了实践,并把它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础。批判是哲学的本性,是哲学发展和变革的方式。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批判的实践批判理论方法。马克思的实践批判是以实践为手段、以实践为对象的批判以及实践的自我批判。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是以对商品的价值概念的分析作为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起点的。其价值概念与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还原为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关的纯粹定量的经济范畴的价值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首先,马克思在对李嘉图的“价值唯实论”和贝利的“价值唯名论”的双重批判中,对价值的性质和内涵进行了重新考察,实现了价值概念的“术语革命”。其次,马克思将价值概念理解为一种“历史性”的范畴,通过揭示现代商品社会劳动取得社会形式的特殊方式,从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本质。第三,马克思将价值概念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对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人受资本统治的异化状态进行了揭示和批判,由此构成了《资本论》价值概念深刻的存在论意涵。  相似文献   

13.
波兰裔的英国作家康拉德的不朽之作《黑暗的心脏》体现了作者帝国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情绪的混合与交融。一方面,在种族与帝国主义优越感的影响下,作者用帝国主义的话语书写了一部白色神话;另一方面,也是更为突出的一面,作为一位饱受被放逐与排斥情绪困扰的边缘作家,康拉德批判了西方的殖民扩张行为,解构了帝国殖民行为的价值。因而,《黑暗的心脏》中所体现的对于帝国殖民的批判和消解超越了同时代的其它作品,具有跨时代的价值。本文试图对于此小说中所体现的反殖民主义情绪与帝国主义情绪进行解读;体现此小说超越时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作为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主要代表之一,马尔科维奇深刻批判了当代以来两种分裂式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取向,即"实证化"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单向度地凸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维度,并强调通过"回到真实的马克思"来重新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性与批判性的统一,是一种独特的"批判的科学"。以此为基础,马尔科维奇尝试性地探讨了实现当代社会的彻底的人道化的可能性问题。马尔科维奇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新阐释无疑具有许多可取的积极面,但由于其对青年马克思异化批判理论的过度依赖,以致将历史唯物主义固有的"内在批判"维度以一种激进的话语方式转变成了一种"外在批判",从而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界围绕如何界定印度教徒身份、印度教徒身份是古已有之还是殖民知识体系的现代建构等问题的争论不断。尝试在长时段历史视野下,探讨对Hindu身份的不同理解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这包括殖民前的印度波斯语史书、梵语和地方语言的历史书写以及殖民史学、民族主义史学,以及印度独立后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达利特史学。印度在殖民前已经形成了将族群身份与历史挂钩的书写模式以及一种由上层知识精英界定的“印度教徒”身份。殖民史学和民族主义史学进一步确立了“印度教徒民族”身份和以印度教徒共同体为重要主体的民族史书写模式,但也因为推崇种姓制度而引发低种姓思想家的批判,形成了与印度教徒民族身份和民族史对立的达利特大众身份和达利特史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观以及卢卡奇的物化观的解读,论证了卢卡奇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同时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逻辑:一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方法;二是批判资本主义。为后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的批判提供了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体上看,资本主义批判的文化转向是一个大的趋势,它不仅与西方自身的现代性反思结合,进而在程度上从宏观的文化政治向微观文化政治深入,而且也在全球化背景下越出西方范围,为资本主义殖民历史中的文化反思提供了契机。正是从这个角度,本文认为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可以看成是马克思主义批判传统的延续,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和逻辑上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人权思想是在对近代资产阶级虚伪人权观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对政治解放对宗教的关系、政治解放对人的关系的深刻批判分析,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利己的本性,人权与公民权的二元分立。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指出无产阶级的科学人权理论是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30年台湾少数民族发动了反抗日本殖民者的武装起义,史称"雾社事件"。在战后至今的70余年中,日本文学者从未间断过对"雾社事件"的文学书写。从战后日本对台湾殖民侵略的历史认知看,此类文学书写表现出从维护殖民主义话语到反省和批判殖民主义话语、从片面地叙述历史到重述历史语境、从独语到对话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后殖民理论的知识谱系,后殖民思想大体可以分为殖民主义批评(反军事殖民)、新殖民主义批评(反经济、政治殖民)、后殖民主义批评(反文化殖民)和内部殖民主义批评(反少数话语殖民)四个阶段。探讨了后殖民理论与后现代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民族主义理论有密切的渊源关联,以及存在诸多异差之处。分析认为:后殖民思想在中国的"理论旅行"既取得一定的文化反响,引起中国文化界一度的批评热潮,然而因为理解的偏颇和某些学人的剑走偏锋,又出现一些歧误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