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与现象。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与城市化变动趋势相关性较强的几类指标进行分析,表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经济活动人口、年末从业人员数、非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与城市化指标存在较强的灰色关联度。其中隐含一定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友》2008,(2):65-65
1、确保膳食结构合理,各种食物所含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保持营养平衡。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百分比分别是10~15%、20~30%和60~65%。2、一日三餐的能量比例应与工作强度相匹配,避免早餐过少、晚餐过多的弊病。热量分配以早餐占全日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四川农民收入虽然实现较快增长,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仍慢于GDP增速,不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探索四川农民增收的路径已是当务之急。影响四川农民收入的因素众多,主要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农业生产情况、国家支农政策三类。选取代表性指标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发现:农村居民家庭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对农民收入有反向影响,经济增长率、城镇化率、农业补贴、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农产品生产价格、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农村居民收入都有正向影响,其中代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灌溉面积影响最大,且影响程度远高于其他指标。依据回归分析可预测,2020年四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17711元,能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借鉴日韩等国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加强科技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调控制度、统筹规划城乡发展4项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农户收入多元化背景下,以实地调研问卷为基础,对比分析四川和新疆农户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的差异,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农户家庭自身拥有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随着农业经济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下降,导致土地产出对于农户的重要性程度下降,进一步使得土地产权激励作用下降,是农业生产出现徘徊的根本原因.因此通过降低务农和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边际收入差,农户倾向于将更多的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5.
个人可支配收入对我国旅游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国内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论表明,在促进旅游人数增长上和提高旅游总收入上,增加农村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要比增加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Logit模型对农户参与订单农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户苹果园面积、家庭劳动力个数、是否参加经济合作组织、近三年是否购买过假农药、收购商违约次数以及2007年是否遭遇滞销与参与订单农业的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农户苹果园平均树龄、家庭中是否有人从事非农职业、苹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以及近三年是否遭遇过较严重自然灾害与参与订单农业的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此外,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意愿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7.
论文根据我国GDP增长和农业发展的趋势 ,应用农业比较生产率分析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人口数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之间差距的关系 ,其主要结论是 :若每年转移农业劳动力 6 5 9万人 ,在 2 0 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与 2 0 0 0年相等 ;若每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为零 ,在 2 0 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 3.4 8倍。  相似文献   

8.
1978年至1989年,经过十年的改革,辽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并把握这种变化的成因及趋势,对于合理安排人民生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具有现实意义。(一) 收入水平与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具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是总收入和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分布结构。据抽样调查的数据推算,1978年,我省占人口总数的68%的农业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为53.7%;占人口总数32%的非农业人口,占总收入份额为46.3%。到1989年,农业人口的比重比1978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在总收入中的份额下降了9.4个百分点,而非农业人口的比重相应上升了10个百分点,在总收入中的份额增加9.4个百分点。因此,随着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总收入的分布也开始向城镇倾斜。但从人均收入水平看,1989年农民家庭的人均收入为1978年的3倍,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1978年的2.75倍。这说明,总收入在城乡之间分布发生变化的同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均有提高,而且人均收入  相似文献   

9.
茶农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福建安溪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安溪县茶农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双对数模型对茶农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茶园面积、茶农家庭总收入、茶叶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以及地区差异对茶农投资行为呈正面影响,而茶农家庭劳动力人数则呈负面影响,茶农的风险意识影响不显著.因此,当前增加茶农收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基于江西省307份入户调查数据,运用处理效应模型克服农户参与用水协会的选择性偏差问题,分析用水协会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第一,用水协会能显著增加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参与用水协会的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显著高于未参与用水协会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第二,校正了选择性偏差后,用水协会对农户家庭收入的促进作用更大。第三,家庭劳动力数量、经营规模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均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是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采用统计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主要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收入来源、收入差距等方面对我国农民收入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规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78—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呈现出稳健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2.65%;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工资性纯收入占据主体地位,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财产性纯收入与转移性纯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整体上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东、东北、中、西部四大地区农民收入虽逐年增加,但区域收入差距显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高低与其增长速度成正比。在此基础上,从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转移性纯收入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我国农民收入倍增的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4年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为579元, 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一、贫困人口纯收入的三分之二来源于家庭经营第一产业。贫困人口纯收入中,来源于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收入为39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68.4%, 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8个百分点。89.4%的贫困农户是农业户或农业兼业户。贫困人口的工资性收入为115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19.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1个百分点。二、贫困人口收入的货币化程度低。2004年贫困人口人均现金纯收入25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4.4%, 比上年下降7.6个百分点。贫困人口收入的货币化程度比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低34.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下,通过土地流转可以促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有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选取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公中镇12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线性概率模型对农户耕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实际耕种面积、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与城镇的距离对耕地转出的影响均显著。  相似文献   

14.
周露 《百姓生活》2013,(8):51-51
木瓜帮助分解脂肪 木瓜含有一种木瓜酵素,这种木瓜酵素不仅可分解蛋白质、糖类,更可分解脂肪,促进新陈代谢,及时把多余脂肪排出体外,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木瓜营养丰富,但热量却极低,可以在饭前和饭后吃一些,可达到分解脂肪的作用。 苹果帮助排除脂肪 近两年来流行一句话: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由于苹果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果胶,而果胶基本不含热量,  相似文献   

15.
森林经营主体的风险态度对森林保险投保决策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森林保险市场投保决策行为奠定微观基础。通过对福建省森林培育专业户的风险态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Log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森林培育专业户风险态度主要受年龄、需负担的老人与学生数、林业收入占家庭年度总收入的比重等因素影响。年龄越大、需负担的老人与学生数越多或林业收入占家庭年度总收入比重越大,森林培育专业户的风险态度就越趋向于风险厌恶。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让群众在劳动中积累的财富成为收入的来源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虽然浙江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不高,但是它的增长速度超过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并且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浙江居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浙江居民财产性收入连续多年居31省区之首,财产所有权制度的改革、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强烈的投资理财意识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浙江居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提高的主要因素。同时,针对浙江省省情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资本市场等六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武汉市江夏区被征地农户的调查,从农户的收入来源和水平、生活消费支出和农业生产支出、闲暇时间和非农劳动时间等方面考察土地征收前后农户生计是否发生变化及变化的方向。研究表明:土地被征收之后,农户农业收入相应减少,非农收入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征地并不一定会减少农户总收入;土地被征收之后,农户的收入来源发生了较大变化,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增加,生产投入略有增加,用于农业种植、农业养殖的时间减少,休息的时间增加。提出建立公平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是解决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辽宁省丹东、本溪、葫芦岛、朝阳、抚顺五市(县)10镇210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利用模型对林权改革后影响农户林地流转行为的因素按照有无林业生产经营收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数量占家庭人口比重、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林地地块数、采伐指标申请难易程度、是否知道林权交易市场和是否了解林产品价格共六个因素对于以上两类林地流转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应加大林地流转制度相关立法,规范林地流转行为;利用资源发展绿色旅游项目,大力开展林区综合产业开发;开展多种森林经营技术培训,提高林户从事森林管护经营水平;加大林业改革的力度,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林业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农村居民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分析,指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最大,且地区间收入、不同收入类型地区间差异显著;二、三产业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再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村居民从事行业、农村劳动力数量、农产品价格水平等。  相似文献   

20.
浅析土地流转的"反租倒包"机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迅猛发展,工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特色优势进一步显现。尤其是农村经济实现了高速平稳增长,浙江农村居民年总收入从1985年的719.97元上升到1999年的4792.98元,增长了6.7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来自纯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近几年来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而其增长速度仅有8.69%,明显低于13.47%的总收入增长速度。这些现象足以表明浙江农民收入已经从以农收入为主逐渐转向以非农收入为主的阶段。 另外,根据渐江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实证调查来看,在考虑到家庭用工工资这一因素后,农户耕地经营绩效无论是从总体还是从分类来分析,大多数年份都为负效率经营。因此,浙江省许多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