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时间与空间,作为人类及个体生命必然的存在形式,虽然在众多作家或诗人的文本中都会有所触及,但因不同的人生经验与思考,却会呈现各不相同的时空意识形态。读台湾前行代诗人张默的诗,你能明显地感受到他对时空缱绻不已的诗性情怀和现代意识。这不仅因为他的诗歌话语中出现了那么多关乎时间和空间的语词,而且他还分别以小诗和长诗的形式,一方面记录下日常生活中时间与空间的点点印痕,一方面又以大开大阖的笔触、气度,刻镂出永远的时空雕像,由此体现出一种独异的时空诗学形态。  相似文献   

2.
一九九○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墨西哥诗人帕斯说,文学只有两个主题,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题及个人与宇宙、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的主题。他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一切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人的观念。所有诗人都是写人,写自己,探索人自身生存的意义,鼓励人们前进。两个主题实际上用一个字概括:人。一位学者将美国诗人布罗茨基的诗歌主题分为十二大类:疾病、衰老、死、地狱与天堂、神与人、时间与空间、虚无、别离与孤独、自由、帝国、一种词语、人与物。其实,按帕斯的说法可将十二类简化为一个:人的主题。但在《一种词语》中,人的主题,与时间、虚无、一种词语三个概念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我们就来谈谈这三个主题。  相似文献   

3.
戴维·哈维认为时空压缩表现为时间的空间化和通过时间消灭空间,而造成时空压缩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钱和资本的积累。利用时空压缩理论可以有效地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时间、空间和金钱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部小说中,时间、空间和金钱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一方面,对于时间的控制和对于空间的控制是相互影响的;另一方面,对金钱的控制不仅可以转变为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还能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来操控人物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一个民族的时空观念文化与其语言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深层的对应关系。时间和空间、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复杂关系在语言结构的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以突厥语族语言为例来说 ,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不少表示时间意义的词是由表示空间意义的词构成或引申来的 ;有些表示时间意义的语法成分是由表示空间意义的语法成分引申来的 ;有些表示时间或关系意义的语法结构来自表示空间意义的语法结构。这说明语法单位、语法结构的形式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使用者认识客观世界 ,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概念结构的一种模式化的反映。语言研究可以为人类时空观念等问题的探讨提供重要的论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时,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时间率领空间和收空于时,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空间的审美机制。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园感的心理机制。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营造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其表现可分为时间是否定空间的因素、空间不能作为时间的归宿、彰显时空的客观性等数种。这种悲剧感因为契合了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建构方式而成为悲剧美。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冷成金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发表论文《论化时间为空间的诗词之美》认为,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在从时空关系的角  相似文献   

7.
帕斯的《双重火焰》和布宁的《阴暗的林荫道》在表现爱欲及爱情时皆涉及到与宗教、自然和人类终极目标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这两部不同时代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一如帕斯看见了爱情的两面性一样,布宁在表现了相爱的主人公的种种精神和肉体磨难甚至死亡之后,仍旧在其爱情诗篇中高扬着一个贯穿始终的信念:“世上没有不幸的爱情。”对二者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作为具体美的爱情对个体有意义,而作为绝对美的爱情则对人类及其拯救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代题画诗审美时空的层次构成具有多重性,它融合了客观物理时空和中国画时空的特性,成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审美时空。在唐代山水题画诗中,诗人对画面时间二度审美,将画面凝固性的时间转化为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时间,给画面时间赋予了生命意识内涵。唐代山水题画诗中的空间则具有广远性和包容性的审美特点。广远性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诗与画在空间意识上的相通,包容性则不但体现了诗人对绘画空间的二度审美,而且折射出诗人主体对外在空间驾驭、掌握乃至与其融合的理想。唐代山水题画诗隐逸的诗旨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迷茫心态,体现了中国画时空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审美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9.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物质运动总要经历时间,占有空间。另一方面,时间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时空的量度同物质运动紧密相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时空对运动着的物质的依赖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具体特性和物质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具体特性和物质的引力场及物质的质量分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艺术创作的物质产品的艺术作品,以一种“物化形态”或一种过程存在于现实的时空中.但是艺术形象中的所有被描绘出来的东西——事物、现象、人物、人的感情和意志的各种多样外在表露——这一切都“生活”在艺术空间和艺术时间之中.艺术时空与现实时空有质的区别.艺术不是对现实其中包括客观时空的复写,因为艺术家力求按照他对富于形象感的现象的概括,按照自己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和对现实的态度展现这种现象.如果人生活于其中的实际空间被认为具  相似文献   

11.
从时空角度去感悟贾平凹的散文,可以体验到贾平凹情感的律动。贾平凹散文中的时空意识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意识。贾平凹将空间置于时间之流中,就是将空间置于富于变化节奏的生命长河中,时间引领着空间,触发了内心情感的律动,而情感与时间的节奏化生命空间又相磨相合,彼此激荡,才赋予苦难人生以流荡不息的生命意识。因此浸染着作家强烈自我的时间意识、辽廓而深邃的空间感以及错综交杂的时空观,是贾平凹散文产生无穷韵味的基本审美因质。  相似文献   

12.
雷蒙·阿隆一向被人们称为“自由主义者”和“右派”。但通过他与马利坦的对话,以及对国际政治的现实意义的思考,可以发现,如果说右派是相对于萨特激进的左派主张而言的话,那么,他所倡导的自由就更是理性方面的。虽然他始终坚持并维护着“自由”的旗帜,但与激进的个人自由主义者不同,他更像一位保守的自由主义者:为政府所应当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理性的辩护。并且,理性之自由,无时无刻不建立在对现实政治的判断之上。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与诗人的自我、诗中的自然、诗中的人文和诗人的思想以及诗中的地名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来自于他所到过的许多地方、诗人自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地理意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对于诗歌艺术时空的建构。苏轼诗词里的“地方性”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也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福斯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正在遭遇严峻的"划时代危机"。经济维度上,当前人类尚未走出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垄断化、停滞化和金融化不仅在全球水平上相互作用还与全球劳动套利相勾连;社会维度上,工人阶级工作和生活的不稳定状况变为了全球性的问题,且这种不稳定相较于马恩时代甚至更为危险;生态维度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突破了自然环境的承载限度,生态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及其导致的全球生态不平等不断加剧。福斯特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研究与解读,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批判性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生活和时代的审美反映,是人类个体和集体经验的文化表征。阿库乌雾作为所在区域民族的一员,作为人类社会 里的一员,从未因为肩负这几种角色而产生内心的冲突,诗人通过诗歌叙述了自己的世界主义思想。从三个方面去阐述阿库 乌雾《凯欧蒂神迹》中的世界主义思想:首先诗人对他族文化表现出了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对多民族 文化的广泛理解,主要体现在诗人对美国原住民文化、非洲裔美国文化以及美国其他族群文化的热爱和深刻理解。其次,诗人 与美国原住民文化展开了深刻的对话,从而批判性地思考彝族母语文明并质疑关于美国主流文化的固有观念和偏见。最后, 诗人与他者文化认同强化了诗人的道德责任感。只有当阿库乌雾世界主义思想得到应有认识和全面理解的时候,我们才能够 更好地理解新世界主义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叶,时空体验的不同构成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严格的界限。"现代性=时间,后现代=空间",几乎成为后现代思想家的共识。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哈维并不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片面重视空间而忽视时间的意义,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提出了时空压缩,充分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变迁中的辩证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康德的道德哲学出发 ,回应了当代处境中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 ,尽管时代处境较之于康德所处时代已经有所变化 ,但康德的一些基本立场不会改变 ,比如 ,他仍然会反对先发制人战争 ,如伊拉克战争 ,而不会如斯克拉顿所认为的那样转而支持这样的战争 ,况且当代的一些问题在康德的时代并不是没有出现 ,而只是在当代具有了更加全球化的特征。文章还指出罗尔斯并不是一个完全彻底的康德主义者 ,因为他并没有坚持康德的普遍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视域下的“一带一路”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基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视角把自然时空和社会历史时空加以区分,超越了传统时空观对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的同 质性理解,实现了马克思对时空观的创造性改造,形成了一种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社会时空观。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一带一 路”建设持久发展、纵深推进,中国与各国之间合作空间不断拓展,对各国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凸显了马 克思社会时空观在现时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时空观;“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9.
从传媒分布、地域拓展和传播技术进步的不同视角,可以纵览地理时空观对传播行为的影响和传播时空的扩张进程。当今新闻传媒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播的地理空间的延伸表现出地方化趋势;传播的赛柏空间的延伸表现出网络版的趋势;传播的时空观更加强调时间意识,即时传播的方式进入新闻报道;传媒重新划分传播时段,确定和增加了各自的“黄金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