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体、私营经济政策的演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对待个体、私营经济,这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头30年,个体、私营经济经历了多次波折,最终无法摆脱被消灭的命运;改革开放新时期,个体、私营经济新生并壮大。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个体、私营经济政策失误原因,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及"过渡时期理论"的曲解,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误区以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的失误所致。新中国头30年对个体、私营政策演变的基本经验教训是,必须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深化对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充分认识个体、私营经济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我党对私营经济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过程,私营经济的发展呈现波浪式前进的四个阶段。只有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回顾历史、总结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促进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环境复杂,经济形势严峻。在这种不利条件下,我们在经济战线上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是由于党审时度势,科学地制定了一整套反映中国国情、切合社会实际的经济政策。在这些政策中,“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占有突出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政策的实施,全面调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私营经济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并顺利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第一步,即首先将其导入国家资本主义。建国初期,我党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成  相似文献   

4.
储蓄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府为主导的高度集中的储蓄政策不仅是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撑,也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实物经济和生产力积累的必要.计划经济体系不仅强化了政府对国民储蓄的控制,而且通过储蓄总量、结构政策以及强制储蓄等方式,最终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储蓄格局.而储蓄政策阶段性成功的历史惯性则进一步导致了对政府主导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私营经济发展六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私营经济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消亡和再生之路,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从新民主主义经济下的"利用、限制、改造"到社会主义的单一公有制,再到1978年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再生和大发展,私营经济的发展命运是与中国共产党对国情和社会主义认识及不断深化密切相关的,私营经济消亡、再生及大发展的历史证明:私营经济是中国实现工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尤国珍 《兰州学刊》2009,(6):224-22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针对新区土地改革制定了经济上保存、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过程中,中南区根据地方调查情况,在邓子恢的主导下,对富农经济采取了较为严重的打击情况。文章以中南区为典型,从中南区农村的客观情况和地方领导人主观思想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中南区保存富农经济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7.
1949年全国解放后,各大城市在被接管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民生问题。党和政府通过制定灵活性的政策,开展多元化的举措,最终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南京作为当时的典型个案,是窥见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党在接管城市后如何成功领导解决民生问题的"橱窗"。南京解放后,存在着生产基本停滞、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秩序混乱、失业现象严重、基础设施破败、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等系列民生问题。为此,南京市军管会、南京市委和市政府,以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民生观为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基于保障南京人民的基本生存,稳定南京局势和在曾经的国统区站住脚的现实考虑,开展了民生建设的一系列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10-115
自甲骨、青铜问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种类文化遗址、遗存极其丰饶。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文物保护事业进入起步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文物保护政令条例,文物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新中国60多年的文物保护史有极深刻的经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以浙江省为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文物保护事业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更好地保护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尤国珍 《兰州学刊》2010,(6):214-21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针对新区土地改革制定了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在实际执行政策过程中,华东区根据地方调查情况,较好地执行了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华东区之所以能较好的执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是与华东区农村调查的客观情况和地方领导人主观思想两个方面分不开的。这为建国初华东区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一、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历史1.改革开放初期,传统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在实行低工资,高福利的原则下,坚持政府颁布并以公有制计划经济为主体代表的企业负责落实为特点的城镇国家-企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当时的农村在延续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的基础之上,依托集体经济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的合作医疗制度,并辅以政府农村五保救助形成了农村保障体系。伴随社会优抚政策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大网。  相似文献   

11.
民营经济是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进程,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的深化而提出来的。在所有制形式上,包括国有经济中的民营部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在经营方式上,包括除国营以外的所有经营方式。中国加入WTO,民营经济的发展也要适应新形势,破除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抢抓发展机遇,才能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2.
剥削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国际接轨的对外开放政策及私有观念的长期存在,使剥削现象具备了存在的条件和理由。正视现阶段的剥削现象,特别是认识到剥削现象的长期性、剥削性质的非对抗性及剥削范围和程度的可控性,并通过正确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制,引导其合法的正面效应,限制其负面效应,有利于协调多种所有制关系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文科 《河北学刊》2003,23(5):49-53
坚持和完善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结合中完善 ,特别是在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并注意走出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简单相加等几个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认为 ,私有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而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将经历一个长期的渐进式的过程 ,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 ,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私有制消亡的物质前提。由于社会变迁的极端复杂性和不同国家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模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即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分别是指“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生产资料的“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些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事实上,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应该是生产资料,而不是消费资料或者生活资料;重新建立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单一的公有制,是对私有制的扬弃。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6.
私营企业主不是新生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私营企业主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资产阶级的决定性因素 ;私营企业主尚未形成独立的阶级意识 ;私营企业主同典型的资产阶级有很大的不同。就目前发展状态而言 ,私营企业主只能算作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17.
温敏  陈志军 《兰州学刊》2005,(5):113-1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不是对立的,它们的兼容具有深厚的客观基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来改革公有制经济,按照公有制经济的基本要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完全能够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兼容.  相似文献   

18.
马若龙 《云梦学刊》2012,33(5):10-17
“国进民退”争议热潮背后隐藏的是以前困扰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至今仍然困扰着部分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认知误区,回顾中国共产党宏观经济政策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变迁历程,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公有”和“非公有”经济成分的内在二元冲突,可以见出中国共产党要以“执政党”的自身定位来重构“革命党”时期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非公经济的迅猛发展急需从理论上把握它在现时代的新特点,解决它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相统一“何以可能”的问题。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赋予非公有制以新使命,非公经济的高效率性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置于更加现实的基础上,同时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等因素的积极制约下,当代中国的非公有制,经过辨证的否定,必然为重建“个人所有制”准备新的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六大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紧密联系起来,突破了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认识误区,强调各种所有制形式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十六大还突破传统所有制理论,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及新兴社会阶层在现阶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通过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保护私人财产及一切合法收入,在政治经济上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