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几乎同时走上了探索现代化之路.日本通过维新改革成长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中国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国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奉行"和魂洋才"、"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是导致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经过维新运动推翻了幕府,建立地主资产阶级的天皇政权,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唯一的独立国家。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维新运动却遭到失败,使中国无法摆脱半殖民地的地位。日、中两国维新运动相距三十年左右,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这是为什么?本文拟就两国维新期间的外部的和内部的条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戊戍变法与明治维新相距仅三十年,在基本相同的国际环境中,在相似的国情下,中日两个民族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旨在救亡图强的变革。所不同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此后发生在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却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改良。中日两国的发展差距,是以明治维新为界限拉大的。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迅疾走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的是希特勒上台后至中日战争爆发前夕德国对远东地区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的政策。这一时期德国在远东推行了平衡政策,即同时与中日两国发展合作关系。以德日反共协定的签订为标志,德国远东政策经历了一个重心转移的过程,即由倾向中国转变为偏向日本。这种平衡范...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在19世纪下半叶,几乎在同一起点、同一时间内,分别发动了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洋务“新政”和明治维新。但日本成功了,中国却失败了。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本文试图就两国变革运动的社会背景、指导方针及其变革措施等方面进行比较,以寻求其成败的原因。一、同一背景下的两种社会变革运动经过1848年反封建革命大风暴冲刷的欧洲,加速了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业生产的步伐,使机器生产带来的大批优质廉价产品充斥市场,由英国开拓的商品市场进一步扩大,于是,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改革浪潮在西方各国兴起初英国的国会改革,西、比…  相似文献   

6.
日本明治维新和朝鲜甲申政变,可谓是东亚日朝两国试图把封建国家变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首次尝试.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的强国,而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图的朝鲜甲申政变却被扼杀于摇篮之中,朝鲜最终坠入殖民地的深渊.综观近代日朝两国社会变革,就不难发现两国的变法维新历史背景相近,时间相隔不远,都是以自上而下的改革为手段,试图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同时,也能发现两国进行改革的斗争路线和手段、变革领导集团的实力、两国的文化特点却不尽相同.两国变革成败的历史必然性也寓于其中.  相似文献   

7.
中日集团主义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同为东方国家,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是,由于地缘、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中日两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集团主义。中国的集团主义主要体现为家族主义,而日本的集团主义则表现为"小集团主义"。战后,中日两国的集团主义都受到了诸多挑战,然而日本的集团主义已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了日本人无形的生活准则。相形之下,中国的集团主义却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机中。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汉籍东传日本列岛,悠久的历史和传播的规模不仅构成了中日两大民族文化交流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创造了辉煌的东亚古代文明。而且对两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的明朝时期两国的时代背景,探究当时中国汉籍传入日本的方式与特点,从中窥探中国文化的东传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古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甲午战争后中日强弱关系的转换为背景 ,中日两国出于不同的目的 ,促成了近代以来大批日本顾问来华。日本顾问来华 ,对中国军事改革、军队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对日本扩张在华势力 ,推进大陆政策、发动侵略战争的作用则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0.
近代泰国和日本的改革是基于相似的历史进程和动因的 ,但两国改革后却沿着不同的道路 ,以不同的速度向前发展 ,以致今日的泰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如此大相径庭。本文将从两国在改革前的社会基础、领导者及指导思想和改革后的具体措施成效等方面入手 ,对泰国和日本的改革进行分析和比较 ,以探求导致两国改革的这种不同成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日本地理位置一衣带水,但是民族文化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直接影响两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更推崇飞动、繁复、宏大的设计,而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因禅宗对民族文化的渗透,推崇的是寂静、精致、简约的设计。本文以中日两国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剖析了两国审美意识的区别;并通过平面设计作品中传统图形元素的使用,分析对比两国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日本民间舞蹈与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李晶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虽然不同,但追朔历史我们却不难发现,这两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远渡重洋的友好往来。最有历史意义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我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为中日文化交流创造了极好的经济和政治条件。流传至今的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周昌松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据文献记载,从公元前一世纪的汉朝时侯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是在古代,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影响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学西方,欧美...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改革结果,日本成功了,变成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强国。中国失败了,滑落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对于中日两国改革作一个历史比较,总结其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无疑是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谈日中两国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的差异阎雪雯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在门户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之前,两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大体相同。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契机,迈开了近代化的艰难步伐,...  相似文献   

16.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两国的关系可谓乾坤倒转。在连接两国的宽广海域上,不再见慕中华之风而不辞艰辛赴中国朝贡、学习的日本使节、僧侣们的漂泊身影,日本实藤文库中也查寻不到珍藏于东大寺正仓院那样的大唐瑰宝。相反,一批批中国学子却忍辱负重地来到这个被祖先称为“倭国”的地方。自1896年唐宝锷等十三位学生赴日留学至1911年清政府垮台,中国到日本留学的学生竟达三万余人。1896-1911年留日教育出现的原因这一时期留日教育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来说,可从国内国外两方面作结。国内的原因● 留日救国的社会思潮甲午中日…  相似文献   

17.
从3方面对中日两国的“鬼”进行了对比。首先,从现代的“鬼”的概念上进行了对比;其次,明确了中日 两国鬼的产生及各个时代鬼的形象及举动;最后,通过对中日两国各50人作调查问卷,发现现代中日两国人对于 鬼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基本上都怕鬼,而一部分日本人却喜欢鬼。通过以上3方面对比发现,日本的鬼确 实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但不是中国的鬼文化,而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及中国的道教。而现代一部分日本人之 所以喜欢鬼,大概是因为在现代日本许多地方的节日中,鬼都起到赐福于人,监督督促人们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1840年前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日两国的先进分子都意识到了近代海防的重要性,他们著书立说,提出了两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近代海防思想。随着两国海防思想的兴起、发展、成熟,两国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最终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在萌芽期就被日本超过,失败的种子在初期已被埋下。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局势日趋复杂、紧张。中日两国都面临着瓜分豆剖的危机,如何依托现有的国力,在列强间合纵连横,为自己的现代化进程营造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成为事关国运的大事。然而,甲午一战后,中日两国的命运大相径庭,日本日强、中国日弱,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征。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中日双方角色的变化,即自进入近代以来从古代的日本“以中国为师”转变为中国“以日为师”的文化交流趋向。这种趋向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及各种政治力量为救亡图存而“以强敌为师”学习日本,成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主流趋势;日本借鉴于中国近代数度败于列强之教训,使中国成为其前车之鉴,推动了日本近代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中日文化交流趋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日两国在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心态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