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社会心理新闻:一种有待完善的新闻样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新闻史证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催生出读者新的新闻需求;而这种新的需求,又会催生出新的新闻报道的方式和理论.由这种事实和思路出发,完全可以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社会心理新闻.而为论述"心理新闻"存在的合理性,又可提出"心理事实"这一概念.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谓"社会心理新闻",就是对积累了一定阶段的社会"心理事实"的报道.在目前新闻实践中,这种新闻形式已经出现,但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探讨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媒介传播的社会责任与"问题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与"问题意识"切入,概括提出了我国新闻传媒在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化中的主要价值转向,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媒介环境变化,明确提出媒介传播要有社会责任和强烈的问题意识.而这些问题意识主要集中体现在责任问题、国家意识、民本问题和发展问题四个方面.文中强调,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讲,提出问题与自然科学提出问题不同,特别是对新闻传播学和传媒实践来说,提出问题不仅需要勇气、远见和胆识,有时更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传媒走向"文化产业"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媒从党政机关的一部分转变为文化产业的历程中,1978年以后关于传媒体制的观念变化是极为缓慢的,这种观念变化的滞后造成传媒体制变化的滞后.然而,1992年以后处于市场经济中的中国传媒业的实践走到了体制理论的前面,催生体制的更新.这种更新亦推动着新闻观念的变化:事实选择回归新闻价值标准;新闻报道的道德理念向"以人为本"转变;报道结构呈现职业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传媒关于公共卫生危机的报道大幅增长.其中的一部分事件,可以说是"媒体制造"版的"伪公共卫生事件",使受众和社会付出了相当大的成本."伪公共卫生事件"与传媒报道的操作失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运用媒介事件理论,剖析了"伪公共卫生事件"的建构过程及其内驱机制,揭示了商业主义、煽情主义对传媒建构公共卫生风险议题的伤害,提出应参照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从新闻实务和职业伦理规范等层面来防范"伪公共卫生事件"的负面影响.换言之,应从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入手,推动公共卫生危机报道.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媒尤其是电视传媒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工具,具有其他载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视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有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激发社会活力,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新闻评论权的法律属性及司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评论权,是一个法律概念,指在法定范围内个人或新闻传媒通过大众传播机构,结合新近发生的事实,就人们普遍关注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发表的批评或议论的权利与界限。在我国立法上,新闻评论权尚处于习惯性权利状态,一般认为是经由《宪法》第35条和第41条分别确立的公民之“言论自由权”和“批评建议权”推衍而来。这一状况使得评论权在实践中常常遭遇到法律难题。本文拟在研究新闻评论权法律属性的基础上,对其司法保护的途径及思维略作探讨。一新闻评论权涉及的新闻法律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其法律属性。对于这点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一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走进社会生活的传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辉 《兰州学刊》2007,(9):155-157,142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传媒的崛起和大规模地扩张已经成为不争的文化事实,以致现代社会不仅是一个为传媒所覆盖的社会,也是一个为传媒所呈现的社会.文章尝试从传媒的结构、传媒文化生产机制的建立、传媒文本语态的转变以及社会语境分析诸方面,考察传媒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王洪芳  李铮 《理论界》2006,(4):164-167
新闻采访权属于新闻自由的范畴,其权利基础是新闻自由,它是新闻自由的固有内容和组成部分之一。虽然,我国法律确认了言论自由,但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区别决定了新闻自由不能被言论自由所包含。在我国法律对新闻自由的保护缺位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下,社会上以暴力或非暴力方式侵犯新闻采访权的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作者对新闻采访权的法律保护进行了立法构想,并提出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栽体,它具有公共服务性和社会共享性.新闻媒体普遍被视为一种公共事业,而被称为"社会公器".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依法运用新闻工具充分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固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但事实上,"媒体是社会公器"尚处于理想的言论状态,应该构建"媒体使用学"的理论体系,将媒体的使用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探索其理论和方法,从而推动"媒体公器论"得以实现的历史进程.本文探讨了建构媒体使用学的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耿焰 《东岳论丛》2011,32(7):102-107
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汉德在"美国诉丹尼斯案件(United States v.Dennis)"中,从宪法经济学视角对具有一定经济逻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宪法规则进行分析,提出了丹尼斯公式,将其作为一种衡量言论限制、新闻限制合理与否、适当与否的宪法经济学准则。该准则对于探求言论自由维度的启示是:有害言论成功率的高低决定了社会对于该言论的容忍程度;特别危机情形的出现才能使言论控制、新闻检查获得理所当然的正当性。结合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原则,丹尼斯公式显示:一定地域内,报刊杂志数量越多,"另类"声音的效用越是受到抑制,言论和新闻限制的力度可降低,即降低报刊杂志的发行门槛,是抑制"另类"声音效用有效的低成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传媒法是调整传媒组织与国家的关系、传媒组织与一般社会成员的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核心是调整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因此,传媒法具有宪法属性。英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传播法规的制定、实施与废除,都与现代宪法规定的国家或政府的权力与宪法应保障公民享有的基本人权、新闻与出版自由、民主等权利紧密相关。我国尚无现代意义上的传媒法。在传媒的立法和实践领域,需要我们对政府权利和公民的权利给予恰当配置,限制政府公权力的范围,培养公民的能力,保障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传媒品牌栏目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处于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传媒品牌栏目一经打造出来,自然而然就赢得了稳定的目标受众。凤凰卫视是成功的典范,在世界传媒界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关注国计民生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战略选择。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的分化与组合衍生出弱势群体。湖北传媒开辟《经视直播》《经视一锅鲜》《情感大搜索》等品牌栏目关注家庭弱势成员、农民工、空巢老人,肩负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湖北传媒开展"阳光行动"、"农民工就业行动",惠及普通百姓。当前民生新闻出现四大转向,这是"大民生新闻"理念的成功实践运作。在民生新闻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社会,寻找差异化路线,是媒体制胜的突围之道。  相似文献   

13.
柯泽 《东南学术》2007,(4):73-81
有限政府和权力制衡是自由主义在政治领域中的重要主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代以来所兴起的新闻传媒业正是在与政府权力的历史角逐和抗衡中而不断发展的.20世纪美国司法实践中有关言论自由的一些重要判例,清晰地展示出政府权力从公民言论自由领域退缩的历史轨迹,由这些判例所确定的一些重要法律原则,如"明显和现实的危险"、"确实的恶意"、"预先审查"等也清晰地显现出媒介政治理性的滋生和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4.
深化对新闻价值的认识有助于新闻从业者更自觉地追求新闻正义.本文从价值本质上分析新闻价值,新闻价值不仅是内生于新闻事实的价值属性,而且是新闻事实与传播者对新闻的选择、接受者对新闻的理解三者的对应和契合.正义作为新闻价值应该加入新闻实践的全过程,成为新闻价值的向度,既是判断和选择事实是否构成新闻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新闻的社会作用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新闻是什么?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也就是客观事物通过传媒渠道的真切反映,其具体要求:一是构成新闻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缘由,必须真实可靠;二是新闻事实在整体和联系上必须合乎客观实际,所报道的个别事例要体现整体的真实、事件性新闻的现象与本质必须一致。三是对新闻的解释要合乎事实本身的逻辑,不能脱离事实加观点,也不能违背事实发议论。四是新闻的要素除准确外,不能缺漏,新闻中引用的资料、史实、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的真实性是不同的,新…  相似文献   

16.
薛瑞汉 《中州学刊》2008,(2):252-254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正确运用大众传媒,充分发挥其功效.当前,一些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缺失,还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大众传媒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实现新闻传播使命,应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应处理好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应发挥传媒的社会监督作用,应发挥传媒的社会调节职能.  相似文献   

17.
徐建华 《云梦学刊》2008,29(3):151-15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共建和谐"的重要思想,新闻传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要努力传播新闻资讯,要进行舆论监督,为"共建和谐"担当社会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在政治生活中,我们也提出:“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由此,有些人往往把言论自由和“言者无罪”等同起来;也有极少数人借“言论自由”和“言者无罪”为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有必要搞清楚“言者无罪”、“言论自由”的确切涵义,搞清楚“言者无罪”和“违法必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暴力案件在近年来频繁发生,整体看来,有些带有攻击性的网民最初的目的是除恶扬善和标榜正义,但他们的行为切切实实损害到了部分公民的权利和隐私,甚至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一方面,法律规定了公民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求公民履行相应的义务。从言论自由的概念和法律渊源展开,提出网络监督的特点,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最后阐明网络监督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媒介批评"概念主要有三种语境,一是"社会文化批评"的语境,它关注媒介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蕴含,突出对媒介文化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二是"新闻传媒评论"的语境,它主要来自传统新闻学的思想,突出对与媒介相关的新闻理论和业务问题的批评反思;三是"报刊批评与报刊审读"的语境,在当下主要与第二种语境形成勾连,对新闻审读、媒介管理、媒介监督等问题比较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