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爱霞 《理论界》2012,(7):139-140
文学是人学,是对人的内心情感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出现了城市。虽然文学与城市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脉络,但在发展过程中却是相互作用的,以古代天津文学与城市为例,可作如是观:天津古代文学记录,反映了生活于城市中的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天津城市的发展、扩建以及标志性建筑的出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了当代城市文学面临的一些挑战,譬如科层化城市生活、社会科学、网络传媒等因素对文学的挤压。其次,在对城市文学史学术脉络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当代城市文学的缺失及其可能发展路向提出了若干见解:科层化城市生活状态下文学的认识功能、文学世界的田野化、文学批评的社会科学转向等。  相似文献   

3.
张琦 《中州学刊》2004,(5):87-89
在文学上海和城市身份建构这个问题上,20世纪40年代的张爱玲和90年代的王安忆在外在形态上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即表现庸常生活,认同市民生活价值.这种相似却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核.对于庸常生活和世俗价值,二者的态度、理解和表现均有所不同.二者以相似而又不同的叙写完成了各自对上海与城市身份的文化建构,传达出对于人性和人生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北京、上海城市文学独霸文坛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更多新兴城市出现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安和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在文学中的凸显.从城市怀旧的角度探讨城市文学中这两个城市的文学书写,不仅与这两个城市城市文学文本取向相符合,而且有助于开拓和丰富城市文学表现的空间,反思当前城市文学的现状,提升在文学中进行城市类型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辜堪生 《天府新论》1999,(6):95-95,F003
自地球上出现了城市,人类便踏进了文明社会的门坎,文明与城市的共生性质早已为学术界所认可。所以几千年来,城市在不断地发展,人类文明的水平也不断地得到提升。然而,若就每一个具体的时代而言,人类文明的进步水平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又常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如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生活的希腊古典时代,其哲学、数学、文学、戏剧、雕塑、建筑等领域俱达到极高的水平,但当时的雅典城区才方圆一英里,城市的发展显然滞后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当然,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判断狭小的雅典城市是否与发达的希腊古典文明不相适应。可是,当历史的…  相似文献   

6.
宋代邵雍的城市诗歌书写,开辟了城市诗歌的一个新方向,不再是将城市视为与田园相对立的、与理想相排斥的空间,而是从积极、肯定和赞赏的眼光去书写城市.邵雍的城市诗歌赞美城市生活,建构起新的城市意象和安乐、隐逸的都市家园与精神世界.而对于中国文学史而言,邵雍城市诗歌书写的意义更在于他探索了新的城市文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学书写,是个永恒的主题。自从城市形成以来,历代作家采用不同的形式,用文学之笔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真实、富有历史文化感的城市景象。因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亦如人,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文化性格。文化人类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年轻学科,其研究的重心,最终都必须落实在"人"的问题上来,文学是人学,而城市文学是城市人的文学,采用文化人类学独特的视角对城市文学进行解读,会有新的收获。文章主要选择从老舍与张爱玲小说中对各自熟悉的城市生活的叙写,揭示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互为表里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城市病”成为文学重要表现内容,其通过隐喻的方式映射城市发展现实问题,体现作家的批判立场。在文学作品中,“城市病”与人的病症在生态层面呈现出交互性,在人文层面存在同构性,而且作家对“城市病”的批判常常与乡村乌托邦建构相对应,体现了城乡价值对立的思维。在“城市病”文学书写中,作家通过时空维度建立城与人病症的联系,挖掘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代性问题,但在主题表达、写作姿态、介入视角等方面也存在种种问题和不足。随着城市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学的不断成熟,文学对“城市病”的书写将走过自觉阶段,在现实性和文学性两方面形成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了城市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对应性关系。人们在既往的文学研究范式中多注重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和外部研究,而未强调历史进程中城市文化现象与文学表征之间的有机联系。作者指出,人类生存环境的变迁,尤其是以城市为标识的生存方式及其基于都市经验的精神状态,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塑形作用,它不仅带来了文学书写主旨的变化,同时也促使文学融入文化现代性之中。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是一个多元的论域,它既包括文学书写的主旨、策略以及文学研究理论指向的变化,也有效补充了人类生存空间的迁移对于认知的激发作用。对于文学现代性问题进行跨学科和多重要素的考察,有利于人们认识文学以诗性语言呈现思想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论城市文学研究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述卓  王斌 《学术研究》2001,(3):97-1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学研究无论是在文学研究还是社会学研究方面都有较为深入的发展,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如研究的随意性、缺乏比较眼光、缺乏理论深度.城市文学研究的方向在于首先应该确定其研究对象与范围,这是城市文学理论建构的基础;其次是从空间角度去考察城市文学;再次是将城市文学置放在人类文明进程史中去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1.
饶品样 《中州学刊》2012,(4):141-145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明代文化价值观的嬗变。反对蒙昧主义、禁欲主义;肯定人性,崇尚现实、追求自我扩展与个性化的生活;肯定人世欢乐与生活享受;肯定俗欲,倡导人生自适的文化价值观逐渐建立。明代文化价值观的嬗变为其旅游观的出现提供了思想资源和价值导向,丰富了当时的城市旅游活动。同时,城市旅游活动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宽了人们的视野,增添了新的文学素材,促进了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城市居家老年人口生活质量及其综合评价理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晶 《青海社会科学》2008,(6):44-47,101
建立反映城市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理论模型及指标体系,有利于研究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总体特征和数量关系,了解和掌握城市居家老人的生存状态及困难需求,对探索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界定城市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概念和分析城市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了评估我国城市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层次分析理论模型。这个生活质量评价模型包含六个维度,即经济状况与消费水平、居住条件与家庭设施、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社会支持、闲暇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主题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以城市为代表的文化形态是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的重要表现内容。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将她们的生命体验融入对都市的理解,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她们以多重视角拓展城市地理空间,以现实关怀聚焦城市发展变迁,以日常精神构建城市审美体验。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通过对浦东新区、上海周边县镇、工人新村、老旧社区等的书写建构出真实且立体的城市空间,突破了“怀旧上海”和“欲望都市”的城市书写模式,立足社会现实,考察个体生存境遇,展望城市的未来和出路。她们关注日常生活场景再现细微真实的城市生活经验,使新世纪上海景观的独特风貌得以呈现,丰富了文学中的上海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现实问题上,来自文学艺术的思考,向来不容忽视。这也是我们从“文学上海”角度反思并重建上海与文学的关系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文学上海”的本质在于“以时间来思考”;时间以及在时间基础而产生的记忆问题,是“文学上海”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个主题,在百年海派文学中被不断书写,其中尤以张爱玲、白先勇以及王安忆为代表。三者笔下呈现的“文学上海”异中有同,均以上海这座以时问构形的城市为依托,在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中,描画出上海这座现代城市在历史时间及文化记忆中的诸种面相。这些面相提醒我们,海派文学与上海时间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文学上海”有着时间及记忆上的复杂性,因此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我们应该保持更加多元的取向,对那种以牺牲记忆来谋求发展、以单一的现代时间来规约上海发展的做法保持一定的警醒。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城市文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分析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城市形象在作家笔下的变化、不同性别叙事下的城市形象以及 2 0世纪 90年代的城市文化发展和文学的关系。在把握城市文学发展的同时 ,指出城市文学对现实的关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低碳"和"创意"引发的城市转型,是近十多年来对全球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两次革命."低碳"和"创意"在发展理念和核心要素上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创意城市与低碳城市在资源要素、驱动力、消费市场、产业功能等方面具有耦合、互动的关系,正确处理诸要素的互动关系,将是中国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卢桢 《中国社会科学》2023,(10):65-84+205-206
新时期以来,城市文学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城市文学的现代化叙事在当代文学中产生重要影响。作家深入城市的物态风景与城市人的精神世界,围绕城市现代功能提升、经济体制改革、城乡融合发展、文化人格塑造等问题展开书写,想象城市和城市人的理想形态,确立了“城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双向互动的叙事路径。“人的现代化”作为城市文学现代化叙事的价值内核,以人在城市中的现代化体验为纽带,彰显城市人精神的多向性特质,探究理想的市民伦理道德。进入新时代,城市文学的现代化叙事追求“诗”与“思”的双重深化,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目标,及时发现、关注新兴社会群体,营造理想的城市人文氛围,厚植城市精神品格,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理解和阅读城市,需要从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开始。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城市的社会风俗人文信息及其发展变化,而且也是传承和发掘城市优秀文化、塑造和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增强市民认同感、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手段。当前,天津文学创作及研究蓬勃发展,特别是《天津文学史》的出版,首次绘制了天津文学发展流变的全貌,为天津文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文学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津味文学与城市民俗文化,地域文学的文化精神、文化意义、文化功能、文化共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展开研讨,以期在文学与城市的视野中探索天津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并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虽然沦陷区女性文学关于城市的书写只能作为一种"异质"的书写方式进入作为书写重心的乡土文学,而且背负着现实政治的沉重负担,但它却以其创作实绩构成了战争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一翼.女性书写对于市民阶层生活的精准把握颠覆了传统的审视城市的眼光和角度,将日常的凡俗生活写出一派泼辣景象.  相似文献   

20.
现代派文学的感性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洪岳 《文史哲》2003,1(3):53-58
现代派文学的诞生与美学的现代转型是互为参照的 ;“aesthetics”经历了由感性学到美学再到感性学的“游历”过程 ;在美学回归感性学的时代 ,现代派文学与审美现代性在非理性的价值诉求上是一致的 ,即美学经过了理性主义的“审美”阶段之后 ,随着“城市感性”的发育 ,进入了非理性主义的“审丑”阶段。而现代派文学的感性核心是关于身体的现代感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