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培卫 《东岳论丛》2011,32(7):114-118
乡村旅游是农村生态旅游与体验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现代旅游模式,旅游者选择这种方式的动机是实现对大自然生活方式的情感回归。我国广大城郊和农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极具文化内涵的历史遗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纷呈的农业休闲项目,乡村旅游产业市场潜力巨大。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起步早,管理机制和体制较为完善,而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由于受管理瓶颈制约,相关制度和配套设施相对滞后,暴露出缺乏统筹规划、开发产品单一、服务水平低下等诸多问题。为此,必须深化对旅游产业化的认识,积极创新和完善乡村旅游机制,注重旅游发展的特色性,提升地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整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旅游是一个内涵不断拓展的概念 ,特别是近年来学界对之已经从纯理论探讨进入应用性研究。同时 ,民族民间文化在开发与保护上存在着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 ,亟需更新观念。生态旅游观念将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开展生态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整合性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大都市郊区、郊县兴起的以休闲农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本文通过对南京市郊乡村旅游开发现状的调研和分析,评述了乡村旅游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并根据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环境条件不断改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营模式日渐丰富和成熟的特点和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要注重开发模式综合化,深挖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内涵,强化本土文化特色,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乡村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乡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其开发工作要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当前,河南省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还存在开发层次较低、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科学规划、旅游人才匮乏等问题。在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要大力发展河南省乡村生态旅游,可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陈文君 《广州师院学报》2000,21(3):74-78,85
生态旅游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旅游,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一种最高层次的旅游类型,也是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生态旅游开发综合效益显著。以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论述了其生态旅游开发所具有的突出优势,认为庆将基开发成为依托广州、面向珠三角和港澳地区,以林、水为特色,具有游览观光、度假疗养、科普科考、会议娱乐、美食购物等功能的生态旅游样板区和广州拳头旅游产品,重点鹫 要生态旅游、湖泊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生态旅游以及土特产生态旅游等系列产品,并从统一规划管理、抓住重点和突出特色、协调各方关系、加大宝剑和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概念体系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至今尚未统一。归纳起来有从乡村旅游的特点、乡村旅游的资源和多角度界定三种类型。本文提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体系由主体模块、客体模块和目标模块构成的观点,它与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以珠江流域贵州段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为个案,分析了贵州境内黔东南、黔南以及黔西南州珠江流域境内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流域(区域)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性、自然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交融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站在珠江全流域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高度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开发珠江流域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措施.提出建立珠江全流域大旅游开发思路,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基础上,打造"珠江全流域旅游文化走廊",建立"珠江流域旅游走廊"管理协作机构,以及大背景、大范围、大运作的珠江全流域旅游文化走廊开发的营销定位.  相似文献   

8.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旅游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其目标市场定位为城市居民,目的是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我国农耕文化悠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存在盲目开发、缺乏规划与管理等问题,必须统筹规划、注重特色、强化品牌、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9.
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拯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风情旅游是以观光、休闲、体验与参与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广泛散布于乡村和城市的民族民间文化为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储备了取之不尽的资源。旅游与生活一体化的构想为建立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化生态系统提供了理论保证,也为民族民间文化指出了实现自我拯救的有效途径。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模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民俗风情旅游开发中必须打破中心与边缘、旁观与参与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
青岛目前乡村旅游产品面临着乡村性、文化性发掘不足,产品内容单一,受季节限制明显等问题,青岛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对策是保持农村特色,拒绝乡村城市化;深挖乡村农业文化内涵;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科技性内涵;创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和项目组合。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是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主要对乡村旅游发展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乡村旅游学的发展前景,并对江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江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深入挖掘、传承、保护农耕文明中的文化瑰宝。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生产生活实践等的历史记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牢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实践中要保护其原真性,确保文化归属特质的延续,避免因原真性流失引发文化问题。为了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降低文化价值,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化损害文化意义,旅游开发进程中原真性保护路径包括激发乡村居民主体性,深化主观原真性认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合理赋权,避免过度商业化,推动其文化实践的复归。借助非遗旅游实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要讲好乡村非遗旅游开发中的乡土故事,用好乡村非遗旅游体验中的文化空间,谱好乡村非遗旅游产品美的乐章,做好乡村非遗旅游营销中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本研究从文化创意的视角探讨了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模式,即通过文化创意推动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地区朝着特色乡村旅游聚集区的模式转变,并提出了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聚集区的五大路径,为都市旅游者提供近距离的、文化内涵丰富、体验性强的乡村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4.
广西乡村旅游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西的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特点,主要有高科技农业观光型、古村落开发型和观光农业型。目前的乡村旅游主要有四种开发与管理模式,分别为政府、企业与村民联合开发与管理;村民自行开发与管理;政府与村民联合开发与管理;企业开发与管理。乡村旅游首先在乡村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发展起来;反过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和乡村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从总量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村民的贫富差距。文章认为,今后广西的乡村旅游应加强对乡土性、乡村文化的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应较好地体现当地民居风格和乡土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5.
高平市神农镇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实现了文旅融合,文化产业特色逐渐显现,知名度不断提升.但是在发展中也出现了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经营管理、旅游开发资金不足、乡村文化旅游同质化、村民对乡村文化旅游认识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神农镇文化旅游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开发力度和宣传力度,实现创新发展,提升村民的文化认同和参与意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等方式.  相似文献   

16.
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民就业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遵义乡村旅游进行实证分析后,可看出贵州乡村旅游存在文化内涵不足,节庆规模过小,开发模式单一,资源利用率低、宣传不力,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贵州的乡村旅游还有待于在丰富内涵、形成特色的基础上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只有这样,贵州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严澍 《天府新论》2012,(4):123-127
四川羌族地区作为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地,地处边陲,偏远闭塞,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文化,以及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习俗。而在"5.12"地震后,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同当地的旅游业一样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如何既可以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又可以开展乡村旅游,成为羌族旅游开发的一个难题。以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四因子论"作为羌族地区灾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的基础,可以构建灾后羌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主体要素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山地资源作为可再生复合性资源,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先天优势和便利条件。坚持生态效益第一的原则,合理地开发山地生态旅游资源,是实现山地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山地民族文化保护之间应建构一种统筹关系,探究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与山地旅游之间的关联模式与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的文化转向——以江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随着中国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与能力的提高,乡村旅游已经步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越来越多的游客之所以青睐乡村旅游,除了在乡村旅游中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体验乡村古老的、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因此,不断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含量无疑是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乡村旅游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初级化与重复建设等问题,而过分依赖农业资源本身、缺乏文化内涵是其主要原因。乡村旅游文化是决定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成败兴衰的关键因素,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文化学的确立,是对该交叉学科的研究体系、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基础理论和相关实践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总结,对提高我国乡村旅游文化研究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