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第四十篇《隐秀》是全书中唯一有争议的篇章,其中“始王而末奇…闺房之极悲也”一段,一般认原文久佚,系明人伪造.《<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问题》证明所谓“伪文”,实由钱功甫据阮华山宋椠本《文心雕龙》补抄,应为文”.他还就补足的文本探寻刘勰“隐秀”论的理论内涵,其基本结论是:这一篇“论歌里顺情和柔情风格”,“刘勰所推崇的风格,不限于一种类型:既重‘凤骨’‘隐秀’.”发挥了先前刘师培的意见:“刚者以风格劲气为上,柔以隐秀为胜刚而无劲气风格.偏于柔而不能隐秀者皆死也.”《风骨》讲阳刚之美.《隐讲之美.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隐秀》篇是全书唯一残篇,其中蕴含的文艺思想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寓言作为《庄子》文章的一大特色,内容极为丰富,却历来被作为文学史边缘学科,历代文论家也不曾对其展开专题论说。从哲学基础看,道家之“道”与“自然”及衍生出的辩证思想、“言意之辨”为刘勰提供了养料。从意蕴层面看,“隐”为“隐秀”与“寓言思维”相通处,“秀”为刘勰的理论与庄子的寓言实践共有的创作特点。从艺术风格看,以“自然”为基生发出的素朴与华丽,二者异中有同。对刘勰《隐秀》篇文艺观与庄子寓言思维内涵的互通性作比较阐释,是对刘勰“道心”隐微的开掘,也是打开残篇“隐秀”文学创作理想和庄子寓言文艺思想研究的一次新尝试。  相似文献   

3.
一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 今传《文心雕龙》以清黄叔琳辑注本最为通行。这个本子的《隐秀》篇,有四百多字是补进去的。今传元朝刻本《文心雕龙》,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缺的这四百字,正合一板。《古今图书集成考证》考《隐秀》篇说:“案此篇‘澜表方园’以下阙一页,《永乐大典》所收旧本亦无之,今坊本乃何焯校补。”黄叔琳本的《隐秀》篇就是根据何焯校本补的。 明人好作伪书,《文心雕龙·隐秀》篇也随之蒙了不白之冤。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问题由来已久。至迟在元代,《文心雕龙·隐秀》篇已成残篇,现存最早的《文心雕龙》刻本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本,此篇自“始正而末奇”至“朔风动秋草”的“朔”字共四百字整为阙文,此本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所缺四百字,正合一板。明代诸刻本也沿袭了这种状况。这种情况在明末清初得到了改变,据载,先是明末人钱功甫从阮华山那里得到宋刻本《文心雕龙》, 并据此刻本抄补上了《隐秀》篇阙文。后来康熙时人何焯路过隐湖,从汲古阁书架上见到冯舒所传的钱功  相似文献   

5.
“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刘勰《文心雕龙》)中国古代美学,在结构上与西方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文章中的点睛之笔是把握文章主旨的钥匙。点睛之笔在表达上灵活多样 ,可长可短、可叙可议……最好的方法是“隐”“秀”式。“隐也者 ,文外之重旨者也 ;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式点睛之笔是作者情思与文辞精巧结合而成 ,关键是“自然”二字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诗翻译模糊美中的隐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词的模糊美在英译过程中的流失成为诗歌翻译的一大憾事。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的文学文本的隐秀观给诗歌翻译提出了借鉴方法。译诗应当像原诗一样有隐有秀,隐秀适宜。本文试图在隐秀观的观照下,对原诗词的模糊性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应的翻译策略,对诗词模糊美在翻译过程中的保存和实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点睛与画龙是文学作品创造艺术形象的两种方法,也是进行文学欣赏所要重点把握的所在。二者看似各自为体,实则相互为用,这就是刘思在《文心雕龙·隐秀》中着力阐述的文学审美原则.点睛之笔要以篇章内容为基础,做到挺拔卓绝,言奇意深;画龙笔法应以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为依据,于失中求得。隐篇与秀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能使作品的艺术形象既鲜明生动,又含蓄深远。  相似文献   

9.
"隐秀"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其哲学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爻象的形象包孕性特点。道家哲学及魏晋玄学的"有无"和"言意"之辩也涵盖了艺术的隐秀特质。"隐秀"作为艺术形象的特点,是经过"神思"活动创造的必然结果。隐秀论的提出与刘勰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独特理解分不开,从文学的形象特征上说,"隐秀"是意境理论的核心,处理好隐、秀的关系,即能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中"隐秀"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和鉴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古诗翻译的审美分析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钗头凤》一词的审美特征,对原词中"秀"词"隐"意在译文中的实现效果进行探讨,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需"隐秀"相宜、虚实结合方能再现原词的风格之美。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文心雕龙&#183;隐秀》篇补文问题由来已久。至迟在元代,《文心雕龙&#183;隐秀》篇已成残篇,现存最早的《文心雕龙》刻本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本,此篇自“始正而末奇”至“朔风动秋草”的“朔”字共四百字整为阙文,此本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所缺四百字,正合一板。明代诸刻本也沿袭了这种状况。这种情况在明末清初得到了改变,据载,先是明末人钱功甫从阮华山那里得到宋刻本《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12.
陆机的《文赋》提出了“言不逮意”的文意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包含了多个层面的矛盾,其中突出的表现为语言符号的单一性与语义的丰富性(非线性)之间的矛盾。陆机在艺术构思的层面上探讨了如何解决文意矛盾,并提出了“立警策”的观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丰富和继承了陆机的理论,在《隐秀》篇中提出了“隐”和“秀”的文学创作技法,这一技法的提出对在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解决文意矛盾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隐秀”的含义及柔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曾着力地论述了一种“壮言慷慨”的美,一种阳刚形态的美,这在《风骨》篇里表露得很明白。但对柔美的剖析阐述则相形见弱,这从《隐秀》篇的情况可以看出来。“隐秀”并不纯粹是论述柔性美,它的含义比较丰富、复杂。它除论及柔性美外,还论述了含蓄美等。由于对《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考据家们争论有年,迄无定论。这里则着重探讨其中的柔性美因素。因此,我们对《隐秀》篇的探讨以现存正文为基准,结合《文心雕龙》其他篇章的有关论述一起研究。至于《隐秀》篇的补文,即使纯为明人伪作,那么最低限度也可看作是明人对该篇的一种理解、引申和阐发,所以我们在讨论中把补文也作为一种参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已经谈到了。《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又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他所说的“复意”、“重旨”、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多义性。然而,刘勰并沒有专门论述诗歌的多义性问题,更沒有把多义性作为诗歌艺术的一个独立范畴来看待。此后,在中国古代的诗歌批评著作中,也偶尔有涉及多义性的,如皎然《诗式》所谓“两重意”,但都沒有从理论上对多义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在西方,对诗的多义性也有人谈到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讲的“两义语”。就是一个与多义性有关的问题。但丁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中说《神曲》“具有多种意义”。  相似文献   

15.
勘《文心雕龙·隐秀》之“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征圣》、《隐秀》两相皆有"四象"之辞,历来注家或以"四季"之象或以孔颖达所引"实"、"假"、"义"、"用"四象释之,经笔者追溯《易传》和对汉代《易林》研究.认为前者实为"失得"、"优虞"、"进退"、"昼夜"之象;后者则是一别封"变"而得两别卦中隐含的四个"互体"经卦之象,此为"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之真义。又及宋代张戒所引《隐秀》之佚文,据本篇对"隐"、"秀"之定义和《文心》其他篇用"情"字之特点与唐代元兢对"秀句"之阐释,指出"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绝非"真《隐秀》篇之文",是张戒错误的"撮述"。  相似文献   

16.
《隐秀》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一篇,它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从王弼“圣人有情论”的接受过程入手,探讨了玄学意义上的“有情”到“钟情”的过渡,进而探讨文学批评上的“深情”到“隐”的发展过程,对“隐”的玄学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以及在文学批评理论上的接受和转化。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这个书名,既概括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该书形式上的特点,总起来说就是,以雕刻龙纹般的华丽的文采和精致的结构去阐述有关文学的理论问题。《文心雕龙》的结构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论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今本《文心雕龙》的某些篇章次第与原貌是否相同以及这些篇章的原来位次应在何处产生了歧义,其中分歧较大的有《物色》、《总术》等篇。但因为缺乏版本依据,迄无定论。纪昀对于《隐秀》篇补文真伪的考证奠定了基调,其为明人伪撰基本上为学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关于诗的多义性,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提及:“隐以复意为工”,“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刘勰《文心雕龙隐秀》)“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蕴,浅露则陋,含蕴则旨,令人再三吟咀而有余味。”(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三十八)但将诗的多义性当作诗歌艺术的一个独立范畴来研究,却是二十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朱自清先生《诗多义举例》便是采用瑞恰兹的语义学方法来分析中国古典诗歌  相似文献   

19.
一 《文心雕龙》卷四十有《隐秀》专篇,在全书的理论结构中属“剖情析采”的重要部分。但对于本篇部分的文字的真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从现存《文心雕龙》的最早刻本元至历十五年刻本到明历三十七年以前的各种刊本,本篇都缺四百余字。直至明末,钱功甫据所见宋本钞补了从“澜表方圆”以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文心雕龙》不言陶渊明"一说作了考辨。在关于《隐秀》篇阙文问题未有绝对定论前,不必断然认定"不言陶"之说。同时"不言陶"并不代表刘勰轻视陶的文学成就,而其原因有二:世近易明,无劳甄序;世极迍邅,遗落草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