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毫无疑问,热爱生命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和境界,但是他还曾说过: “死如秋叶之静美。”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面临死亡,但当我们不得不面对触手可及的死亡时,不禁自问:对于死亡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在幸福而平静的死亡和痛苦挣扎的求生之间我们又将如何做出抉择?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不可一天没有水。”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一切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管子》一书中日:“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明代李时珍认为:一个人的健康长寿,首先取决于合理的饮食结构和方法。而保证充足的摄水量,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更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我国有3000万青少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而绝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是否有过自杀的念头一无所知。“自杀?这个词离我的孩子很遥远,他还那么年轻呢。”这是许多父母的想法,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掉以轻心是多么的可怕,一旦发生悲剧,一切都将无法挽回。如本刊第一个案例中的父母,对不小心犯了过错的孩子,百般斥责,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不知不觉中把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还有很多孩子不了解死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父母对孩子总是忌讳提及“死亡”这个字眼,当有亲人离去的时候,总是告诉孩子“他们去了天堂,去了一个幸福的国度”。而这些对死亡概念模糊的孩子受一些网络或嫫体宣传的影响,容易去模仿或去体验死亡的感觉,却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是一次永远的单行线,无法回头和重演,单纯的晓梦就是这样将自己的生命终结在卫生间里的。一个人的自杀会给亲朋好友带来巨大的伤害,将成为他们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一个孩子的自杀,将直接导致一个家庭希望的破灭。是什么促使他们亲手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扼杀,选择这样一条不归路?我们在震惊和扼腕叹息的时候,是否该警醒和反思,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将他们从死亡的悬崖边拉回来呢?  相似文献   

4.
死亡,人生的终极,一道生命恐惧而又无法回避的难题;一个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不能不思考的问题;一个神秘而又现实、不能不猜又难以猜透的谜题;一个牵涉人类文化许多领域的大问题。自从人类诞生,它就伴随着社会发展。文学家巴金说过:“像斯芬克司的谜那样,永远摆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字——死”。哲学家叔本华断言:“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人类便几乎不会进行哲学思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对死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价值,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生存环境,对死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每当祭奠亡灵的时刻到来——中国的清明、冬至,日本的新年祭祖、彼岸会,欧洲的万圣节人们在祭祀同时,引发对死亡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人对“百慕大三角”都不会陌生。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它带来的诡异的飞机坠毁、航船沉没等事件百思不解,因为神秘所以更令人胆战心惊。而在人体的“聚焦”部位——面部,也存在着一个“危险三角区”。当此处面临细菌侵扰而又处理不当时,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夺走宝贵的生命。还记得前阵子备受关注的南京市儿童医院徐宝宝死亡事件吗?6个月大的患儿徐宝宝最初只不过是眼睛发炎而已,最后却恶化成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6.
李亚平 《老年人》2010,(6):38-39
一群人,一段岁月,一个传奇。他们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特殊而伟大的群体——南下工作团。尽管“南工团”存在的历史并不长,但是那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将永远吟唱在共和国的红色记忆深处。  相似文献   

7.
“在我的绘画世界里,每一张作品都包含着我对人世间的解读和记录着我生命的过程。我用真诚和情感创作每一个画面,它记载着我的理想、情感和梦,还有快乐与悲伤。”——张娜。  相似文献   

8.
时讯盘点     
非常声音“对囤房的开发商禁止销售一个月,就等于是你囤房,我再帮你囤一个月!”——北京市建委近日出台规定,开发商如被查出有囤积房源、恶意哄抬房价等53种违规行为,将受到“至少一个月不能卖房”的处罚。对此,房地产商潘石屹嘲笑政策“出反了”,“囤房禁售”其实是在帮开发商囤房。“最牵挂你的人永远是你的母亲……将此短信转发6人,妈妈会长命百岁,如接到不发,3天之内妈妈必有难。”——母亲节,安女士收到了这样的短信。专家称,这种短信实际是一种亲情讹诈,对于这种恶作剧,大家只要置之不理,自然就不会继续传播了。“今天估计高高兴兴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导刊》2009,(23):51-51
死亡是生命历程终结,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忌讳死亡,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对于一个人因疾病的发展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看做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做是医疗的失败,生命可能会被放弃。其实现代护理观念认为——将死亡理解为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亡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是临终阶段为患者提供了完善自我和个人发展的最后机遇,  相似文献   

10.
张志宏  夏瑞平 《职业》2003,(7):50-51
位于武汉长江二桥武昌桥头旁的“升华蛇疗中医院”,以专治疑难顽症而名振武汉。它的创始人、院长孙玉清,用独特的蛇毒疗法,为无数肿瘤病患者改写了“死亡通知书”,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并填补了世界医学史上用蛇毒治疗肿瘤的空白。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每年死于癌症的人达600万以上。在我国,每年因患癌症而死亡的人约有130万人,也就是说,每25秒就有一人被它夺去生命。癌症,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因此,攻克癌症,一直是各国医学界投入最大的一项研究课题。在这支世界性的攻克癌症的大军中,孙玉清独树一帜。为了攻克癌症,他钻研了许多…  相似文献   

11.
人的生是大同小异的,而死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在礼赞生命,却在回避着死亡。其实,死亡每天都在威胁着生命,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当你认识了“死”,才能更好地把握“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名人名言     
《老年人》2013,(6):19
◎你永远只能走一条路,怀念着另一条路。——美国诗人罗斯特话人生选择◎人脑不是需要填充的血管,而是需要点燃的木头。——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认为,人是需要激情的◎希望本身是一种幸福,也许是这个世界能够提供的主要幸福。——英国作家约翰逊说幸福◎生命的过程,无论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策划人小语常常觉得婚姻就像一场豪赌,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做筹码,博一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神话,博一个相爱一生的彩头。但是这场赌博却永远都存在着变数,不到生命结束都不能确定自己的输赢。  相似文献   

14.
人们每克服一个困难,都需要一定的意志力;每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都需要坚强的毅力。而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有些人却不得不可怜地承认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实际上还是我们缺乏毅力、意志不够坚强的无能表现。 意志力这种东西,并非人生而有之,也并非永远不可能有。它是一种人们后天能够培养、且能增强的修养。意大利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阿萨吉欧黎早在25年前就说过:“人类精神力量的最基本内容之一就是人类自身意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群神秘的人,他们无处不在,胜利不能宣扬,失败了无法解释,他们都是天才演员,永远隐藏着自己的真实面孔。他们有一个特别的名称——“红色特工”。在这些“红色特工”中,  相似文献   

16.
社交心桥     
写给我爱的晓芳:没有你的每一夜,每一天,我都是那样的想你。永不停止。相信我,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事,你永远是我最爱的人。我的心中只有你,我要你做我永远的———新娘。爱你的人:刚写给远在黄冈的伊妹儿:你知道吗?你是我永远珍惜的一切。在每一秒钟、每一分钟、每一刻钟、每个小时,生命的每一天中,我都会多爱你一点。让我们牵起手———永不分离。爱你的:枫叶亲爱的大姐(康莉):如花的岁月,浪漫的人生,茫茫人海有缘与你相缝,对你的感觉是那么特别。在你9月22日生日时,我无法与你共度,只能深深地祝福你:永远快乐,幸福…  相似文献   

17.
生命,是一个向上攀登的过程。它逼近的不是死亡,而是永恒……生命的减法,只计算距离死亡还有多少日子。这种减法,从懂得人的肉体终会逝去的那一天,就可以开始。生命的加法,是计算丰富的生命历程有哪些创造和奉献可以化为永恒。人类文明发生学证明:无论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其创新成果不仅会融入文明编年史,成为文明的“基因”永不消失,而且还会微妙地、隐形地潜入生命化为文明因子,成为世代相传的创新潜能。生命的加法,从懂得上述的奥秘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人生如白驹过隙”,“人生只有几十年”,“我已经不年轻了”,“我的…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正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一个人的时候,不管受了多大的委屈,常常咬一咬牙就挺过去了。可是当身边有一个人关心你时,却会忍不住呼疼、掉眼泪。——桐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周国平用特写镜头看生活,生活是一个悲剧;但用长镜头看生活,生活就是一部喜剧。——查理·卓别林我以前,总将人性的光辉,视为人对于大苦难无尽的忍耐和牺牲,而今,在欢乐里,我一样地看见  相似文献   

19.
锐言录     
‘一个原因可能是民众觉得政府在对待生命时,没有让他们感觉到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尊重和珍视的,这一点政府应该带头来做,要有一种人文的关怀,而这人文的关怀,要让每一个民众都感觉到。这种具体的人文关怀也是对于灾难事故的处理的及时性,包括在平时各种制度的设计和执政的时候体现的人文性,这些都要一点一点全部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部让薛燕平和自己“划清界限”的作品——薜燕平的每一部作品都能给人带来惊喜,但是,这部新作却是让人震惊。《21克爱情》是一座精神的炼狱。小说描写了一个癌症病人从发现病情、住院医治到恶化病殁的过程,但它不是一部一般的描写疾病的小说,它的主人公是疾病而不是人——它给“疾病”这种人类最重要的生理现象完成了一次真正的文化仪式,它是一部“文化病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