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态文明道德观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它是新时期人类道德领域的延伸与拓展。其内涵包括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平等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类利益平等,要求发展的权利平等。人类平等观分为“横向”的代内平等原则和“纵向”的代际平等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文明道德观倡导人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和“自律”推动力。生态文明道德观将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乐章,带领人类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和谐文明论纲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刘长明 《学术界》2005,(1):79-105
人类历经坎坷 ,走过漫长的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之路 ,进入工业文明的殿堂。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文明中 ,人与自然之间只能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天人合一”式的原始和谐关系 ;在生产力有一定程度发展的农业文明中 ,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大大提高 ,但从总体上看 ,人与自然之间仍然是一种“天人相依”式的古朴的和谐关系 ;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自以为掌握了征服自然的利器 ,“天人二分”式的冲突代替了和谐 ,于是 ,在创造出巨量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把人类导入了危机四伏的失衡陷阱中。工业文明即将终结 ,拯救人类的唯一文明型式无疑是和谐文明。和谐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 ,人类融通 ,“天人合意”。和谐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是和谐文明的生态基础 ;和谐生产力是和谐文明的生产力平台 ;和谐发展是和谐文明的基本发展模式 ;和谐伦理是和谐文明的主流伦理观 ;和谐教育是和谐文明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3.
社会心理是一种人类自身存在的社会精神状态。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具有比较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社会心理是构成较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人类的积极品质和美德。人文关怀是实现人与人也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处处需要人文主义的关照和培育,而“心理疏导”又不愧为解决多种社会心理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就要注重促进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的养成,要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塑造健康的社会心理,把人文关怀与加强心理疏导相结合,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对于人类和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与其他的关系一样,家庭关系中也存在着冲突,有时冲突的程度也相当激烈,严重危及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秩序。对此,应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减少家庭冲突,以建立和谐家庭及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自然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相形之下,人们对人文生态的研究就显得不够了.然而事实表明,深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一、问题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格的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注意可持续性防止不可持续性,而它的根本要义则是要求人们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也就是强调人在经济活动中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可以说.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现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人与…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极富家庭传统的国家。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社会转型,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婚姻家庭问题。要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推进和谐家庭建设,就必须重新回到对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制度本质的再认识上。本文从人类婚姻的动机说起,指出人类之所以需要结婚,设立家庭制度,是为了传宗接代,完成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婚姻从表象上看是个人行为,但从本质上是社会行为,建设和谐家庭既有个人标准,也应有社会标准。从建设和谐家庭的社会标准出发,认真履行婚姻家庭义务,遵守婚姻家庭的社会规则,对建设和谐家庭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2004年底印度洋的一次海啸,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灾难,同时也引发了人类的反思——在如此脆弱的生命空间里,人的相互关怀显得是那么可贵。尽管战火还在燃烧,杀戮也在时常发生,贫穷和痛苦依然继续……但是, 和平和友爱却仍然是这个世界上的发展主题,人类正走向和谐,我们也正在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新的一年就是这样开始的,我们在这样的日子播种希望,尽我们之心力,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企业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创新理论和方针的指引下,我市的各类企业都一定会努力加强和谐建设,为鞍山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0.
全世界和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主要障碍。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是建立和谐世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后工业化社会是一个发生巨变的时代,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人类的生存范式正在发生改变。人类营销行为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色。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找出营销行为超越时空的本质属性,努力构建出一个和谐的市场、和谐的社会乃至和谐的地球,也就成了当代营销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产生以来一直追求的社会理想。虽然现实的社会生活总是多多少少显得有点不和谐,甚至因某种极端不和谐而令人感到失望,但人类追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不仅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永远不会停止!这种不懈的努力,既反映了社会总是存在着种种不和谐——因为假使社会绝对彻底地和谐了,这种努力也就是多余的了;又反映了社会总是在不断地趋向和谐——因为假使社会永远都不可能和谐,这种努力也就是枉费的了。人类孜孜然追求社会和谐,恰恰意味着社会仍然处于不和谐状态;反其言亦然:正因为社会仍然处于不和谐状态,人…  相似文献   

13.
中西早期和谐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有人认为:毕达哥拉斯不但是西方而且也是全世界第一位提出美在和谐观点的人.①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然而,在西风劲吹,“言必称希腊”的当代中国,这种观点还相当有市场,故不得不辨之.从史实来看,比毕达哥拉斯年长或基本同时的晏婴、老子等人,已经明确提出“济五味,和五声”、“音声相和”等观念.《尚书·尧典》中的“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五声和、八风平”等,也同样体现了和谐为美的思想.兹略述之:先谈谈齐相晏婴的“济五味,和五声”的“和而不同”的和谐观.晏婴生率不详,司…  相似文献   

14.
宋一 《学术论坛》2008,31(3):81-84
和谐文明是人类发展与演进的必然趋势.从整体上看,和谐文明是推进人类和谐发展的演进过程,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演进过程,也是推进文化和谐发展的演进过程.全球化是人类文明演进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观察分析文明发展的重要理论视角.全球化使文明在并存中互动,也使文明在互补中发展.为此,把文明发展与全球化趋势结合起来,需要把握好基本原则,形成两者良性发展的机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和谐文明建设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谐文化建设,需要以全球化为基础,把握和谐文明建构的契机;弘扬和谐精神,坚持和谐文明建构的导向;以创新为关键,增强和谐文明建构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文明的和谐--兼评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方曾经一度站在世界文明屋脊上 ,也曾有过落日的凄凉。代之而起的西方文明 ,在与东方文明和大自然的较量中似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工业文明时代如日中天。然而 ,固有的征服欲和对抗情结 ,使得西方文明在导引人类不断逼近文明巅峰的同时 ,也把人类诱入了危机四伏的文明困境。西方的太阳眼看就要无可挽回地陨落了。千年伊始 ,文明正在面临着由工业文明到和谐文明的型式转换。通过打通东西方文明的互补管道 ,和谐文明的太阳有望再度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拯救人类的和谐文明之光 ,即将烛照大地。只有既熏染人类一颗海纳百川的博爱之心 ,又赋予人类一双威力无比的真理之手 ,实现以东方文明为主导的东西方文明的千年“牵手” ,才能共同打造出世界和谐文明高地。反观渺渺文明史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曾经有过激烈的冲突 ,也曾经有过和谐的内需。从文明发展大势看 ,和谐将是二者关系的主流 ,冲突则是和谐大势下的冲突。和谐是金 ,冲突必自焚 ,和谐则双赢。亨廷顿从文明达尔文主义出发虚拟的文明冲突论在理论上逆文明潮流而动 ,在实践上则十分有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应用人类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石奕龙一般而言.应用人类学是指在承认人类社会文化是不断向进步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和认识和知识应用于改善人类社会文化现状和促进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学科.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偏重于应用研究但也不排...  相似文献   

17.
郑炳心 《齐鲁学刊》2008,1(2):77-80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政治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政治生活作为人自身生存意义的体现,是人类走向和谐的基础。而政治和谐的实现除了显性的社会结构基础和制度层面保障外,隐性的伦理道德基础也是和谐实践过程中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福音,但是科技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也冲击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故而科技发展要坚持和谐思想为导向的科学发展观,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抑制科技发展对人类伦理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哲学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普遍的特性、层面和关系的反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高度抽象。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再到交往实践,昭示了人类理论思维的深层变革,也就是经知识论的范式向生存论和人类学实践论范式的转换,同时也是对实践层面暴露出来的人类生存困境和文化危机的反思与批判,这见证着人类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是人类个体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生理基础和心理动力.然而物质欲望本身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间接引发和深化了种种严重的社会矛盾和危机。只要不带狭隘的个人偏见我们不难承认,社会上有多少人受物质欲望的驱使而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破坏了家庭和谐、扰乱了社会秩序。从唯物史观的视野探讨物质欲望与社会矛盾产生和深化的内在关联,以及人类能否有效规约自身物质欲望膨胀的趋势,从而提出一个反思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