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在1942年的王实味事件中已初具规模:批评对象由文学文本转向作者的政治"罪名",批评主体从独立的评判者转变为对意识形态高度认同的政治群体,在批评方法上,将政治定罪作为逻辑起点和终极结论,对批评对象进行有目的的阐释.在中共意识形态初步确立的延安时期,这种文学批评可有效清除"异己",有助于建构"清洁"和"一致"的政治话语,但它在"十七年"的延续损害了文学批评的本体功能,使"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痕迹愈益深重.  相似文献   

2.
东北的三家文学批评期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文艺评论》立足本土,视野开放,有力地提升了东北文学的境界,积极地介入并推动了全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当代作家评论》敏锐地把握文学现场的动态进程,《文艺争鸣》以其胆识与锐气激浊扬清,《文艺评论》朴素地扶植批评新锐。它们在相互呼应中构筑起“东北阵线”,成为文艺批评生生不息的沃土。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文艺意识形态批评模式在中国共产党对文艺知识分子进行管理、对文艺思想进行建构的背景下形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文艺批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确定了意识形态批评模式在文艺批评中的独尊地位。对于延安美术界,意识形态批评模式的形成经历了文艺“民族形式”的讨论、“马蒂斯之争”、对暴露黑暗思潮的批判、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整风后的美术意识形态批评五个重要过程。延安美术的意识形态批评依然可视为文艺批评,却蕴涵了政治批判。  相似文献   

4.
胡乔木中学时代发表<近代文艺观测>,论述近代文艺思潮的起伏.1935年担任文总党团书记,发表了可观的文学评论.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注重运用文艺批评.他注重对优秀作品的发现和弘扬,从20世纪30年代到八九十年代都是如此.他对许多作家作品的肯定,说明他与作家的情谊和对繁荣发展文艺的热诚.胡乔木坚持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对反社会主义的、宣传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作品,不赞同宽容,同时又反对批评的简单、笼统和粗暴.对保守僵化的思想,胡乔木同样进行有力的批评.他尽量从中外文学史的事实出发进行科学分析.他赞成创新,不排斥对现代派技巧的借鉴.胡乔木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又避免将其教条化、神圣化.他指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确切、不全面的提法,并联系发动"文革"的原因,指出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冯雪峰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念,并在其运用中表现出政治边界的扩大化倾向;他的文艺批评经历了由机械的政治功用论转向到辩证的文艺功能观的过程。文艺工作的革命者身份表现了他政治批评的合理性,而其"尴尬"的中间人又使他受制于两种文艺观之间。无论是其早期的重视文艺的政治批评,还是后期的政治与审美的并重,都没有离开他政治批评的主线,表现了他政治批评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研究,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30年代文学创作不仅在当时盛况空前,其后,它们依然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然而,从总体上审视30年代文学,却有一股明显的弥漫于创作和批评中的偏离文学审美特性的倾向,在创作实践乃至批评理路上出现了不少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创作主张和文学作品;同时,文学批评和文学论争错综复杂,左翼文艺内部也纷争不断.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到80年代中期,在文艺理论与批评领域掀起了一股热潮,出现了一批有关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研究的方法论方面的论著。然而专门研究文学评论的却寥寥可数,如张世君的《文学批评方法与实践》,吴炫的《文学评论十面观》,傅延修、夏汉宁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基础》,潘凯雄的《文学批评学》等。这些书或偏重于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探索,或偏重于批评  相似文献   

8.
党领导文艺,一要靠正确的方针政策,二要靠科学的文艺批评,依靠广大群众鉴别文艺的好坏高下,鼓励和帮助文艺工作者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通过文艺批评品评文艺作品的优劣美丑,总结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更大繁荣。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必须重视文艺批评,发展文艺批评,增强文艺批评的科学性和战斗性,提高文艺批评的水平,使文艺批评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作为一门研究和评论文艺的科学,文艺批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确的文艺批评可以促进文艺的繁荣,错误的文艺批评必然阻碍文艺的发展。过去有的人对文艺批评十分轻视和歧视,认为批评是知识的产物,创作是天才的产物,批评低于创作;批评破坏创作力,批评家与作家互不相容;创作兴旺的时代绝不是批评发达的时代,批评与创作不可能同时繁荣。甚至有人认为,最下等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也胜过最优秀的批评家和历史家。当然,持以上极端见解的人今天已不多了,但重创作轻批评的倾向还是存在的。其实,创作与批评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没有创作,批评便没有对象;没有批评,创作则难以发展。英国批评家阿诺德指出,真正创作活跃的时代是以批评活跃的时代为先导的。优秀的文艺批评不仅对被批  相似文献   

9.
按照韦勒克、沃伦的观点,文学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如果说"文艺政策"和"文学会议"还只是对十七年时期"文学论争"中具有结构功能的外围网络进行考察的话,那么对"文学批评"在遭遇"当代"后所呈现出的"当代性"亦即"文学批评"如何"策略性"地成为"文艺斗争"的有效方式以及对这种"断裂式"延续方式的审视,则具有更为重要的"修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方竞 《齐鲁学刊》2007,1(4):84-88
对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缺乏认识,同时与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芜杂性"直接相关。鲁迅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学批评是在与这种"芜杂性"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体现了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联历史上曾发布了许多文学决议,这些决议传入中国后,对中国1950年代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文学批评理论的政治化、解决文学问题手段的政治化以及写英雄人物的问题等.苏联文学决议之所以会对中国50年代的文学批评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除了政治上的提倡这种外部原因之外,还有其自身的文化发展逻辑.中国照搬苏联的文艺政策,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势下,迅速解决和处理了某些新出现的文艺问题.但是,这种照搬也留下许多弊病.  相似文献   

12.
受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影响,文学批评领域出现价值失范危机,主要表现为文学批评的庸俗化、批评价值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价值取向相互冲突与失语的困境。文学批评肩负着解释文学和变革文学的双重任务,重塑文学批评的价值维度,建构文学批评的核心价值体系,任重而道远。建构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尊重文学本质特性,坚守文艺批评家职责,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价值观,坚持"美学的和历史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郭艳 《中州学刊》2006,(6):201-204
1949年以后,茅盾作为政府文化部门和文艺界主要领导人撰写了大量的文艺批评文章。这一时期,他的文艺批评具有某种特殊性。他一方面继续坚持“文学是时代的反映”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观点,重视文学的思想性、时代性;一方面作为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老艺术家,他的批评并未走向简单化的极端,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总之,五十年代以后,茅盾的文艺批评总体上呈现出严谨、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戴冠青 《学术月刊》2012,(12):109-116
崛起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因其独特的理论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之后,很快被运用于中国文学的研究和批评之中,并对中国当代批评理论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使文论界对传统批评理论进行反思,一些文学批评也由以往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转向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和形式建构即其"文学性"之所在,体现出一种反叛性的研究思路。这种形式本体论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开启了当代文学批评的新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视角,促进了批评方法的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独特资源。虽然它在重视文学作品的形式或语言研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忽视了文艺的外部因素和社会意义研究,导致了理论的片面和极端。但是那种充满反叛精神的富有独创意义的理论发现已经有力地提示了中国当代批评理论建设最关键也是至关重要的努力方向。从这一点来说,形式主义批评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启发是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开始向伦理面转向,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明确的批评方法在学术界全面复兴.从文学批评的本质、后现代语境和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内动力三方面因素来论述文学批评伦理转向的必然性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意义.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是文学批评理论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左翼”运动与延安红色文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立华  程春梅 《文史哲》2004,6(6):45-52
中国左翼文学生成于20世纪"红色30年代"的国际背景之下,早期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瞿秋白和德高望重的大作家鲁迅先生等诸多文化先驱对苏联文学理论的翻译传播壮大了左翼文艺运动的力量。40年代的延安红色文艺直接师承左翼运动,左翼运动为延安红色文艺至少准备了四笔财富:(1)准备了理论基础,例如"阶级斗争理论"、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武器"等;(2)革命文学创作经验,例如较好地处理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较好地解决了文学大众化的问题等;(3)红色文艺的领导干部和文艺家队伍,例如周扬、丁玲、萧军等;(4)作家主体意识,例如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等。延安红色文艺思想理论的形成有效地吸纳了前三笔财富,而对第四笔则作了有效的规范,此后,在相当长的年代里作家主体消解在社会主体"工农兵"之中。其间所发生的无数次文艺运动,都与这笔财富被规范有关。  相似文献   

17.
景国劲 《齐鲁学刊》2001,3(2):85-89
“印象的批评”是旨在强化批评家个性主体意识和主观情感评价功能、以主观的和印象的审美眼光评价文学的一种泛化批评形态。中国现代泛印象主义文学批评在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现代文化语境中成为文坛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他们所倡导的文学批评的自由与宽容、创造与超越的理论品格,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主义和政治论、道德论文艺批评,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借鉴意义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应该建立在对批评对象研究的基础之上,不同的文本性质对应着不同的批评话语及其批评范式.批评对象研究的匮乏导致当代民族文学批评及其对象间存在"两张皮"现象,并导致其滞后于民族文学创作的问题日趋严重.全面分析当代民族文学与其民间话语的内在关联,关注其过渡性文本形态的成因及艺术特征,并以此审视民族文学批评盲点,是确立批评的价值取向和理论视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文学批评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同时它又在文学研究中最直面鲜活的文学现实,这样,传统的稳定性和现实的变动不居就形成了矛盾.文学批评在这种变化面前,就只有在坚守自己审视文学状况这样的基点上.调整自身认识文学的规程.在这一调整中,以经典作品作为价值引导的批评模式受到了冲击,于是一种"后经典"形态的文学批评模式应运而生.在"后经典"形态的批评中,批评的追求目标、关注对象、话语方式、叙事体系等都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20.
社会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主要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文学又以其独特方式反作用于社会.因此,要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入手评价文学."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时立中运动的."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文学必然具有阶级性."阶级分析"、"人民性"分别是社会批评的方法和标准.大体来说,建国后国人运用社会批评研究古典文学的历史可分为发展、高潮、变异、重估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