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重温邓小平小康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小康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要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三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四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先导;改革开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面临思想文化多样化的威胁;共同理想经受着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考验;爱国主义遭到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改革创新精神受到“左”倾僵化思想的禁锢;社会主义荣辱观遭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理论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教育部门要宣传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全社会参与,立足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实践标准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标准也是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有效法宝;实践标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三个有利于"标准,还是正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一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工作,都要运用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来指导。  相似文献   

5.
韩巍巍 《理论界》2005,4(10):41-42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其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其直接思想来源;三是,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扬弃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灵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道德准则;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最终理念.  相似文献   

7.
<正> 周恩来同志的经济思想是相当丰富的,它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论述尤为充实、精辟,并充满着唯物辩证法.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评述.一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39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页)这是贯穿于周恩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中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法律思想的逻辑内涵正是以此核心为出发点和基本归宿,具体表现一是立法方面实事求是的态度,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际进行立法;二是执法方面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注重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在处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上,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反对人治,加强法制,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意识形态宗旨和本质的集中体现,人民性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价值旨趣。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民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引领人民三重逻辑的内在统一。为了人民,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旨归;依靠人民,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生动力;引领人民,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目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人民,巩固人民思想基础,凝聚人民价值共识,实现人民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0.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探索与发展、贡献可分别概括为1、艰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确立;2、继承与超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全面拓展和完备;3、新的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卓 《北方论丛》2004,(4):35-37
汤显祖作为明代中后期的戏曲作家,他的思想有同时代人的特点--儒、释、道三者合一;但是这三者在他身上无法融合在一起,而是随时叠现,这也是与当时文人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在看他的"临川四梦"的时候,会发现作品中有很多矛盾之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史的命名到写作,文学史中的历史思维一直左右着文学思维,历史一直作为文学的线索思路,研究方法,切割依据甚至对应形式而存在,而对文学本身的感悟力,想象力,审美力却强调不足。文学史中文学感的缺失是当前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当前洪子诚及陈思和的文学史写作中仍然没有突破历史思维建立起真正的文学思维。文学史写作中应以人怎样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为总主题,以提高人的文学感悟力,想象力和审美力为总目标.以文学自身的演变规律为总方向,以生态的而非进化的观照为总思路来建构文学思维。  相似文献   

13.
魏光峰 《殷都学刊》2007,(1):141-143
中和”思想是孔子全部思想的哲学依据,是儒家思想中至为宝贵妁价值标准,是指导人们追求个体心灵的平和、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致天人之际的和谐的准则。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事、治国理政等社会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人与人的协调和整个社全的文明与和谐。孔子“中和”思想对于处理好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今天,学术界有一种“宏大叙事淡出,微观研究凸现”的潮流,疏离与拒斥总体性成为教育理论的时尚.在此背景下,倡导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对教育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总体性思想为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总体性是一种教育需要追求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处在宋元社会动荡、疫疠流行之际的理学家、天文家许衡,由于勤于自学,加之与著名医学家窦默的长期交往和个人的身体力行,在医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吴氏伤寒辨疑论序》和《与李才卿等论梁宽甫病症书》二文集中反映了他的医学活动和思想,是留给后人的难得的医学文献,同时也可由此窥知这位博学大师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以品牌意识创办特色明显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推进党内民主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思想问题是根本性问题,思想问题不解决,党内民主不会有实质性的推进,设计得再好的制度也很难得到遵守和执行,不会使党内民主得到切实的保障和有效推进。文章探讨和研究了推进党内民主的思想机制问题,提出了破除党内非党思想、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思想、增进党内和谐思想、确立党内法治思想分别是推进党内民主的思想前提、思想基石、思想核心和思想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李星 《殷都学刊》2001,(2):79-81
李白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盛唐时期.此期由于经济繁荣,政策开明,各种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李白的思想也不再是单一的儒家思想,而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在他人生不同阶段,分别受到了道家、佛家、纵横家等多种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其思想显现出一种复杂性.基于此,使李白产生了一种永久的个人魅力,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最喜爱的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18.
鹖冠子认为在他生活的时代,天下不能尽快统一,是因为一些大国的国君愚昧骄奢,重用谋臣,以致兵诎辞穷、蹙国丧师。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加快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他特别重视军事,认为军事攸关国家的安危存亡,主张平常多训练军队,以防患未然,劝戒君主不要宠用谋臣,同时,君臣应遵循、完善先王法制,克尽其职。他继承了先秦兵家思想,应受到兵形势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先秦诸子平均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均或均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先秦诸子,关于平均思想有丰富的论述,是中国古代平均思想的源头.研究先秦诸子的平均思想,对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启发意义.先秦诸子的平均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先秦诸子在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上,分为不同的学派,但在平均思想上却没有明确的思想分野,这是一种文化共生现象;它更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20.
姜继为 《河北学刊》2002,22(4):145-148
本文对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常见的几个误区做了梳理。这几个误区是 :用以大概念为主的话语体系解说思想 ;脱离生活实践和思想群体解读思想 ;只重视思想整理而不重视思想发展 ;评价极端化与标准失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