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生产力是由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生产劳动对象三大要素构成的整体概念。但是,要加深对社会生产力的理解和研究,还必须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生产力作为整体中的主客体分界及其对立和统一关系。 首先应该肯定,人的劳动在社会生产力中是主体性的活动。人的劳动的主体性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人这个主体对物质(包括精神的)的需要;二是为满足主体的需要就必须付出必要的劳动。由于主体的“需要”决定着主体的“劳动”,这就形成了主体的需要靠劳动、劳  相似文献   

2.
杨承训 《中州学刊》2006,1(4):26-31
恩格斯在论述生产方式的同时总是一起讲“交换方式”,含有社会主义新的交换方式的寓意,丰富了历史唯物论。历史表明,在社会化日益提升的条件下,没有交换方式,整个社会再生产就无法进行。商品———市场经济是交换方式的载体,它既有生产力属性,又有与一定生产关系结合形成的社会属性。商品———市场经济与生产社会化分不开,而社会化包括社会分工与社会联系两个方面,市场经济是社会联系的一种主要经济形式。社会化生产关系要与社会化生产力耦合得紧密,必须有一个发达的交换方式充当中介,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应当包含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辩证关系。如果仅仅用“市场化”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容易模糊和改变社会主义交换方式的内涵,导致私有化和“市场原教旨主义”。  相似文献   

3.
分工与合作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条主线;我国农村改革和建设曾先后经历了自发分工与合作模式、合作为主分工为辅模式、分工为主合作为辅模式三个阶段;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模式必须要结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具体实际,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走社会主义市场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 ,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要做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 ,一是要解决动力问题 ,这就必须坚持物质利益原则 ;二是要解决重心问题 ,这就必须坚持改革和创新 ;三是要不夸大 ,这就必须以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为前提。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新时代,运用马克思再生产四环节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从而牢牢把握“供给侧改革”主线,加强“需求侧改革”牵引,破解分配难题,构建畅通的交换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剖析了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强化“供给侧改革”、构建多元化主体利益分配机制、主动融入“双循环”战略、加强“需求侧改革”等四个方面提出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纵”——生产责任制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生产责任制产生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分工的发展,而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责任制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马克思在谈到社会生产管理二重性时指出,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由分工、“协作的劳动”产生了“指挥”的必要,这“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在统一指挥下,“一切结合的社会劳动交给单个人作为特殊劳动去  相似文献   

7.
改革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条主线。农村改革是以沿着改变农村分配方式和农副产品交换方式为主要内容,建立新的农村管理体制,达到促进农村生产力效能在不同层次上充分发挥和加速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为目的行进的,发展是以能尽快使农村摆脱贫困,走上繁荣,把中国农村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行进的。改革为了发展,发展需要改革,两条主线相互交融,推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但是,它们都离不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都需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所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村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伴随而行,这是历史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深化改革究竟往哪方面展开,这要明确指导改革的理论主线。从高层次说,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但如何具体自我完善,认识各有差异,不过主张商品经济和公有制的结合(或兼容)应当成为改革的理论主线,已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然而,如何结合,认识也不一致。曾经有的学者提出,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处于“表层地位”,因此它同公有制也只能是“表层”结合(简称“表层”论)。笔者就此提出歧见,认定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规律要求公有制和商品经济必须全方位深层结合,这应当成为全程深化改革的理论主线。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生命的源泉。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这是推进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中小企业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新兴产业,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同时要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进军,占领技术制高点。  相似文献   

10.
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而欲达此目的,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没有改革,人们的一切美好愿望统统都会落空。当前,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各行各业的改革形势令人欢欣鼓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改革主要触及社会有机体的三大子系统——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要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环节和具体形式,建立和健全有助于三者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确,改革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需要接受客观标准的检验。这个标准,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程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1.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它对于推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从事改革实践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第一,“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观点,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把握改革的方向。改革作为一场革命,就是要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因此,它必须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  相似文献   

12.
迅猛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遍及全球的改革浪潮,再一次把有关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推到人们的面前,同时也使马克思有关“资本生产力”发展极限的理论再一次显示出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对这一重大问题,需要作深入的探讨。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产业革命促进了既作为观念财富又作为实际财富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是生产力发展所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这一应用的远景,却直接威胁着资本主义存在的基础。资本主义社会形  相似文献   

13.
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搞好当前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和提高无疑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读了《学术研究辑刊》发表的《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相互对立的吗?》一文,很受启发。但是,也感到有些问题还值得研究。这里仅就所有制是不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问题,谈点看法。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最终原因,但不能否定所有制是商品经济存在的直接原因 该文认为,商品经济“存在与否不取决于这种或那种所有制形式,而是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说,社会主义所以存在商品经济,“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展,物质财富还没有极大丰富,因而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不难看出,在该文作者看来,商品经济之所以存在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与所有制没有关系。 诚然,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经济是一种物与物交换关系掩盖下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发生的一切现象都可最终归结到生产力,就这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农业生产,同整个社会生产一样,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力包括人和物两种要素,而生产关系则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关系。农业生产关系,实质是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权力、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关系。一个部门或企业,要进行生产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好生产力诸要素和处理好生产关系的各方面关系,使部门或企业的生产象一台机器一样,有秩序地、协调地、周而复始地运行。所谓农业的经营方式,就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作为生产力范畴的科学技术,其地位和作用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在当代,科学技术更是一跃而成为社会发展首要的决定因素。一、科学技术是社会动力系统中的一个独立的特殊的动力因素随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科学进入现实生产过程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以后,科学也就在社会发展中获得了独立的意义,它从直接劳动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人的一种独立的活动领域,“一种特殊的职业”①。由于科学必须通过技术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作用于现实的生产和社…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民公社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而是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经济单位,这种经济单位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满足其本身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有的同志说:“自从社会分工,从而交换关系伸展到社会经济各领域中以求,‘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就不存在了,个别劳动生产力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而是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这种提法我以为是很合适的。现在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消费基金膨胀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弊害,也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重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循环往复,构成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的因素,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也没有交换,更没有消费。“大力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这一论点已经日益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但是,如何对待消费这一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  相似文献   

18.
科学是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但是,科学在它的知识形态上,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要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必须合并于物质生产过程,在生产力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中物化。那么,科学物化的含义是什么?科学物化的过程怎样?要实现科学的物化需要什么条件?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1983年以来,企业进入了全面系统的改革阶段。新阶段的改革特点是: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改革、物资生产部门和非物资生产部门的改革结合进行。当前改革的重点仍然围绕着解放企业生产力。企业是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细胞,只有企业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人们日益不断增长的文化物质方面的需要。 国务院作出决定,国营工业企业要实行以税代利的政策,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这一改革打破了卅多年来在财政土实行统收统支的政策,使企业办好办坏不一样,实行奖勤罚懒。这对企业  相似文献   

20.
要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积极而有步骤地进行改革。邓小平同志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邓小平文选》第281—282页。以下引该书仅注页码)又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第140页)邓小平同志这些远见卓识,科学地论述了实行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 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生产力始终处在变化和发展中,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这就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为它开辟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