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段时间是我学术研究的最佳时期。”谈起他的治学道路,蒋孔阳先生十分感慨地讲出了这句发自内心的话。的确,近年来是蒋先生学术研究上的丰收时期。集中阐述他的美学基本观点的论文集《美和美的创造》、研究西方美学史的力作《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集《形象与典型》等著作相继问世,他还撰写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的论文。蒋孔阳先生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功底。尤其对于中国和西方的文学、美学和文艺理论有很深的造诣,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经  相似文献   

2.
十年繁荣,修辞学领域里探索之勤,收获之巨者,暨南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黎运汉先生要算突出的一个。胡裕树先生称他“用力至勤,成果丰硕”,秦旭卿先生誉之为“修辞学界的劳动模范”。十年间黎运汉先生成书十三部(含合作),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在修辞学、语体学、风格学以及公关语言学等领域多有造诣。如此瞩目的成就,要归之于黎运汉先生开拓求新的探索精神和系统深入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其负面来看,不久以前制止和平息的这场动乱以至暴乱,已经充分证明了近年来貌似“创新”的一些言论学说的误谬,及其危害性和灾难性。这次动乱以至暴乱的原因是错综而复杂的,但应该承认,思想理论上的混乱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是直接的病原,是突出的动因。有的同志不胜感慨地诉说: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问题,近  相似文献   

4.
治学诗是理论的诗,作者实际上是带着意象去构思的,是对治学中深刻关系的把握。诗人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把各种治学之道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治学诗是诗人为自身对治学的反省、体验、品味和感悟寻找到的最为合适的文学载体。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家书》广泛流传,曾国藩治学思想与品格蕴含其中.曾国藩治学之道,主要包含:治学须先立志,有志向治学才能上进;做学问须“有恒”,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成功;治学还须转学一艺,专精一业,方能深入穷尽;治学最好能勇于实践.  相似文献   

6.
已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先生是全国著名的文史学家,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其后六十年,虽历经战乱动荡,政治风波,病老折磨,但先生始终清介自守,一生不求闻达于时,只愿有志于学。在蒋先生六十余年的治学生涯中,先后出版了《全谢山先生年谱》、《论  相似文献   

7.
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民进中央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雷洁琼同志,因病于2011年1月逝世,享年106岁。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本刊和其他一些报刊在美学领域开展的对于实践美学的论争,不但持续时间长、参与面广,而且论争各方都以“学理的追求”为目的,表现了较高的学术品性,因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这场新时期的美学大讨论,呼应着处在改革开放时代人们的美学观念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的深刻而巨大的变动。它既为90年代中国学术的繁荣添加了一个小小的景观,也为21世纪中国美学自身的突破,作好了准备。现在,这场讨论还在继续扩大与深化,显著标志之一就是,一系列与“实践美学”相关的新问题与旧问题,在深化了的认识中不断浮现。劳承万先生在本文中提出的蒋孔阳学派问题,便是其中的一个。它涉及到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派划分问题、学派的元理论包括学派的形态特征、学派产生与构成的条件、学派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等等问题。对此,劳承万先生在文中一一作了可贵的尝试性探索,提出了他的一家之言。我们欢迎学界同仁本着科学求真的态度,就此发表各自意见,以期将实践美学的讨论引向更广阔与深入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方孝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韵学家、经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学术成就,以及治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下面,仅就所知方先生的治学方法,向读者做一介绍。方先生一八九七年九月十七日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他原籍桐城,是著名的桐城派学者方苞的后代。他的父亲方盘君,曾任安徽省学堂的董事长。十四岁以前,他在家乡的私塾读书。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八年七年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附属中学及大学文科。大学毕业后,一九一九年开始,他担任北京大学预科的国文讲师。一九二○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不久,他便离开上海到日本东京大学进修两年,在此期间,翻译出版了《欧洲大陆法律思想小史》。一九二四年,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华北大学任教授,一直到一九二七年。一九二八、二九年两年间,转至东北大学师范学院任教。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二年,又返回华北大学。一九三三年起,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一九三九年,返母校上海圣约翰大学任职。一九四八年,重返中山大学,从  相似文献   

10.
<正> 《文史哲》编辑部的同志要我谈谈冯沅君先生的治学方法,我感到颇为难。我从先生学,说起来时间不算短,正好二十年。但这二十年里,先生主要的精力用到教育、辅导我们这一批根柢甚浅的青年学习上,先生一向谦虚,从不以自己之所长自诩,再加上我秉性粗疏、愚钝,体会不深,所以不敢妄自臆说。近来检读先生遗留的文字,除历年的讲义、诗词手稿外,还有部分装订成册的笔记,扉页均有题签,如《媛庐读词》、《媛庐读曲》、《己卯从录》、《涪滨余录》、《辽海杂录》等。捧读过后,感佩之余,略有所悟,虽云管窥蠡测,岂能见天海之一隅,但也可以写了出来,作为个人学步的准则,或者对为学者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杨振宁是著名物理学家 ,获诺贝尔物理奖 ,他的治学经历在思维方式、治学方法、研究风格等方面给大学生成才以极大启示。  相似文献   

12.
罗尔纲先生诞生于1901年,是本世纪的同龄人。新中国成立以来,他是硕果累累的著名社会科学家。他从青年时期开始进行学术研究,至今已65周年。他学识博雅精深,在考据学、金石学、文学史、近代军事史等方面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宛如颗颗明珠,在学坛熠熠生辉。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史研究方面,更蜚声海内外,是这门学科的开拓者、取得最大成果的专家和培育了众多中年学者的一代宗师。罗先生对太平天国史的钻研,锲而不舍,用力最勤,时间最长,成书30余部,达700余万言,真是著作等身,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他的道德情操和品格修养,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素质,值得当代青年引为风范,加以学习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是著名的中古史与文化史专家。他对于中古史实的考证,诗文证史方法的创获,史学研究方法上的探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成为继王国维之后的又一位史学大师,其影响一直延伸到当代学者的研究与思想过程中。近几年对于陈氏学术思想与成就的介绍和研究的论著纷呈迭现,几乎成为与“钱学”不分轩轾的又一学术景观——美籍华人汪荣祖教授著《史家陈寅恪传》(台北联经出版公司84年版),就陈氏的生平与学术成就做了较全面的叙述与评介,是为继陈氏弟子蒋天枢先生《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之后最为详实的传记。刘梦溪先生《中西体用资循诱——谈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一文就陈氏中国文化本位论思想中包含的文化底蕴做了辩证深入的阐发。卞僧慧先生的《试述陈寅恪治学特点》一文则对陈氏治学特点与成就做了生动具体而又较为全面的评介。傅璇琮先生在《一种文化史的批评  相似文献   

14.
<正>1949年,我听冯先生(友兰师)讲授《中国哲学史》。此时,芝生师从美国宾州讲学归国不久,新中国已诞生。一边听课,一边课外阅读《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心中萌发出一个疑窦:中国的古典哲学是否从此终结?中国古典哲  相似文献   

15.
16.
“鹦鹉学舌”人皆以贬义词目之,似与“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结了不解之缘! 然而,亦有人  相似文献   

17.
金毓黻先生(1887~1962年)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献学家、东北史研究的奠基人。先生于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曾从政十八年,1936年起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先后受聘为前中央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东北大学教授、东北史地经济研究所主任。解放后,继续在高等学府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十三个春秋,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先生在史坛活跃三十余年,一生侧重东北史研究,著述繁富。据约略统计:出版史学专  相似文献   

18.
今年农历三月十三,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陈直先生华诞九十周年;公历六月二日则又值先生谢世十一周年之忌日。作为先生的受业弟子,深感对于先师最好的纪念缅怀,莫过于学习他的治学精神,总结、继承和发扬他的学术思想。本文仅是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愿与海内外有兴趣于斯道之朋友共勉。  相似文献   

19.
罗尔纲先生是我国史学界的老前辈,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的泰斗,我们后学者学习的楷模,南疆八桂的骄傲。值此罗先生90寿辰之际,学术界举国祝贺,充分说明他道德风范感人之深,文史研究成就之辉煌卓著。在他漫长的治学履程中,处处闪耀着“困而学之”、“锲而不舍”优秀品德的光辉,可以说,他的每一  相似文献   

20.
<正> 殷孟伦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在近60年的学术生涯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留下了译著2种、专著17种、论文45篇,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科研和教育人才。殷孟伦先生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能有如此丰硕的创获,固然与他的好学深思、刻苦努力分不开,然而,最重要的原因,当是他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与先进科学的治学方法。一、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先生平生非常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根柢书籍的研究。从中学到大学,广泛涉猎,在文、史、哲等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亲承音旨、奉手请益的老师极多,诸如祝屺怀(《汉书》、古文义法)、赵少咸(清人古韵之学)、龚向农(经学通论)、向先侨(文字学)、林山腴(《史记》、《交通》)、庞石帚(《文选》)、汪辟疆(目录学)、胡小石(甲骨文)等。尤其是黄季刚先生,孟伦先生曾跟随研习6年。在这6年中,季刚先生对他的要求极为严格,教导他一切学问从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